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译文”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点评”
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被评价为“功高无二,略无世出”;韩信也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为汉家打下天下的韩信,最终却落得个本人被杀,家人被诛的下场,实在可悲可叹!
韩信为何被杀?他到底反没反呢?
一、重情重义,不负汉王
韩信攻下齐地之后,其军事实力达到顶峰。项羽虽然有勇无谋,但此时也认识到,自己的生死存亡实际上已在韩信的掌握之中。
所以,在刘邦派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的同时,项羽也派部下武涉去游说韩信。
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韩信靠向刘邦一边则汉胜,倒向项羽一边则楚赢,若自立为帝则天下三分。韩信之举手投足,实已关乎天下大势。
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武涉先向韩信分析刘邦的为人:“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背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
然后,再向韩信陈以利害:“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擒矣!足下所以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日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王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如是答复武涉:“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干脆利落表明了心智。
谋士蒯通一共三次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他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是说,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带来灾殃的。
韩信面对蒯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表现出了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像指挥作战时那般叱咤风云。
韩信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他曾对蒯通说的那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就是说,坐了人家的车子,就要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车子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要把人家的忧虑也当成自己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心怀里面;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
你说,共一件衣服是多么重的情分啊?那么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自然是永世不忘,不能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的心理通则,但是对于韩信来说还有一层特殊性,那就是韩信早年时挨过饿,挨过冻,是曾经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的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
二、功高遭忌,三下兵权
刘邦公开流露出对韩信的不信任,则是在韩信平定燕地之后。刘邦知韩信取赵定燕,实力一定大增,心中喜忧交集,竟只与夏侯婴两人偷偷潜入韩信的营地,自称是汉王使者,直入韩信的营帐,从韩信的卧室内夺得大将军印符,然后召集诸将议事。
当时韩信尚在梦中,及醒后才知刘邦突然到来,“大惊!”惊魂既定,才发觉刘邦已夺其军权。
如果刘邦因荥阳战事吃紧,急需兵员补充的话,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下令,从韩信所部抽调人马,又何必做贼一般地搞突然袭击呢?
这说明,韩信初见刘邦时的一番晤对,肯定有令刘邦不满的地方。刘邦对韩信,既用之,又时刻防备之,一直未将韩信引为心腹股肱。
历来为世人所认同的说法是,刘邦对韩信心生疑忌是始于韩信平定齐地、请求封王之时。刘邦突入韩信卧室夺其军权,将韩信的精兵据为己有,然后命韩信率赵之降兵前往攻齐。不用史家明言,刘邦这一公开对韩信表示不信任的举动,肯定令韩信怏怏不乐。尽管如此,韩信还是服从刘邦的调遣,率军开始了伐齐之役。
韩信攻破临淄,立即分兵掠地,于潍水之战再败齐兵,俘虏田广而杀之。齐相田横闻田广已死,遂自立为齐王。韩信立即派兵击溃之,田横逃走。至此,齐地全境已告平定。
韩信收编败降的齐兵之后,实力大增,估计兵员已达三十万之众。
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人往往难以保持清醒。此时,韩信犯了一个大错误,即向刘邦邀功,请求刘邦封他做齐之“假王”,即“代齐王”。
刘邦正在荥阳与项羽对峙,战事颇为吃紧。一日,他正在召开军事会议,韩信的使者到了,转达韩信的话说:“齐人反复多变,忽叛楚忽归汉,不封韩信做‘假王’以镇之,则齐地局势为稳。”
刘邦闻言大怒,道:“我被困于此地,日夜盼望他来救我,他竟想自立为王!”
张良和陈平正坐在刘邦的左右,见刘邦发怒,两人急忙踩刘邦的脚,刘邦何等聪明,随即住口。
张良、陈平悄悄提醒刘邦:“我们这里战事不利,大王能禁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水推舟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为大王守卫齐地。不然的话,恐怕要发生变故。”
刘邦立即醒悟,接着刚才的语气说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是真王,为什么要做‘假王’?”
由于刘邦随机应变,在韩信的使者听来,刘邦的话听来虽说怒气冲天,却像是在为韩信鸣不平了。
在与项羽争斗的关键时刻,刘邦必须要稳住韩信,必须要得到韩信的支援。因此,刘邦派张良为特使,前往齐地立韩信为齐王。张良负有的更重要的使命,是征调韩信的兵马到荥阳与项羽决战。
垓下会战大败项羽后,大概只过了两三天时间,刘邦即采取上次突然夺取韩信军权的故技,“驰入齐王信璧(军营),夺其军”。
又过了几天,刘邦将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密告韩信收留了楚将钟离昧,蓄意谋反。刘邦听说后,命令韩信交出钟离昧,韩信没有理睬,这成了刘邦的心腹大患。想要发兵征讨,但苦于不是韩信的对手,这时谋士陈平给刘邦献计,叫刘邦以“伪游云梦”(假装巡视云梦——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名,以便乘机拿下韩信。同年十月刘邦遣使遍告诸侯到陈地朝会,宣称“朕将南游云梦泽”。随后,汉高祖刘邦便率队出发了。
其实,韩信对于刘邦那种畏己、恶己的心理也早有觉察,因此他也时刻提防刘邦算计自己。但自忖没有什么地方可让汉帝疑忌,只是收留钟离昧似有不妥。权衡利害,只得如实向钟离昧说不能再加庇护。钟离昧恨恨地说:“我不该误投至此!我今日死,明日恐怕就轮到你了!”说罢自刎而死。韩信取了钟离昧的首级,到陈地献于汉帝,借此表明心迹。谁知一见面,便被汉帝喝令拿下,载在后面的车中。韩信既已被绑,方长叹一声道:“果然如人们常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是该死了。”
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故而将你拿下。”韩信听了,也不多辩,任其缚之,带回洛阳。大约是查无实据,不久就马马虎虎地将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控制在京城。韩信深知刘邦忌恨他的才能,便托病不出。
如果说以前刘邦仅仅是对韩信有所顾忌的话,韩信请封假王,则令刘邦心生杀机。韩信未得善终,是情理之中了!
