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出自《孙子兵法·九地》。《史记》中也作:“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意思是:将军队置于必死的境地,然后才能奋起抵抗,夺得生路。说明处于危险的境地,反而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成语“置之死地而后生”即由此而来。
【三军思奋,斗必十倍】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九议》之八。三军:泛指军队。斗:指战斗力。意思是:军队上下人人奋勇当先,那么军队的战斗力是以一当十。
【以战励战,以赏励赏,以士励士】出自唐代李筌的《太白阴经·励士》。意思是:用战争壮观的场面来激励士兵英勇战斗;用立功受赏的荣誉来激励士兵立功求赏;用士兵中佼佼者来激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自古怕死就会死,几多贪生不得生】出自清代洪秀全的《诛妖上天》。意思是:自古以来在战争中怕死的人死得更快,那些贪生的人也不会活得很长。
【战以气为主,气勇则胜,气衰则败】出自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意思是:在战争中是以士兵的士气为主的,士兵的士气高昂则能战胜敌人,士兵的士气低迷则会失败。
【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准诏言事上书》。意思是:进攻敌人依靠的是计策,而不是兵力的多少;统帅军队打仗较量的是智谋,而不是兵帅的多寡。
【事不前定不可以应猝,兵不预谋不可以制胜】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议练民兵守淮疏》。意思是:事情如果不提前考虑妥当就不能应付突发事件,作战如果不事先加以筹划就不能克敌制胜。
【善用兵者,不攻所当攻,功所不当攻】出自唐代唐甄的《潜书·五行》。意思是:善于用兵作战的人,不去指挥军队进攻通常认为是应当进攻的地方,而是进攻那些被认为不应当进攻的地方。
【善战者不羞走】出自三国曹植的《请招降江东表》。羞:以……为羞耻。意思是:会打仗的人并不以撤退作为羞耻。
【善战者必以守为战,善守者必以战为守】出自明代庄元臣的《叔苴子外篇》卷一。意思是:会打仗的人一定是以防御敌人作为进攻,会防御的人一定是以进攻敌人作为防御。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出自《孙子兵法·作战》。意思是:只听说用兵打仗时,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求巧而长久作战的。说明兵贵神速的道理。
【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出自明代刘基的《郁离子·省敌》。省:减少。益:增加。意思是:会打仗的人会尽量减少自己的敌人,不会打仗的人只会增加自己的敌人。比喻在战争中要分化敌人,一一击破。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出自明代戚继光的《马上作》诗。意思是: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中,天天都是手执武器、骑在战马上度过的。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意思是:凡是作战,多数都是以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兵的将领,其战法就好比天地一样变换无穷,如江河一样奔流不竭。
【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出自宋代陆游的《出塞曲》。三军:泛指军队。甲马:铠甲和战马。银山:指刀剑映出的寒光。意思是:军队浩浩荡荡地走过来,不知道有多少人马,只看到人马走过的时候大地在震颤,那刀剑辉映在一起犹如银山一样的军队疾驰而来。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下曲》。意思是:在校武场上,万鼓齐鸣,那声音如响雷一般震天动地;许多旗帜随风飘舞,那气势如烈火被风吹燃一般。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出自《孙子兵法·形篇》。九地:形容极其深。九天:形容极其高。意思是:善于防守的人,能将自己极其深秘地隐藏起来;善于攻打的人,能够像高天霹雳一样行动迅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出自《孙子兵法·作战》。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征兵役不超过两次,运粮草不超过三次。军中所需取于国内,而粮草则可以取于敌方,这样,军中的粮食就够用了。
【佯北勿从,锐卒勿攻】出自《孙子兵法·军争》。佯:假装。北:败北,失败。意思是:对于假装失败的军队,不要去追赶;对于精锐的队伍,不要去强攻。
【以虞待不虞者胜】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虞:预料,准备。意思是:有充分准备的人去攻打没有充分准备的人,就能取胜。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出自唐代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伐:敲击。雪海:指天山一带的雪原。意思是:四面鼓声阵阵,震得雪原上的雪块纷纷滑落;军队呼声雄壮,那呼声让雄伟的阴山为之颤抖。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出自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意思是:年复一年奔赴在金河与玉门关之间,日复一日地挥刀策马与敌人征战。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出自《孙子兵法·地形》。殆:失败,危险。天:天时。地:地利。