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21

第21章

据此,可推算出具体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2千个“弹指”,30个“须臾”,再细算一下,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时,为了表达确切的意思,对上述概念就应该斟酌选用。

一“微”是多小

我们平时都会用“微小、细微”等词来形容极其细小的事物,那么,“微”到底有多小呢?

“微”是长度单位名,在我国古代,除微外还有“忽、丝、毫、厘、分、寸、尺、丈”等等。据《孙子算经》说:“度之起也,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前汉律历志》说:“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清人梅榖成等人编纂的《数理精蕴·度量权衡》又说,“微”的长度是寸的百万分之一。

由此可知,“微”是比“忽”还小的单位。将这些比寸小的单位都换算成寸来表示,“分”是一寸的十分之一,“厘”是一寸的百分之一,“毫”是一寸的千分之一,“丝”是一寸的万分之一,“忽”是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可见,“忽”、“微”都是极小的了,欧阳修《伶官传序》有“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句子,就是用“忽微”比喻极微小的事件。

拜天地

我国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都要拜天地,即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高堂(父母)。这个风俗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人,总觉得很无聊,常常为此唉声叹气。

一天晚上,月下老人拄着一根龙头拐棍来到小伙子的面前,说:“后生不要愁,我给你找个伴”。

过了一个时辰,月下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落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我给你领来了一个女人,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说完,月下老人就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月下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小伙子和姑娘面前,指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们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

小伙子和姑娘立即对天、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

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全不见了。从这以后,为了感谢天、地的养育之恩,为了感激月下老人牵线搭桥的情意,结婚时,便形成了结婚“拜天地”的习俗。

喝交杯酒

我国上古时期,新婚夫妇有“共牢”、“合卺(jǐn)”的习俗。共牢,即举行婚礼时,新婚夫妇一起吃掉祭祀后的肉食(祭祀的物品称为牢),象征从此以后夫妻尊卑相同。合卺,即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婚夫妇各用一片瓢装满喜酒当众共饮。匏瓜有苦味,隐喻夫妻可同甘共苦。

合卺的风俗发展到宋代,就变成了喝交杯酒。王彦辅在《尘史》中记载:“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据说喝完交杯酒后,要“掷杯于地,验其俯仰”,“盏一仰一合,俗谓之大吉”;后来干脆“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之意”。

到了近代,喝交杯酒的仪式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清末民初,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部分。现代婚礼中,“攥金钱”已为“掷纸花”所代替,唯有交杯酒仍然盛行不衰。

红盖头

古时候的婚礼中,新娘头上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亲自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只盖住头顶,用以避风御寒。以后各族人民纷纷仿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要求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广为流行,已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装饰,而且新娘的盖头一般都选用红色的。

关于新娘蒙盖头的习俗,有一个神话传说。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得配为夫妻。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

结果那几个云团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

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其他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也许,新娘蒙红盖头就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乘花轿

早期,迎娶新娘多是用车,而不是轿子。这是因为,车要比轿子出现得要早。

封建社会早期,士大夫家庭娶亲的礼仪很讲究。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项规定。每项规定中,又有极为细致的要求。

譬如,男子到女家“亲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里用黑漆车子,打着火把前去。新媳妇是坐在车子里的,车上有盖,里面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见。因为古人认为妇女代表阴气,迎阴气入室,宜在晚上进行。

轿子起源大致从唐朝开始,南宋孝宗曾为皇后制造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滕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裤、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可以说,这是最早的“采舆”(即花轿)。这以后,历代帝王都为后妃制造采舆,而且越来越华丽。

轿子娶亲这个仪式出现在宋代,并渐渐成为民俗。这主要和“亲迎”仪式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有关。例如这时亲迎已改在早晨进行,新郎要披红插花,所以新娘坐的轿子也改成鲜艳的花轿。

伯、仲、叔、季

中国人自古喜欢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如果一家正好兄弟四人,则自大哥至四弟,按顺序各用一字,因此只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人排行第几了。如春秋时的大思想家孔子,就字仲尼,从“仲”字就可以看出他在家排行第二了。

