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10

第10章

“名堂”来源于“明堂”。所谓明堂,是上古时期帝王接见诸侯、会见长者的处所。

汉朝的汉武帝好大喜功,他一心想着成为圣人贤君,创出一番事业。于是,他先是学着三皇五帝的架势,带着随从浩浩荡荡地来到泰山封禅。在山顶上,汉武帝发现了古时明堂的遗迹,心头一热,便要在遗迹上重建明堂,以昭显大汉雄风。

可是,当时的文武百官都没见过明堂,更不要说知道它的样子了,因此,这个明堂根本就无从造起,最后不了了之。

到了唐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盛世气象让大臣们认为又是重建明堂的时候了。武则天称帝后,欣然接受这个建议,并下令文武大臣各自上书献计,谈谈这明堂到底该怎么个建法。

皇帝都下令了,下面的人自然满心巴结,恨不得自己一个人就把这明堂给建了。不久,便有人珍而重之地献上了《黄帝明堂经》三卷,详细介绍了明堂的造型:只见一泓清水间,巍峨的宫殿就像海岛一样漂浮着,木头铺成的通道连接着各处。画中的繁华景象,当然甚得武后欢心,便下令照此施工。

可大臣刘允沦却认为这样的工程劳民伤财,实在有害无利,便写了一篇《明堂赋》劝谏武则天。“如此明堂,实在于民无益,于国无利。也不知那人写的什么《明堂经》,这《明堂经》里写的又是什么明堂。”武则天看他说得在情在理,深为赞许,也就没有再建明堂。

这件事情传开以后,人们便把稀奇古怪的东西称作“明堂”,“明”与“名”同音,便有了“名堂”这个词。

作品完成为何叫“杀青”

现在,我们常将着书完成并定稿的情形称为某某作品已经“杀青”。那么,“杀青”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在古代还没有发明纸张的时候,人们写书都以竹为纸,称竹简。一开始,人们用刀在竹简上刻字,可是刀很锋利,一不小心就容易割到手,于是,人们又改用炭、漆等来做书写的工具;后来,毛笔出现并得到了普及,写字就方便多了。

既然是用毛笔蘸墨来书写,那写在竹子表面就不太合适了。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比如用钢笔写字吧,要是写在纸上,墨水一会儿就被纸张吸收,字也就留下来了;可要是你写在光滑的塑料上,那可得小心,别让自己的手或者袖子,把半天干不了的墨迹给抹掉了。同样是蘸墨水写字,这种情况毛笔自然也相差不了多少。你想,一般的青竹外面可不都是滑溜溜的,而且也不吸水呀。

于是,人们在制作竹简时,利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叫“杀青”,“杀”字意为削、剐,就是削去竹子表面的青皮,再经过火烤烘干,去除竹子内的水分,制成竹简以供书写。这样一来,毛笔字写在刮去青皮后留下的竹白,或者是背面的竹里上,墨迹吃得比较深,文字也不容易被更改,也就能保存更长的时间了。

正因为如此,后人便把制作竹简的“杀青”法,和竹白上写字不易更改的特点联系起来,用“杀青”一词表示事情已下定论,或者作品完成了不再改动。

什么叫“汗青”

我国宋代着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里的“汗青”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汗青”是书册、史籍的意思。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史册留名,要用自己的英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形象。

“汗青”的“汗”是指“出汗”的意思,“青”多表示蓝、黑或绿等颜色,比如青天即蓝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绿山。但为什么史册同出汗、青色发生关系了呢?

原来,在古代纸张还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写文章只能用“竹简”。制作竹简时,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这里的“青竹”指绿色的竹子),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一方面也为了防止被虫蛀。烘烤的时候,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后来才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

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人们便进一步又将“汗青”用来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桑梓”的由来

“桑”和“梓”是两种乔木的名称。我国古代,人们常在家宅两边栽种桑树和梓树,用来养蚕和做器具。

“桑梓”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弁》,该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看到桑树与梓树,最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而产生恭敬之心。汉代张衡的《南都赋》中云:“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这里“桑梓”也是指故乡。

后来,人们便用“桑梓”来代称家乡。金人刘迎有一首题为《题刘德文戏彩堂》的诗。诗中有两句是:“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因此,后人亦用“梓里”代称故乡。

何谓“社稷”

在中国古代,“社”是土神,“稷”为谷神。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农业文明的国家,土地和庄稼被认为是人类世代赖以生存的根本。古语云: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土地,那么人便没有立足之地;要是没有谷物,人就没有食物果腹。

没有了土地和粮食,人们不能生存,也就更不可能有国家,所以“社稷”一词便成了国家的象征,有时更用于指代“国家”。

封建帝王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土神和谷神的活动。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就是明代皇帝为祭祀土谷两神而修建的。坛上划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并分别铺以青红白黑黄的“五色土”,立在坛中央的石柱,被称为“江山柱”。

