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句典全读本
27178700000011

第11章 名言警句(10)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出自《韩非子·说难》。密:缜密。意思是:事情因为缜密而成功,话语因为泄露而失败。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意思是:盲人骑着瞎马,半夜走到深水池旁。作者用“盲人”“瞎马”“夜半”“深池”比喻处境的危险,告诫人们不可盲目行动。

【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文:同“纹”,花纹。意思是:只是看到老虎的一点斑点,不可能知道老虎的威猛;只见到骏马的一根毫毛,不可能了解它善于奔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孔:很。集:成。意思是:小心谨慎,就好像走近深渊旁边,踏在薄冰之上一样。用来比喻处事谨慎。

【临事贵守,当机贵断,兆谋贵密】出自清代申涵煜《省心短语》。意思是:面临危难的时候,贵在能持守;在事情的关键时刻,贵在善于决断;而对于事先的谋划,贵在计划周密。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审:审查、核实。意思是:听到传闻能够加以考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传闻却不加以考察,倒不如不听。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师:这里指借鉴。意思是:不忘记以前做事的经验教训,以后做事就可以有所借鉴了。

【昼之所为,夜必思之】出自宋代林逋《省心录》。意思是: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晚上一定要好好地思考一下。说明做事要及时反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出自《韩非子·十过》。意思是:只顾眼前的小利,势必会损害到大的利益。说明做事要从大处着眼。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意思是:思想上的病最终还要从思想上去解决,要想解下铃铛还是要由当初系铃的人来解。说明哪儿有问题就解决哪儿,谁做的事就由谁来解决。

【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意思是:用肉来驱赶蚂蚁,蚂蚁会越来越多;用鱼来驱赶苍蝇,越赶苍蝇就会越来。说明处理问题要有正确的措施。

【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景:同“影”,影子。意思是:凭借传闻了解事情,不如亲眼观看,只看看影子,不如直接观察事物的形状。说明“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出自《说苑·政理》。意思是:耳朵听到不如眼睛看到,眼睛看到不如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不如亲手实践。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口说:听人说的。意思是: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百闻不如一见】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意思是:听别人说一百次,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出自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要想使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部稳固;要想让水流得更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其根本。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出自《史记·魏世家》。薪:柴火。意思是: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烧完,火就不会灭。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灭危害,只能使危害扩大。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当两个不能同时得到时,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比喻当所想要的东西发生矛盾时,要舍弃次要的,而选择重要的。

【将治大事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出自《列子·杨朱》。细:指小事。意思是:要做大事业的人不会去做那些琐碎的事情,要成就大功的人不会去求取那些小的功绩。说明胸怀大志的人不会在小事上耽误工夫。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出自唐代杜甫诗《前出塞》之六。意思是:要想射人,应先射他的马;要想擒贼,应该先擒住他们的首领。比喻解决问题应找到问题的关键,抓住要害。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出自唐代白居易《策林》。意思是:善于消除灾祸的人,总是先查找其根由;善于调理疾病的人,总是先断绝疾病的源头。比喻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行根治。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出自《论语·八佾》。咎:追究。意思是:已经做成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决定的事就不要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责怪了。成语“成事不说”“既往不咎”即由此而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出自(战国·楚)屈原《楚辞·渔父》。沧浪:古代水名,在今湖北境内。濯:洗。缨:古代的帽子上系在颌下的带子。意思是:沧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洗我的冠带;沧浪的水浊啊,可以洗洗我的双脚。此句原为渔父劝屈原明哲保身的话,现多用来比喻人的行为应适应客观环境。

【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脬:同“脔”,切成小块的肉。镬:古代的一种大锅。意思是:品尝一块肉就知道了一整锅肉的味道,进而知道一鼎肉的味道是否调和。

【任人者,故逸】出自《吕氏春秋·察贤》。意思是:善于用人,当然就轻松。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济:成。意思是:要想成就大事业,必然要以人为根本。

