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释义】
孔子说:“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一死,如果老百姓不信任国家,国家就垮掉了。”
【故事】
秦国自春秋时代秦穆公独霸西戎以来,很长时间内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急于变法图强。他下了一道命令,用于搜罗人才:“不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官。”
出身于败落的卫国公族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就跑到秦国,在他人的举荐下,见到了求贤若渴的秦孝公。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商鞅这番变法图强的宏论打动了秦孝公,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于是就拜商鞅为左庶长,授命他主持秦国的变法。
不久,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他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十两金子。”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因为搬木头太容易了,大家担心是个圈套,所以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太相信他下的命令,于是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想到赏金越高,大伙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这时,人群中走出了一个人,说:“我来试试。”他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金子。
这件事立即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都知道商鞅是守信用的人。
商鞅见时机成熟,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和爵位以战功为标准,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可以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等。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就灭掉其他中原六国,统一了天下。
【启示】
孔子反对空谈,主张学问要切实有用,即把学问应用到治理国家中去。治理国家,孔子认为首要的原则就是要“敬事而信”。领导者要使下面的人信服,就必须做到言而有信,说过的话兑现了,自然就会有威信,人们也就会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