意思是: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就能够胜而不败;懂得天时和地利,就能够取得无穷的胜利了。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出自《孙子兵法·谋攻》。意思是:力量小的一方,如果仅凭着力气与敌方死拼,必然会被力量大的一方所擒获。说明在劣势情况下不可与敌硬拼,应根据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法。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出自《孙子兵法·军争》。无:同“勿”,不要。邀:迎击。堂堂:盛大的样子。陈:军阵。意思是:不要迎击旗帜严整的敌人,不要攻击实力雄厚的敌人。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出自唐代高适的《燕歌行》。杀气:杀伐的气势。三时:指白天。意思是:在战场上,白天杀气腾腾,像一阵云彩般笼罩着天空;夜里,军营里戒备森严,警报频传。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出自《孙子兵法·军争》。陵:高山。向:仰攻。逆:正面进攻。意思是:敌人处于高地的时候,不要仰攻;敌人背离高地的时候,不要对敌人正面进攻。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出自《孙子兵法·军形》。意思是:善于作战的人,既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又能不失掉打败敌人的机会。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出自《孙子兵法·虚实》。司命:主宰。意思是:微妙又微妙,以至于不露形迹;神奇又神奇,以至于无声无息。这样,就能够掌握住敌人的命运了。说明作战时,应行动隐蔽,神出鬼没,这样才能掌握和调动敌方。
【攻人者利敌寡,自守者利敌多】出自明代庄元臣的《叔苴子外篇》卷一。意思是:进攻敌人的时机是在敌人人数少的时候有利;防御敌人坚守不出是在敌人人数多的时候有利。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出自唐代杨炯的《从军行》。意思是:漫天大雪遮天蔽日,战旗上的标志都暗淡无色了;刺骨的寒风不停地呼啸,与战鼓声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是风声,哪个是鼓声。
【善守者守郊原,不善守者守城垣】出自清代魏源的《城守篇·制胜上》。郊原:郊野平原。城垣:城墙。意思是:善于防守的人把他安排在郊野平原,不善于防守的人把他安排在城墙之中。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孙子兵法·军形》。意思是: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得胜利的条件,然后才寻求与敌交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交战,然后去期求胜利。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
【兵贪者亡,兵应者强,兵义者王】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议兵策》。贪:指觊觎别国的土地。应:敌人来犯时的对敌。义:正义的事情。意思是:以侵占别国土地为目的的战争,最终一定会败亡;保卫自己的国家迎战来犯的敌人,军队会越战越强;为正义事业而出动的军队,则会天下无敌。
【胜无定在,制胜在人】出自清代魏源的《城守篇·制胜上》。制胜:达到胜利。意思是: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固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胜利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的指挥。
【胜负在人而不在险】出自宋代陈亮的《马援》。意思是:战争的胜利与失败取决人的指挥,而不是取决于地理形势是否险要。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出自《孙子兵法·谋攻》。殆:危险。意思是:如果对自己和敌人都很了解,那每一次战争都不会失败;如果不了解对手只了解自己,那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如果不了解对手也不了解自己,那每一次战斗都将失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出自《孙子兵法·虚实》。意思是: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阵势,就像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出自《孙子兵法·虚实》。意思是:在敌人还没有准备的时候进攻,在敌人不曾预料到的地方出击,这是研究军事的人克敌制胜的绝招。
【怒敌者危,轻敌者败】出自宋代陈亮的《先主》。意思是:被敌人激怒而失去理智的人很危险,轻视敌人的人一定会吃败仗。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出自唐代杜甫的《征夫》。意思是:在十户人家之中还剩几个人留守在家,只有那一座座山峰在那独立矗立着。
【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出自宋代文天祥的《常州》。意思是:国家的大好河山广阔无垠,可是在辽阔的土地上却连老百姓烧火做饭时的炊烟也看不到。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出自《孙子兵法·形》。意思是:善于用兵取胜的人,把祸患消灭在未形之前,所以无智名;用谋略不战而打败敌人,所以无勇功。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出自《孙子兵法·形》。意思是:胜利者指挥军队作战,就像掘开千仞高处放下溪中的积水一样,这是一种力量的表现啊!