“问鼎”的由来

现在,人们常用“问鼎”一词来比喻夺取政权的意图或野心。那么,“问鼎”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在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用各诸侯朝贡的铜,铸造了九只大鼎,鼎上铸着九州的山川名胜、飞禽走兽。从此,九鼎就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鼎在国在,鼎失国亡”。

后来,夏朝灭亡,九鼎为商朝所得。600年后,商纣残暴,周武王联合各诸侯国伐商,建立了周朝,九鼎又成了周的镇国之宝。到了春秋时期,周朝统治日渐衰落。齐、晋、秦、楚、宋五霸先后称雄,都想取代周王室一统天下。

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刚即位不久,忽然得到探报,说楚庄王攻打陆浑(今河南嵩阳东北)之戎途中经过雒水(今河南洛河),竟然在当地举行盛大阅兵式。这雒水在周朝边境之内,楚庄王这一举动,显然是向周朝示威。于是周定王便派王孙满劳军。

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客套了几句,便挑衅地问:“王孙大夫久住京城,对于九鼎的大小轻重,想来是十分清楚的吧?”

对于楚庄王的野心,王孙满心知肚明,他说:“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有没有仁德和天命,而不在于有没有九鼎和九鼎的大小轻重;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天命未改,九鼎的大小轻重我是不能随便泄露的。”

楚庄王一惊,勉强回道:“不过是九个鼎而已,只要有足够的铜,谁不可以造它十个八个。光是在战场上缴获的各种兵器,我就足够铸九个鼎了。”

王孙满正言道:“九鼎是神圣的镇国之宝,岂可以随便铸造!”楚庄王讨了个没趣,悻悻地不做声了。

楚庄王问鼎是想取周而代之,“问鼎”一词便有了图谋夺取政权的意思。如果得了天下、当了帝王,那自然是天下第一人,所以后来“问鼎”一词也被用于指称夺取第一,比如体育比赛中的冠军、竞争中的胜利方等。

趣谈“马虎”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马虎”这个词。“马虎”经常用来对粗心大意、办事不认真的人进行善意的评价,和“马大哈”的意思差不多。比如某人出门忘记了带钥匙,或把东西送错了人等等时,知道的人就会说:“这人真马虎。”

然而早先的人们把这种不认真负责、敷衍了事的现象称为“马鹿”,而不是“马虎”。“马鹿”一词的来源是由成语“指鹿为马”演化而来的。

秦代丞相赵高想要篡权作乱,但又害怕群臣不听,他想试验一下人们是否听他的。于是牵来一只鹿,当着群臣的面献给秦二世胡亥说:“陛下!臣献上一匹马!”胡亥一看,分明是鹿,他却说是马,环顾左右不禁笑道:“丞相错了!把鹿竟说成是马。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

左右群臣面面相觑,有的沉默不语,有的为讨好赵高说那是马,有的坦率直言,即说是鹿。结果赵高把那些说鹿的人,先后施展阴谋陷害了。从此那些大臣们畏惧赵高,谁也不敢坚持真理说实话,遇事草率应付。所以那时人们就把这种不认真负责、敷衍了事的现象称为“马鹿”。

那么“马鹿”这个词又是怎样演变成“马虎”的呢?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是在宋朝的时候,京城有个粗心大意的画家,很喜欢画老虎。

有一次,他刚画完一个老虎头,又有人请他马上画匹马。他顺笔一挥,在虎头后添了个马身子。那人看了莫名其妙地问道:“你这是画的马呢,还是画的虎?”画家答道:“马马虎虎!马马虎虎!”那人见他画得不伦不类,失望地走了。

后来,他把这幅画挂在墙上日夜欣赏。他的大儿子问他画的什么,他回答是“虎”。二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回答是“马”。

后来他的大儿子带着弓箭到野外打猎,遇见一匹马,误认为是虎,拉弓将马射死了,结果赔了马主人一匹马钱。他的二儿子在山里碰上一只老虎,却以为是马,刚要去骑。老虎窜上来将他咬死吃掉了。画家这才后悔不及,把画烧掉,并写了一首诗,告诫世人做事千万“马虎”不得。诗曰:“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画家称为“马虎先生”,又把粗心大意,办事不认真称为“马虎”、“马马虎虎”了。

何谓“规矩”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指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

这里的“规矩”来源于古代木匠的术语,“规”指圆规,木工要制作圆形的木制品(如圆桌等),就需要用“规”来画圆;“矩”是指曲尺,所谓曲尺,并不是弯曲的尺子,而是一直一横成直角的尺子,是木匠打制方形门窗桌凳必备的角尺。

由此可见,木匠要做成方和圆的物品,就非得要使用“规”和“矩”不可,因此就出现了那句俗语。

不过,现在这俗语已不再是木工专用,而变成了人们泛指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一定规则便会出错的告诫用语了。“规”和“矩”合并成一个新词,“规矩”可解作一定的法则、标准、规范或习惯。“方圆”不再指方形圆形东西,而指特定事物了。

“规矩”成为一个新的词语以后,又开始衍生出不少新词。如“规规矩矩”、“循规蹈矩”、“规行矩步”等。

“疙瘩”小解

“疙瘩”一词,两个字都有病字旁,可见此词本义是指因病或外伤,使皮肤上出现的凸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如人体皮肤被蚊虫叮咬后形成的凸起等。

