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释义】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这么多事情,只不过喜欢古代文化,并且勤勉地去探求。”
【故事】
北宋时期,金溪有个百姓叫方仲永,家里主要以种田为业。方仲永五岁之前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突然有一天,他哭着要书写工具,父亲非常惊诧,便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他挥笔写了四句诗,并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方仲永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才能,他父亲又惊又喜,向全乡的秀才展示儿子的佳作。只要有人指定事物叫方仲永作诗,他就能立刻完成,写出的诗很有文采,同县的人甚是欣赏,不少人给他家里送去钱财和礼物,请方仲永写诗。他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于是放弃让方仲永继续接受教育,每天带着他拜访同县的人。等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再有人叫他作诗,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又过了几年,方仲永的文学才能已经完全消失了,与普通人无异。
王安石曾感叹说:“方仲永的天资比一般人要高很多,最终之所以成了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方仲永那样天生聪明,有才智的人,由于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像我们这些普通的人如果不接受后天教育,想要自己在以后的事业中有多大突破,那可能是痴人说梦。”
【启示】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自己之所以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学习勤奋刻苦、思维敏捷。他表达这种观点,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孔子这个好古、信古的特点,对中国人的历史观,对中国后代的学术思想,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