三、免死狗烹,血溅钟室
韩信被害,是这样一个过程。
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豨的人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王。陈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他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
听到陈豨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当时韩信推说自己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谁知,韩信手下的人上书告发,说陈豨造反是韩信的主意,韩信与陈豨秘密约定,里应外合,由韩信做内应,准备在一天夜里,假传圣旨,释放囚在牢里的所有奴隶和犯人,干掉吕后和皇太子刘盈,然后共取天下。
吕后就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出了一个主意,说他要去找韩信,告诉他前方传来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那个时候的通信很不发达,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肯去,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祝贺呢?萧何说:“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去祝贺不好。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强来到长乐宫。
当时汉王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斩之于长乐钟室,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的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临死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说我后悔啊,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可怜一代名将,就这样被消灭了!
想当年,新月半钩,夜色苍茫,萧何心急如焚,挥鞭催马,演了一出脍炙人口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话剧,最后,汉王重用韩信,筑坛拜将,韩信得以施展抱负,辅佐刘邦取得天下。然而他哪里知道,兔死狗烹的悲剧会在他身上重演,而导演这话剧的依然是萧何!所以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说。
而韩信墓前的对联,更是凝练地概括进了他的一生“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则指的是洗衣老妈妈和吕后。
四、名将韩信,名垂千古
韩信,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同时也充满了种种传奇色彩。
韩信,一代兵仙战神,在华夏大地上最辉煌夺目的年代里,掣起他那更为辉煌夺目而短暂的一生,为这一宝库中添加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这浩瀚宇宙中亘古不朽的传奇。
翻遍历史的战争画卷,全战而全胜者,普天之下,唯韩信也。他创造的“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经典战例更是惊艳了后人。楚汉之争中,韩信为刘邦灭亡了三秦;魏、赵、齐、燕;彻底击溃西楚霸王项羽。功业彪炳史册,即便是四百年两汉的统治,也不能抹杀他的盖世功勋。
韩信可以说是道德楷模,忠诚义士,知恩图报,“一饭千金”厚报漂母;支持刘邦,忠心耿耿报答知遇之恩。
他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忠信礼义、是非曲直曾经影响了他一生,他有着怎样的赤胆忠心啊,多少次称王的机会,谋士的劝谏,他都敬谢不敏,他追求成就丰功伟绩扬名于史的理想,却绝没有豪夺天下的野心,这使其在最重要的历史关头,做出了维护统一,迅速结束战争的决策,而置个人的荣辱沉浮于不顾!
他有着怎样的坚强隐忍,“胯下之辱”对于他这样一位理想远大傲骨内蕴的人来说,不会是沉沦的开始,而是“卧薪尝胆”的新生,唯有这样坚强隐忍的性格,才可成就那样的丰功伟绩。
他有着怎样的壮志豪情,即使衣不蔽体的日子,他也随时随地在积蓄着力量,寻找着成就大业的时机。他有着最明确的目标,好男儿,一定要辅佐明君,建功立业万世留名,并为追寻这个远大的目标穷尽一生。
韩信是一代军事奇才,却不能战死于疆场,扬名于异域,而不明不白地死于内部的政治斗争,不明不白地死于妇人之手,死不得其所,令后世慨叹!
尽管在历史上大杀功臣的史不绝书,但韩信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差不多成了第一个被杀的最著名的功臣。韩信的悲剧更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在我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杰出人士,不是死于两军阵前,不是死在杀敌报国的疆场,而是死于内斗,死于自己人的手中?这是一种最大的内耗,最大的人才浪费!
韩信死得冤吗?从历史上来看,既可以说他不冤,因为他图谋造反;也可以说他冤,因为他是被逼的。无论怎么说,韩信尽管后来可能想图谋反叛,但他仍是中国式的英雄,也只有中国文化才能培养出这样的英雄。韩信英年早逝,可惜啊!
尽管韩信所处的那个时代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英雄壮举、盖世功勋和传奇般的人生轨迹,却被人们传颂至今。他身处困境,仍奋发图强;他遭逢乱世,仍心忧天下;他面临险恶,仍处变不惊;他屡遭诽谤,仍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去奋斗、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