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趣谈
■蝗虫成罪犯
清朝末年,山东文县和德县发生旱情,蝗虫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朝廷接报后,派大员前去视察灾情。文县县令为了推卸责任,在大员到来之前,向德县发出一份公文,上面写道:
敝县原本无蝗灾,均从贵县飞过来。
请你赶快搜捕尽,免得再把我县害。
德县县令打开公文一看,原是耍赖之词,啼笑皆非。委屈之下,不甘示弱,于是就在该文后面以打油诗回敬:
蝗虫本是天之灾,并非本县无德才。
既从敝县飞过去,还请贵县押回来!
写完,即将公文退回文县。县令看后,直气得两耳嗡嗡作响,瞪着双眼,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成语“满城风雨”的来源
宋代有一位诗人叫潘大临。据说某年重阳节前夕的一个傍晚,潘大临躺在床上休息,听到窗外秋风飒飒,秋雨潇潇,不禁诗兴大发,急忙披衣下床,大笔一挥,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的诗句。刚刚写完还没有考虑第二句,突然催租子的人闯进来,立刻把他的诗兴冲走了。之后他想接着写,可是灵感却一去不再来了。
他的朋友向他要诗,他不得不说明情况,只将这一句寄去。可是,即使这一句,也成为名句传世,历代受到称誉。吕本中《童蒙诗训》说:“文章之妙,至此极矣!”成语“满城风雨”就是由这句诗而来。
■长寿秘诀
一老者年过八十,仍康健如中年人。人们纷纷前来问其长寿之道,老者以一首诗答之曰: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袁枚得诗于民
清朝乾隆年间出了个自号为“随园主人”的大诗人袁枚,他写的《随园诗话》,是一本很有名的谈诗论文的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袁枚虽然已是名声显赫的大诗人,但还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他常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也。”意思是说,不管是隔壁的孩童,还是放牛的小牧童,都是我的好老师呀。
一个冬天的夜晚,袁枚借着朦胧的月光在随园中散步,欣赏岁寒三友松竹梅。偶然间,他见一仆人挑着粪桶路过。那仆人看到一枝梅花含苞待放,便在主人面前信口赞道:“有一身花矣!”意思是把梅比作妇人,孕育着一树繁花。
袁枚一听,大受启发,当场吟诗:“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意思是说,月亮映照着竹林,落下了斑斑驳驳的影絮;下了严霜,梅树已绽开了满树繁花。
有一次,袁枚出门,在一个僧人处借宿,欣赏了主人花园中的梅花。第二天告别,主人送行时风趣地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出!”
袁枚一听,觉得僧人朋友的话语真有诗意,不禁诗兴大发,即兴吟了两句诗:“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这两句诗,流露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惜怜之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学生改诗,塾师汗颜
一塾师喜欢到茶馆喝茶,很多学生想找他问字,常找不着。一次,某学生趁塾师外出喝茶,将贾岛《寻隐者不遇》一诗改写,放在讲台上。塾师喝茶回来,取诗一看,不觉汗颜。诗道:
书塾问童子,言师喝茶去。
只在此城中,巷深不知处。
■奇妙的十字诗
《今古奇观》里有一首十字诗,颇负盛名。
我
就
成
仙里一龙飞上天
毛
冲
天
这首“十”字诗的读法是:
天上飞龙一里仙,
仙里一龙毛冲天。
天冲毛龙成就我,
我就成龙飞上天。
诗的结构十分巧妙,位于中心的“龙”字,在每句诗中都处正中间,其他每个字都使用两次,而且句与句之间是顶真辞格。
■唐伯虎题诗《蟠桃献寿》图
唐伯虎的一位好友给老母做寿,请唐伯虎绘画题诗,以示祝贺。唐伯虎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挥笔题诗曰:
这家老妇不是人。
好友看后一愣。唐伯虎接着写道:
九天仙女下凡尘。
好友看后眉开眼笑。唐伯虎又写道:
生下儿子是个贼。
好友正要生气,唐伯虎又续道:
偷得蟠桃寿母亲。
好友看后,心里乐开花了,对唐伯虎赞不绝口。
唐伯虎欲扬先抑,似贬实褒。他巧妙地在语句间留下语顿,形成转折的空间,引起好友的疑惑,然后再释除误解,收到了峰回路转的效果。
■以诗留“醋”意
明朝,有一位男人娶妻后又纳了一个妾,妻子对此很是不满,于是给丈夫写了一首诗:
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理家。
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
本来开门七件事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妻子只交付六件,而留下了“醋”意。巧用“缺省”措辞法,别具情趣。
