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讲给儿子的真心话
27176400000024

第24章 学会调节心理——心理疾病更可怕(2)

第一,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一场谈话通常由若干人组成,每个人都会围绕话题认真思考,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他认识最深刻、最急于发表出来、感觉最应与别人交流的东西,自有其精辟、深刻之处,这是正常不过的。我们只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并作积极思考,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发表出来也会对他人产生启迪作用。

第二,从一般的交往、闲谈开始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你可以向经常见面但说话不多的人(如邮递员、售货员等)问好,做短暂的交谈。这时候只要情况许可,你可以有意识地把话题适当展开,比如近期发生的大家都有所关注的新闻事件。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要善于把放松紧张情绪。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缓和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

第三,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进行调节。生理与心理是互动互制的。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相应变化,反之也一样。说话时通过生理上的一些调节措施,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通过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动、洗涮等方式,都可以使卑怯紧张的心理消除、缓解。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方法矫正当然最直接有效。比如,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进行客观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说话显示出我们所无法达到的优势时,我们可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比不上的。

第四,在说话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俗话说,凡事预则立。教育家卡耐基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纽约的一次午餐会上,主讲人是位显赫的政府官员,大家在演讲开始前,都拭目以待地要听他叙说部里的工作情况。但是,很快大家便发现,这位官员并未做事前准备。本来,他想随意即兴演讲一番,结果不成。于是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笔记来。这些笔记显然杂乱无章,他手忙脚乱地在这些东西里搜索了好大一阵子,说起话来便愈发显得尴尬笨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也变得愈来愈无条理和糊涂。最后,他只好惨不忍睹地坐了下来,中途放弃了讲话。

事实上,善于临场发挥、口若悬河的人总是少数,你不要寄希望于到时候的灵机一动。如果对一次发言不事先准备,结果常常会落得像那位官员一样的下场。

真心话:

说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要学好它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和各种技巧的培养。而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最应该做的就是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

5.战胜孤僻心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你或早或晚都是要走出家门、校门去面对大千世界的。所以说,从现在开始你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交往、合群的能力,而不应该将自己封闭起来,因为“独自一人禁闭是可以施加于一个人最为严厉的刑罚的一种”。

英国文学家笛福在他的名著《鲁宾逊漂流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航海中,鲁宾逊因为风浪击沉了他所乘的船,随海浪漂流到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上,开始孤身一人的生活。此后,孤独一直伴随着他,成了他最大的敌人,为了战胜孤独,他先是养了一只狗,后来又发现了一只猫,接着他抓到了一只鹦鹉并教会了它说话,于是听到了“人”的声音。后来他还解救了一个黑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并教会他说话。十多年的与世隔绝没有让鲁宾逊消极绝望,当他终于被解救之后,他依然保持着普通人的能力,重新进入社会,有了自己的朋友,他的孤独感被完全克服了。

孤僻即也就是们常说的不合群,指的是不能与人保持正常交往、经常离群索居的心理状态。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孤独的体验。只是多数人能够迅速融入新的人群中,孤独心理能够及时消除,获得新的生活。而有的人则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孤独心理可能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造成抑郁症,严重影响学业、生活和身心健康。

青春期到来之后所出现的孤僻心理,对个体或是对社会来讲,有两种不可忽视的功效:

其一,是一些有为的青少年可以使闭锁心理产生升华作用,成为钻研学术、为社会做贡献和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动力;

其二,是可以使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通过窥探人生的奥秘,可以创造出很多的文艺作品和发现人生发展的规律,促进人类进步。

然而,你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孤僻心理,就肯定会对自己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孤僻心理出现后,使你不会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很苛刻。因此,不仅与父母、教师之间不易达到心理相通,在同辈人中也不易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此常常感到不易被别人理解,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间或出现的孤独之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的要求,青少年强烈地想与人交往,不仅想交往得多,还想交往得深,想得到理解,而自己又不能理解别人,因而心理常常不能平静,个别人甚至发展为性情闭锁。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孤僻心理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呢?你首先要懂得,孤僻心理是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但若处理不当,会向消极方面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你要多交正派的挚友,要相信父母和老师,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向别人倾诉;要积极参加集体的文娱体育活动;置身于沸腾的生活中,而不要久囿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想入非非。

孤僻的人一般为内向型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具有这种个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像鲁迅先生的诗所云:“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因此,孤僻对你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孤僻的人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欢乐与友谊,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很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容易消沉、颓废、不合群,缺乏群体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忧心忡忡,易出现恐怖心理。这种消极情绪长期困扰,也会损伤身体。

真心话: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对于你来说,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迅速使自己成熟起来。

6.消除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就会给你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那时你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你一定要能消除逆反心理。

对于身心正在发育成长的青少年来说,是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的一个阶段。据一份心理杂志的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从行为上看,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或较少感兴趣;对不让带的物品如随身听等偏偏要悄悄带入学校;对老师和家长指定阅读的书籍不屑一顾,而对一些于学习毫无意义的书刊却想方设法弄来读一读;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持对抗情绪等等。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老师的教育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声喝彩;对思想教育及行为守则则消极对待、蔑视对抗等等。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委靡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首先,青少年应该培养自己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炼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独创贡献的人才。

其次,学会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啰唆、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你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

再次,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要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消除逆反还要善于运用自我疏导的方法。比如运用心里换位法去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转移法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分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从而使自己既善于自我调控,又善于自我解脱、自我振奋。

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