【官无二业,事不并济】出自《后汉书·张衡列传》。意思是:当官的人不能兼做其他职业,做事情不能许多事情一起做。

【苍蝇之飞,不过十步;自托骐骥之尾,乃腾千里之路】出自《后汉书·隗嚣列传》注。意思是:苍蝇飞起来,不过十几步远;但如果依附在骏马的尾巴上,就能腾飞千里远的路程。

【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出自《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注。意思是:成就大的事业并不难,难的是得到有才能的贤人;得到贤人并不难,难的是使用他们;使用他们并不难,难的是信任他们。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出自《国语·越语下》。意思是:得到了时机就不要懈怠,时机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度重来。上天给予的良机,如果不能利用,反而会遭受灾祸。

【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乘:凭借。时:时令,季节。意思是:鱼是凭借着水的力量才能游动,鸟是凭借风的力量才能飞翔,花草树木是凭借着季节的变化而生长。用来比喻做事要善于借助外界力量。

【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出自《荀子·修身》。六骥:用六匹好马拉的车。意思是:一会向前,一会向后,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即使用六匹马的好车也无法到达目的地。比喻做事要专心。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出自《战国策·楚策四》。牢:牲口圈。意思是:看见兔子后,再回头唤狗去追捕,也不算晚;羊丢了以后,再将牲口圈修补好,也不算迟。用来比喻事故发生后,再想办法补救也来得及。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意思是: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做出决断,反而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耦:下棋的对手。意思是:下棋的人拿着棋犹豫不决,就无法战胜自己的对手。比喻做事要拿不定主意,就取得不了成功。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孔:很。集:成。意思是:出谋划策的人太多了,就会莫适可从,因而难以成事。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出自《商君书·更法》。疑:犹豫。意思是:行动迟疑不决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优柔寡断就不会有什么功效。说明做事要有决断力。

【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出自贾谊《新书·容经》。意思是:凡事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做过了头和不足都是不好的。

【计不设,则事不成】出自《说苑·谈丛》。意思是:做事之前不筹划好,事情很难做成功。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一个人应当对某些事放弃不做,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出自《宋史·吕端传》。意思是:在小事上采取谅解态度,在大事上要坚持原则,毫不含糊。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出自《说苑·谈丛》。谋:谋划。意思是:谋划好了再去行动,就能繁荣昌盛;行动之后再去谋划,就往往会失败。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出自《后汉书·臧宫列传》。意思是:舍弃近处,而到远处去寻求,花费了力气,但却没有收获。

【多为少善,不如执一】出自《颜氏家训·省事》。意思是:做的事情很多,但能做好的很少,还不如专心做好一件事。

学问篇

治学

【才多俗美,更数十年犹得收其实用者,其教使之然也】出自明代张岳《草堂学则》。更:经历。意思是:人才之众多,风俗之淳美,再经历十年仍能受益,这都是教育带来的结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规:圆规。矩:曲尺。意思是:不使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用来比喻行事如果没有准则,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出自李汝珍《镜花缘》。意思是:在学问上不分年龄大小,学问大的受到尊重。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出自顾炎武《日知录》。意思是:一个人在学习上不可以自卑,也不可以妄自尊大。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出自朱熹《训学斋规》。意思是:读书……必须逐字逐句声声洪亮,不能马虎。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出自《抱朴子·勖学》。意思是: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好比想捕鱼而没有网,心情虽然迫切,但没有收获。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出自《说苑·谈丛》。意思是:君子不羞于学习,不羞于询问。

【倾则不精】出自《荀子·解蔽》。精:精心,专一。意思是:心有偏向,办事就不能专诚。

【常玉不豫,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豫:雕刻。意思是:平常的玉不雕琢,就不会有好看的花纹;君子不学习,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出自《孟子·尽心上》。大匠:高明的工匠。毂率:标准。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拙笨的工人不会使用就改废绳墨,羿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就改变其拉弓射箭的准则。说明教育应有一定的法则,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就轻易改变。