■巧改《枫桥夜泊》控诉日寇
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为世人广为流传,寒山寺也因此而家喻户晓。诗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后来,日本侵略中国,无恶不作,有人便仿张继诗道:
月落儿啼妻哭天,江南劫火不成眠。
姑苏城外寒衣尽,夜半枪声到客船。
通过仿拟法,对原诗略加修改,一首描写优美的夜景诗,变为控诉日寇罪行的控诉状。
■解缙吟诗引火上身
明代著名大学者,《永乐大典》总编纂解缙才华出众,但却是一个矮个子,于是很多同僚以此来嘲讽他。对于此等嘲讽,解缙作诗曰:诸君笑我矮矬矬,我笑诸君食禄多。倒吊起来无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骂得群臣面面相觑,无言以答。
还有一次,皇帝设宴款待群臣,命解缙以“天子”为题即席吟诗助兴。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当今天子不是人。
此句一出,群臣大惊,皇帝的脸色也变了。解缙假装没看见,续道:乃是上天紫微星。
说完此句,群臣个个称赞,皇帝脸带喜色。解缙随即下一句又来了:唯愿小臣万万岁。此句一出,皇帝勃然大怒,要杀解缙。
缙申辩曰:“万岁息怒,臣诗未完,还有下文。”随即吟道:忠心辅主掌太平。
虽然最后一句,表现解缙衷心爱主,但在皇帝面前称万岁,就是大不敬,所以,虽因群臣乞情,解缙暂时躲过一劫,但最终还是以“无人臣礼罪”下狱被杀。
■读书人巧改《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个县的县令执法铁面无私,人称“铁面”,其后任县令恰恰相反,人称“糟团”。于是一读书人在前任离开一年之际,在县署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此诗巧改活剥,自生妙趣。
■神奇的逆挽诗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登基那天大发诗兴,面对群臣以“金鸡报晓”为题吟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群臣一听,无不窃笑,这哪里是诗?朱元璋停了停接着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众人听完,无不拍案叫绝。
朱元璋这首诗就是“逆挽诗”。采用“逆挽”的手法,于浅显平常的开头之后掉转笔头,翻出新意,达到奇峰突出,石破天惊的效果。
郑板桥也写过一首名叫《雪》的逆挽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前三句平淡无味,末尾一句见神奇,把前面的三句都救活了,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
■唐伯虎言处世
唐伯虎被诟削籍,放浪丹青山水间,以此自娱,亦以此自许。尝题所画小景云: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别具韵味的一字诗
唐代王建《古谣云》:
一东一西陇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作者将东与西、聚与散、来与去、颠与倒四对反义词,通过八个“一”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矛盾得到统一,形象更为突出,既增添了新意,又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乾隆南巡过江时,见一渔船荡桨而来,命纪晓岚咏诗,限用十个“一”字。
纪晓岚立成一首七绝云:
一篱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在短短28个字之中,连用十个“一”字,把诸多景物和动作排成诗句,别有韵味。
同时期的陈沆,也有一首与纪晓岚大同小异的七绝,不知是谁模仿谁。陈沆诗曰:
一帆一浆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才女何佩玉,也曾做有一首“一”字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水一山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清代还有一位正直的清官张伯竹,他也写过一篇《禁止馈送檄》,有句曰: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反复八个“一”字,贯穿了张伯竹的禁馈意志,一位公正廉洁的古代清官形象赫然纸上。
这几首诗,反复嵌用若干个“一”字,不但无重复之弊,倒还能形象生动地创造出美好的意境,实属难得。
■解学士题诗
一道士拿着自己的肖像画,求解学士题诗。解学士没有推辞,拿起毛笔,就在上面写了“贼贼贼”三字。道士一看大吃一惊,学士接着写完,道士大喜。其诗云:
贼贼贼,
有影无形拿不得!