后来,“疙瘩”的词义延伸开来,扩大到可以指球形和块状的东西。如煮面条时,几根面条粘在一起形成面团叫“面疙瘩”,田里的土块泥球叫“土疙瘩”,连做咸菜用的芥菜头球形根茎,也被称为“芥菜疙瘩”了。

人们还把弄乱而结在一起的绳索毛线叫“疙瘩”。要解开线疙瘩很不易,所以,又将“疙瘩”引申到不易解决的矛盾问题。如说某人受到了冷遇,心里起了疙瘩。

“惊鸿”小解

“惊鸿”和“惊鸿一瞥”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词语。这里的“惊鸿”是说受惊的鸿(一种鸟)吗?非也,“惊鸿”指的是姿态轻盈飘逸,样貌佳美的女子,“惊鸿一瞥”则是姿态绝佳美女的一望了。

“惊鸿”一词最早见于曹植赋的“翩若惊鸿”句。是说女子轻盈的体态就像翩翩疾飞的嬉水之鸿,“惊鸿”,在这里用来使人顿觉新鲜惬意,美不胜收,可谓妙笔。

后来,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沈园》中也用到了“惊鸿”: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此诗深切地表达了他怀念前妻唐琬的感情。唐琬本是陆游母亲侄女,嫁与陆游后,伉俪幸福,然而陆母不喜欢唐琬,夫妻被迫分离,唐琬改嫁一个姓赵的人家。陆游曾在沈园路遇唐琬及其后夫,陆游内心无限惆怅,写了《沈园》一诗。最令陆游伤心的,是桥下春水依然泛着绿波,曾映照过心中最爱的唐琬的“惊鸿”倩影,现在却再也没有了。

“消防”怎么解

消防,大家都知道,是救火和防火的意思,但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用“烧防”呢?“烧”似乎比“消”更能体现着火的意思。

其实,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因为最早使用的是“消防”一词而不是“烧防”,人们便这样叫开了。

“消”字的含义很多,它可解成消失,如烟消云散、烟消火灭;也可解作使其消失,如消肿、消毒、消炎;还可解成消遣,如消夏、消夜(不是宵夜)、消闲;还可解作消灭,如消灾灭病、消除隐患;它还有“需要”一解,比如不消说、只消一句话等等。

“消防”这个词中的“消”是消灭、消除的意思。“消防”就是“消除消灭火灾”和“防止火灾”的缩略语。

“红尘”是什么

“红尘”是人间俗世的意思,因此常有人说“看破红尘”。

其实,“红尘”最早的意思并不是指人世间,而是指繁华闹市的飞尘,用来形容城市的繁华。

班固在他的《西都赋》中有诗句说:“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街道上人流如织,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了全城,流向百家,以致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了!

后来,“红尘”的意思从尘土演变成了繁闹的尘世。而将“红尘”作为人世间的讲解,最早用在佛经中,用来指凡俗尘世。

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第一回在解释题目,阐述石头记来源之时说道:“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这里用了“红尘”,而且开宗明义讲那块石头没有补天的才能,于是被“大士”和“真人”携带来到“红尘”人世间,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正来自佛家神话故事。

“红尘”是人世间,“看破红尘”则是指看透人世间的一切,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危险的错误世界观。若真正“看透”,这世界还是真、善、美远大于假、恶、丑的。

“生意”小解

“生意”,现在常被理解为做买卖,但是它在古代却不是这个意思。

距今1400多年的北周文学家庾信,曾写过一篇抒情名作《枯树赋》,其中有这么一句:“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意思说这棵树已经凋散衰落(“婆娑”在这里是衰落阑珊的意思),没有生机了。显然,这里的“生意”是生机、生长的希望等意思。

此外,《晋书》中也有“此树婆娑,无复生意”一句,意思也一样,要解作“生机”。现在也有“生意盎然”一语,说的是充满生机的意思,与“做买卖”完全无关。

上面说的“生意”,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是“生长、生出、产出”和“意念、意欲、希望”两个意思的组合。《世说新语》中谈羽扇可做例证,它说羽扇源于江南,中原却“莫有生意者”,意思是说羽毛扇在中原“没有人产生意念”。可以看出,这里的“生意”是产生和意念两个词的简略合成。

到了现代,“生意”原来的意思已经不明显了,而多指做买卖了。不过,两者仍有区别。做买卖指买进卖出货物商品较恰当、合宜;当代经营银行、保险、顾问、电讯传媒、电脑上网等业务,根本就没有货品进行交易,因此只好称为“做生意”,而称为“做买卖”则不太合适。

“避邪”正确吗

“避”与“辟”两个字字形相似,读音也相近,有时它们的字义也非常接近。

“避”是躲开或避免的意思,因此,中文里有躲避、避开、避灾、避暑、避寒、避孕、避免、避风港,避雷针、避重就轻等词语,“避”皆解作“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