表示排行的还有一种方式,即“孟、仲、季”,如果见到古代某人名字有这三个字中的一个,可判断排行。但要注意“季”字,则可能排行第三或第四。

除了用于兄弟排行,“伯、仲、叔、季”等字也用于其他方面,意思都差不多。如成语“不相伯仲”,是不分上下,差不多的意思。

“仲”字还有地位居中的意思,如“仲裁”,意思是争执双方以外的地位中立者,对双方争执事项做出裁决。

“仲”也可放在表示季节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前面,表示四季的中间时分。“仲夏”就是指夏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亦即盛夏;“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同“中秋”意思相近。不过,“仲秋”指秋季中间整整一个月,不同于“中秋”指秋天中间或中秋佳节。

“男左女右”的由来

结婚照相的时候,男的往往排在左边,女的排在右边,如果颠倒位置,就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那么,这种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

说起来,“男左女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大自然和生活中的上下、前后、左右、大小、长短、高低等等,古人将其归类为上、前、左、大、长、高为阳,下、后、右、小、短、低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

“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把脉诊病,若病人是男子,则先诊左手脉,且以其为主,叫做气分脉,把此脉已可判断病情;如病人是女子,则取右手血分脉,诊脉断病才十拿九稳。

庙号、谥号、年号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

庙号。

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皇帝的家庙)立室祭祀时所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期,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

后来,人们觉得直呼已死的先帝、先王有些不妥。于是,夏商时祭祀时就用他们的生日天干来称呼,以表示恭敬。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从汉朝开始,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

谥号。

是古代帝王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或后人按其生平事迹以示褒贬所给予的称号。它最早出现于周朝。

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称他周武王。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就称他周文王。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消失了。

一般说来,诸侯卿大夫、高官显宦之谥,由朝廷赐予。如诸葛亮谥号“忠武”,欧阳修谥号“文忠”。臣子的谥号两个字的居多。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

东汉以后,也曾出现私谥。它不是由朝廷赐予的,而是由儒生们评定的。如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

年号。

是皇帝在位期间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皇帝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改元。同一个皇帝在位时,也有改元的。明清两代皇帝基本上不改元,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可用年号作皇帝的称谓。如:明神宗年号叫万历,被称为万历帝;清高宗年号乾隆,被称为乾隆帝。

“年龄”的代称

古代的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

总角。

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

也指儿童的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

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

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

古时称女子年达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

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十六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六十四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洎诗》:“功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就以“弱冠”代称二十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不惑、天命、耳顺。

《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三十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以“不惑”代称四十岁,应琼《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艾、耆。

古人又称五十岁为“艾”,六十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苟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花甲。

六十岁又称“花甲”。源出计有功《唐诗纪事》:“赵攸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撄六十花甲子,循循落落如弄珠。’”(卷六十六)后来就拿“花甲”为六十岁的代称。

古稀。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髦。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七十曰髦”。

耋。

《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七十曰耋。”

期颐。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称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此外还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隋朝以二十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二十三岁为成丁。

冠礼与笄礼

在古语中常会看见“二十而冠,十五而笄”的语句,这说的其实是古代的一种成人礼。冠礼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而笄礼则是古代汉族女子的成年礼,又称“上头礼”。

在我国古代,男子在加冠前称为“童子”,接近加冠的年龄称为“弱冠”之年。据《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冠而字”就是“加冠称字”。这是因为在古代,每个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在人出生三月便取定的,而字则要等进入成年后才取,由成年礼上制定宣布后使用。因此,成年礼也就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命名礼,或叫称字礼,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冠礼的过程就是男子到了20岁时,在宗庙所行仪式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冠(即穿礼服时所戴的一种帽子),然后再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给取一个表字。加冠这一年,称“冠年”或“及冠”。加冠时,要隆重设宴,宴请宾客,宾客则应送上礼物表示祝贺。

“笄礼”多流行于汉族地区。即是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两周时女子“加笄”礼一般在15岁时举行,所以人们用“及笄之年”代指女子从14到16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个仪式民间也多在临嫁前举行,届时,请一位多子多孙的老妇,给女孩修额,用细丝线绞除面部汗毛,洗脸沫发,换髻加簪,然后再拜祖先和父母,聆听父母教诲。

其实成年礼最早来自原始社会中男女青少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举行的一种仪式。亦称“成丁礼”、“入社式”。目的在于把达到性成熟期的青少年引进成年人的生活中。主要内容是进行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社会教育。

而立、不惑、知天命

而立、不或、知天命,是古人对于一个人不同年龄的代称。这种称谓来源于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和我们现在说的学是不一样的。《论语》中孔子说:“志于道。”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

孔子还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知者。

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了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个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很像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