只因偷得吕仙丹,
而今反作蓬莱客。
■刘伯温赋归隐
相传明代刘伯温有辞职自遣诗云:
买个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百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银牙咬去快如风
相传,古时有一个人非常贪吃,每见到桌上有美食,便风卷残云,盘中菜顷刻而尽。一次,有一户人家办喜事,同桌有一文士,见此人如此这般,便笑吟诗云:
三生有幸与君逢,吃菜比人大不同。
象箸飞来忙似箭,银牙咬去快如风。
眈眈虎视魂先出,投投雅抓手不空。
更有高招人不觉,眼睛不住望盘中。
■奇特的一字曲
元代有人写过一支散曲《“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写人生的凄苦: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
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
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全曲用了22个“一”字,而不见重复,写法很奇特。
■陈斗泉谢赠金腿
清代诗人陈斗泉收到朋友寄来的金华火腿,却是久煮不烂,遂回诗谢友:“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柴烧三担尽,水煮一桶干。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牙关三十六,个个不平安!”全诗手法夸张,音节铿锵,对仗工整,比喻形象,充满了幽默诙谐,一时被引为文坛佳话。
■触目皆为诗
明武宗正德年间,有位游手好闲而又歪才满腹的无赖子喜欢作十七字诗,并且能触目成咏。一年,天旱不雨,太守多次求雨无效,此人遂赋诗道: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
此诗传入了太守耳中,太守恼羞成怒,命差役将诗的作者抓到堂上审问。太守说:“大胆刁民!你真善作十七字诗吗?现在作来,诵出佳句可免受皮肉之苦。”太守别号西坡,无赖子被告知须以此为题,他随即作成一首: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令人打他十八大板,哎哟一阵之后,又倔强行吟: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大怒,以诽谤律判其发配郧阳。临行之日,无赖子的舅舅送他,二人相对而泣。突然,这位无赖子不哭了,他言道:“我又有诗了:发配赴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他的舅舅一只眼瞎,故曰“三行”。
据载,张士诚据吴时,任其弟张士信为相。张士信荒淫无耻,平时,专与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这三个人议事,而这三个人都迂阔无能,难成大计。当时有人作十七字诗曰: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
后来,大将军徐达破苏州,黄、蔡、叶三人被斩杀于南京,尸体吊在木杆上风干一个月,真正成了“黄菜叶”。
其实,现在民间流行的“三句半”,就是由这种十七字诗发展来的。最末两字往往是其核心内容,语含讥刺,诙谐风趣。
■飞雁诗
有一首写山的诗,排成菱形,如下:
山山
山远花山
山路草云接山
山又猿飞绿鸟树山
深客片抱偷澄僧林
片绕僧树请澄
饭山山吟
客寻
此诗属怪体,或称“飞雁诗”,横不成诗,竖难明意。诗中八个“山”字,乃八句诗的领头字。
首句从右上第一个“山”字起,向左下方斜接第二行第二字“远”字,再沿右边“三座山”的内侧山麓向左下方斜走,便得出第一句“山远路又深”。
同法,次句从左上第一个“山”字起,向右下方斜接第二行第三字“花”字,再沿右边“三座山”的内侧山麓向右斜下方走,就得出第二句“山花接树林”。
以下依次纵横交错,每一句成一斜线,左右读之,得五言诗一首,全诗是:
山远路又深,山花接树林。
山云飞片片,山草绿澄澄。
山鸟偷僧饭,山猿抱树吟。
山僧请山客,山客绕山寻。
■乾隆为难冯诚修
乾隆游山玩水时,看到一只白鹤,就命随行文人以此赋诗。有个叫冯诚修的诗人,即景信口吟道:
远见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
冯诚修正要吟第三句时,乾隆故意出难题道:“我要你吟的不是白鹤而是黑鹤。”
听了乾隆的话,旁边的文人个个瞠目。可冯诚修却从容应道: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
这精巧的构思,回天的妙句,使在场的人听了无不交口称赞。
■藏头诗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第二种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第三种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常见的是第三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
解缙曾写过一首藏头诗,以讽刺明朝一老奸巨猾的宰相。诗曰:
真真宰相,老老元臣。
乌纱白发,龟鹤遐龄。
这首藏头诗初看是祝颂之词,实则含嘲讽之义。若将每句首字连起来,即“真老乌龟”是也,含有咒骂之意。
■六尺巷
安徽桐城“六尺巷”名扬古今,因为它流传着一个令人敬佩的谦让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为修治府邸,因为地界不清,与方姓邻居发生争执告到官府。因双方都是高官望族,县令不敢贸然断决。
张英在京接读家书后,遂修书一封,题曰: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遵嘱当即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方姓深受感动,照样让出三尺。于是,两家的围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从此两家和好不再争吵。时至今日,这条“六尺巷”就成了互谅互让和歌颂美德的象征。
■吴人嫁女词
郑允端(元朝)著名女诗人,出身书香门第,她主张铲除旧习,脱弃凡近,有感而发,以警世人。她写了一首《吴人嫁女词》,广为流传。其词云:
种花莫种官路旁,嫁女莫嫁诸侯王。
种花官道人争取,嫁女侯王不久长。
花落色衰人易换,离鸾镜破终成空。
不如嫁与田舍郎,白首相看不下堂。
■贾似道行酒令
贾似道本是西湖边的混混,因姐姐嫁做皇妃,成为南宋理宗朝的权臣。一次,贾似道宴请丞相马廷鸾、江万里。
贾似道先举一酒令说:
我有一局棋,寄与洞中仙,洞中仙不受,云: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马廷鸾说:
我有一渔竿,寄与渔家傲,渔家傲不受,云: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江万里说:
我有一犁锄,寄与使牛子,使牛子不受,云: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贾似道之令借古诗“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隐含“普天之下没有我的对手,你们睁只眼闭只眼,能让着我的就让着点”之意。
马廷鸾之令借古诗“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隐含“等你贾某失去了靠山,就只会剩下凄凉和孤独了”之意。
江万里之令借古诗“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暗示“你贾似道行事要留点余地,给自己的后代积点德”,语含讥刺。
■赵孟■纳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