【天地莫生金,生金人竞争】出自唐代孟郊的《吊国殇》。意思是:天地之间不要孕育出铸造兵器的金属,有了这样的金属人们就会用来你争我夺,制造纷乱。
【乱定几人还本土?唯有官家重作主】出自唐代张籍的《废宅行》。官家:对皇帝的称呼。意思是:平定战乱后还有几个人能返回故土?只剩下皇帝还能重新坐上他的座位,当上主人。
【安得天下常年丰,老死不见传边烽】出自宋代陆游的《稽山农》。安得:怎么才能得到。传边烽:边塞传来报警的烽烟,此处指战争。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像天下年年丰收,直到老去也看不到边塞的报警的烽烟点燃这样的太平盛世。
厌战
【胜败兵家常势】出自宋代尹洙《叙燕》。现在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意思是:胜利和失败是领兵打仗经常遇到的事情。
【兵者凶事,不可为首】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意思是:战争是凶残、危险的事情,不能首先发动战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出自《老子》。意思是:以人间正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用兵会很快产生恶果;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有荒年。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出自曹操《蒿里行》。意思是:累累白骨暴露在荒野,千里中原听不到鸡鸣。生灵涂炭百不余一,想起就令人痛断肝肠。
【悍戆好斗,似勇而非】出自《荀子·大略》。悍:凶悍。戆:蠢直。意思是:蠢直剽悍,喜欢战斗,这样看似很勇敢却根本不是。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出自《孙子兵法·火攻》。意思是: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愤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愤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出自清代顾炎武诗《海上》。干戈:两种武器,借指战争。意思是:连续十年的征战将天地搞得一片衰败,天下的百姓都哭得痛不欲生。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情绪。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消为日月光】出自唐代常建诗《塞下曲》。天涯:指边远的地方。意思是:边远的地方已经停止了战争,战争的气焰已经化成了日月的光辉。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自唐代陈陶诗《陇西行》。无定河:黄河中游的一条支流。意思是:许多战士早已死在无定河边,变成了枯骨,但守在家中的妻子还在日思夜想盼望他们早日回来团聚。诗句深刻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乱离:动乱。意思是:宁愿在太平年代做一条狗,也不愿在动乱的社会里做人。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出自三国王粲《七哀诗》。意思是:出门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一片一片的白骨盖住了大地。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出自唐代刘湾诗《出塞曲》。征人:戍卒。意思是:征战中死的都是戍卒,但战功却全都是将军的。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出自唐代杜甫诗《蚕谷行》。焉得:怎么能够。甲:兵器。意思是:怎么才能够将兵器都铸成农具,让耕牛将每一寸土地都耕种起来呢?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出自唐代杜甫诗《征夫》。意思是:十户人家中还有几户留存啊,只有山还依然是那么多。诗句描写了人民被迫充军后的荒凉萧条的景象。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出自唐代杜甫诗《兵车行》。犹得:还能,尚且能。意思是:家里若是生个女儿,至少还能找个近邻嫁出去,如果生了男儿,却常常要葬身于荒野杂草之中。古时,人们非常重男轻女,但此处人们却宁愿生女而不愿生男,实际上是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战争的憎恨。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自唐代杜甫诗《洗兵马》。甲兵:指兵器。意思是:如何才能找到一位壮士,能将天上的银河引下来,将所有的兵器都洗干净了,永远都不再用了呢?诗句表达了作者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用问句更显其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之强烈。
【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出自唐代于濆诗《塞下曲》。乌鸢:乌鸦和老鹰。意思是:战鼓还没有全部敲响,乌鸦和老鹰就已经开始庆贺了。战鼓即意味着战争,意味着流血牺牲,因而乌鸦和老鹰相互庆贺,因为它们又有了美食了。诗句巧妙地用乌鸢对战争的喜爱来反衬出作者及人民对战争的憎恶。
【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出自《墨子·非攻下》。意思是:频繁的进攻和讨伐,实在是天下最大的祸害呀。表现了墨子反对战争,想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出自唐代杜甫诗《兵车行》。武皇:指汉武帝刘彻,这里作者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意思是:在边疆,因不断的战争都已经血流成河,然而汉武帝还要继续扩张自己的疆土,没有一点要停止的意思。诗句深刻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执意发动战争的残忍行径。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出自《孙子兵法·军争》。意思是:军队的士气可以被瓦解,将帅的雄心也可以被挫伤。说明战争中要善于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