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应该知道的100个道家典故
27182200000010

第10章 道法自然

【出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释义】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故事】

秦国占领蜀地后,想通过蜀地作为中转站,沿着长江去抄楚国的后路。李冰被任命为蜀地的郡长,负责经营蜀地。

蜀地有一大片成都平原,物产丰富,但岷江经常祸害农业生产。如何控制岷江,让其为农业造福,成为李冰的首要任务。他决定从岷江的出山口,即玉垒山开始做文章。

首先,李冰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用人工开凿的方式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这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就叫作“离堆”)。有了宝瓶口,岷江一分为二,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了。

然而,岷江在宝瓶口上游的部分,江的东岸有山,地势东高西低,在枯水期时江水不能往东面流,成都平原就得不到灌溉。这就需要再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堤,这个大堤就叫作“金刚堤”,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作“外江”;东面的河道,叫作“内江”。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人工,对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流入的问题。另外,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深,当丰水期时,江水的表层(清水)会抢进内江,而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流入较高的外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

以上工程解决了枯水期的问题和丰水期的部分泥沙淤塞问题,但还没彻底解决问题。因为还有丰水期可能给内江乃至成都平原造成水量过大的问题,以及剩下的泥沙对内江淤塞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是都江堰的第三个工程飞沙堰。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故意留出一段凹槽。所谓的堰,和堤一样都是挡水的。其区别就在于,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而堰就是又挡水,还又让水能漫过去。

都江堰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乘势利导,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体现了“道法自然”的道理。

【启示】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已经认识到了人必须与天地和谐共存这条根本的生态规律。老子的著作表达了高级的“最深刻和最美妙”的生态智慧,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