【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自坏】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如果不兴办教育,如果没有老师传授学问,那么,本来可以不废弃的人才也自然会废弃。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意思是:教导别人,就是要使其长处得以发扬,使其短处得以遏制。

【志不强者智不达】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出自清代朱舜水《劝兴》。劝:鼓励。意思是:尊重教育、鼓励办学,是国家建设的根本;挖掘贤士、培养人才,是治理政务的首要。

【师之所以为师,言必出于道,行必由于道,教必本于道】出自明代薛瑄《送孔节文分教徐州序》。道:道德规范。本:依据。意思是:老师之所以能为人师表,是他的言谈必然出自道德,他的行为必定符合道德,他的授教一定依据道德。

【师非道也,道非师不帱;师非学也,学非师不约】出自明代何心隐《师说》。帱:覆盖,这里指广为传播。约:简明。意思是:老师不等于真理,但是没有老师,就无法让真理广为人知;老师不等于学问,但是没有老师,就不能让学问简约明朗。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唐代韩愈《师说》。不必:不一定。意思是: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师,做老师的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出自《孟子·告子上》。规矩:法则。意思是:高明的工匠教授别人,一定会按照法则,而学习的人本身也应当遵循法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愤:苦思冥想仍想不明白。悱:想说而又说不来。隅:一角,一方面。意思是: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出自《孟子·离娄下》。中:道德品质很好的人。养:教育。才:有才能的人。意思是:让道德品质好的人去教育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让有才能的人去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引而不发,跃如也】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教育别人就像教别人射箭一样,只将弓拉满,但不发箭,只做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比喻教育要善于启发。

【可以语上而不语之,是抑其所可至;不可语上而语之,是强其所未能,皆非圣人因材之教也】出自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上:高深的学问。意思是:可以教授他高深的知识而不教授,就抑制了他能达到的水平;不能教授他高深的知识却教授了,是强其所难。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圣人因材施教的原则。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人刚一生下来时,哭声都是一样,但长大后却有了不同习俗,这是因为受了不同教育的结果。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出自《论语·公冶长》。杇:同“圬”,泥瓦匠抹墙的工具,这里指粉刷墙壁。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能再用来雕刻了,用粪土垒成的墙不能粉刷了。比喻对无法造就的人,用不着再去培养他了。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教育不应分贫富贵贱、地域种族等类别,而是应当对于什么样的人都应该给予教育。

【身教亲于言教】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学篇》。意思是: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别人比用言语去教育别人更好。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出自《孟子·尽心下》。近:浅显。指:同“旨”,意义。意思是:语言虽然浅显,但意义深远,这才称得上是“善言”。说明教育应由近及远,深入浅出。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出自《荀子·大略》。勿面:不表现在脸上。意思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君子虽然喜爱,但却不表现在脸上,如果使唤他,也不用好的脸色,教导他要用道理来诱导他,而不是强制他。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苟:如果。意思是:如果不能够为国家的治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不要教授它;如果能够为国家的治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应该全部列入学校的教育范围。

【学即教,教即学,互相资矣】出自明代王肯堂《交友》。资:依托,凭借。意思是:学就是教,教就是学,二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出自《左传·隐公三年》。义方:道义。意思是:疼爱子女,就要用高尚的道义来教育他,而不要让他接纳邪恶的东西。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长:增进。意思是:教育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没有人想去学怎样驾驭龙的,却都愿意学怎样驾驭马;没有人想去学怎样治理鬼的,却都愿意学怎样治理人。这是因为人们都想学急需且实用的东西啊。说明学问应能为实际所用。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行之谓病】出自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病:弊病,弊端。意思是: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了知识而不能实践叫做弊病。

【为学无别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便有益】出自明代薛瑄《薛文清》。意思是:学习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只要是能够知道一点,就做一点,知道一些,就做一些,就会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