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释义】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的时间里吃肉都尝不出肉味,于是就说:“想不到《韶》乐竟达到这种美妙的地步。”
【故事】
一天,高昭子陪孔子在大街上闲游,忽然,一首悠扬的乐曲从墙内飘出,深深地吸引了孔子。乐曲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的田园风光,孔子听得如痴如醉,赞叹道:“没料到世上竟有如此优美的音乐!”高昭子告诉他说,这是齐国太师(乐官)在演奏。孔子于是请高昭子引荐,拜太师学琴。
孔子与齐太师相谈甚欢。太师告诉孔子,刚才弹奏的曲子叫《韶》,是为歌颂虞舜而作的。孔子说:“我曾在洛邑听苌弘演奏过《武》,今天又听到太师弹奏《韶》,我个人觉得《韶》乐优于《武》乐,不知道太师看法如何?”太师说:“我同意你的观点。”
孔子说:“《韶》乐在前,《武》乐在后,为什么《武》乐不仿效《韶》乐,而歌意晦涩呢?”太师说:“这是因为舜和武王两人的处境不同。舜处于顺境,唐尧先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后来又将帝位让给他,所以他常处乐境,创作的音乐宏大优美,满含乐意。而武王所处的是逆境,他带领臣民东征伐纣,虽然取得了天下,然而逃不了以臣伐君的公论。他身处逆境,作乐记功,不便显扬功德,于是形成或吞或吐、寓意曲折的《武》乐了。”孔子说:“太师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我想学习《韶》乐,请太师指教!”
从此,孔子心无旁骛,专心练习《韶》乐,常常是边吃饭边弹琴,至于吃了什么,滋味如何,全然不知。弟子们见老师如此投入,便在膳食上格外用心。一天,子路上山打猎,射了一只梅花鹿,做成肉包子送给孔子吃。孔子练琴正处于兴奋状态,于是边吃边练,摇头晃脑。突然,他停止演奏,高喊:“成功了!成功了,这是世上最好的音乐,尽善而又尽美!”
说完,他转身对子路说:“我在音乐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下午你去买些牛肉来犒劳一下老师,我已经三月不曾尝到肉味了……”子路听后笑了起来。孔子莫名其妙,问:“你为何发笑?”子路说:“老师,您刚才吃了什么?”孔子十分茫然:“吃了什么?我啥也没吃呀!”子路说:“肉包子还在这儿,您嘴角的油也还在闪光呢!”孔子用手一抹嘴角,发现果然有油,于是无限感慨地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启示】
《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正因为《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练习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因为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所以吃东西辨不出味道,这也是他音乐造诣飞速提高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