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27170400000062

第62章 其他篇(10)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仍然会长期存在,这就存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我们强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以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宗教信徒的共同愿望,宪法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一样,在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社会繁荣进步的理想与实践方面,不仅是一致的,而且是积极的,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础。同时,宗教的一些积极的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有自然适应的特点。当然宗教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适应的方面是基本的、主导的方面。由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要长期存在,我们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积极的一面,减少宗教消极作用的一面。事实上,宗教因自身发展的需要,它自身也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随着世界范围内宗教世俗化趋势的出现和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宗教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些较大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过程,要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宗教界长期不懈的努力下才能得以完成。我们应当推动和支持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逐步去掉宗教中不利于群众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的成分,发扬宗教教义和宗教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对宗教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就是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不能强迫人们不信仰宗教,也不能强迫人们去信教,这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所包的两个方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既不推行某种宗教,也不禁止某种宗教。同时,也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或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未成年人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大家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是党和政府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面,甘肃省和全国一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中曾经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有过沉重的历史教训,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肃省在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面、客观、真实地把握甘肃省宗教工作的总体状况,准确分析和掌握甘肃省宗教工作的特点,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甘肃省宗教工作的关键。

总体而言,甘肃省各宗教不仅具有宗教“五性”特点,还因为特定地域、特定历史背景不同,甘肃省宗教又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甘肃省各宗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国宗教状况。

甘肃省伊斯兰教教派、门宦林立,全国其他省区的伊斯兰教派、门宦,基本上都发源于甘肃省,受甘肃省影响和左右;甘肃省甘南有全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过去曾长期是安多藏区藏传佛教和政治、经济、文化首府,现仍为这一地区藏传佛教(黄教)的首府,在安多藏区有着很大的影响。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是汉传佛教著名的石窟,具有世界影响,标志着汉传佛教文化在甘肃具有深厚的底蕴。道教传说中三皇之一的伏羲氏生于陇西成纪(今秦安),天水有伏羲庙,还有道教名山崆峒山等,都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2.在甘肃省各宗教中,少数民族宗教占有重要地位。

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联系,使宗教问题更具复杂性。少数民族宗教敏感性强,处理宗教问题的任何不慎,不但可能刺激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也有可能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引起民族纠纷,甚至诱发社会问题。

3.在甘肃省民族地区,宗教问题与各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密切关联。

有一些突发事件的产生,其根源并不仅仅是宗教原因,还有政治的、经济的诱发因素。

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对促进甘肃省民族地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甘肃省宗教的特点,正确分析和估量甘肃省宗教工作的现状,是进一步做好甘肃省宗教工作的前提。甘肃省宗教工作量大面宽,宗教工作又关系到全省稳定、发展的大局。从宗教工作以及宗教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整理、客观记述甘肃省各宗教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奥而又充满哲理的教义教理、珍贵而又独特的宗教遗迹、寺院、著名宗教人物、宗教节日、宗教礼仪、宗教大事等等,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这无疑会促进甘肃省宗教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甘肃省宗教局组织编纂的甘肃省有史以来第一部《甘肃省志·宗教志》,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出版,这的确是值得欣慰和庆贺的事。

《甘肃省志·宗教志》是甘肃省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全志约60万字,由概述、道教篇、佛教篇、伊斯兰教篇、天主教篇、基督教篇、宗教人物篇等组成。概述高度概括、总揽全志,各分篇分别记述了各宗教在甘肃的传播与发展、教派与组织管理、教义教理、著名寺院道观及遗迹、宗教领袖与著名人物、宗教节日与礼仪、宗教文化与宗教生活等,并附有大事记、附录等。全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结构科学合理、记述客观真实,是一部资料丰富、学术价值高、能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新志书。

编纂《甘肃省志·宗教志》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关键。该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为基础,以服务于宗教工作的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的,坚持实事求是,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甘肃省各宗教的发展情况,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制定并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情况,用具体的事实和实践说明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正确的。

《甘肃省志·宗教志》贯彻求实存真的方针,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立足甘肃宗教的实际情况,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专志,肩负着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重任,因此,充分体现时代脉搏,反映时代风貌,突出地方特色。

权威性是志书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志书的编纂人员组成、编纂组织领导以及编纂工作方面花大力气。《甘肃省志·宗教志》从下达任务到成书历时十余年,省宗教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自始至终组织、领导、协调这一工作,以各宗教协会为具体承办单位,组织专门的编纂小组,承担这一工作。各宗教协会在编纂人员的组成上,聘请省内专家、学者撰稿、审阅把关,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志书的质量。在编纂过程中,克服无旧志可考、无经验可依的困难,多方搜集资料,反复论证修改,终于完成这项工作,其权威性不言而喻,将会有目共睹。

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已跨入了21世纪,盛世修志又是这一传统的特点之一。今天,我们身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希望《甘肃省志·宗教志》的编纂完成,能够有力地推动全省的宗教工作。李铁映同志指出:“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当代用,也为后代人用。”志书有长远效益,这已为历史所证明,《甘肃省志·宗教志》也必将如此。

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这明确指出了新编方志的重要意义。对宗教工作者而言,通过《甘肃省志·宗教志》可全面掌握甘肃各宗教的现状和特点。对研究工作者而言,通过《甘肃省志·宗教志》可获取直接的资料和信息。对广大读者而言,《甘肃省志·宗教志》成为了解甘肃的一个窗口。通过《甘肃省志·宗教志》,使全省更多的人关心本省的宗教情况,参与本省的宗教工作,这对甘肃省的宗教工作是大有好处的,也对全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大有好处。让我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团结信教群众和全省各族人民,从维护全省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全省的宗教工作搞得更好。

(为《甘肃省志·宗教志》所作序言)

在全国《四库全书》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2005年7月8日)

正值甘肃省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落成开馆之际,全国《四库全书》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首先,《四库全书》是迄今最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献集成,从上古到清初的重要文献大都收录其中,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可以说,《四库全书》能够为所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文献参考和资料线索。

做好《四库全书》这一珍贵文献的保存、流传和研究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文化伟业。其次,《四库全书》文本是《四库全书》研究最基本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而《四库全书》诸阁本(包括《荟要》)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和各自具有的特色,使《四库全书》任何一阁本都不能完全替代另一阁本。所以,在《四库全书》诸阁本现藏之地——北京、兰州、杭州、台北分别建立《四库全书》研究馆势在必行。甘肃省新建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就是一个集藏书、研究、利用于一体的综合设施,在积极推动文溯阁《四库全书》付诸影印的同时,我们将尽可能地为全国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研究和交流上的便利。第三,加快这笔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对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地方经济建设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次学术研讨会正是基于以上认识而举办的,我想,各位专家、学者也一定是基于这种认识而不避酷暑、不辞辛苦来兰赴会的。

2005年7月1日,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正式成立,标志着甘肃省“四库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天,在全国“四库学”研究方面有影响和造诣的一批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给甘肃省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必将对提高甘肃省“四库学”研究水平和拓宽研究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相信,通过学术民主和自由氛围的营造,通过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沟通,通过省内外学者的相互交流,本次学术研讨会一定会对“四库学”今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现存甘肃省的文溯阁《四库全书》,是20世纪60年代中央有关部门考虑到当时的战备形势,由辽宁省拨交甘肃省保管的,这是党和国家对甘肃的高度信任。《四库全书》在甘肃省保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历史遗存非常丰富,有着与《四库全书》文化地位十分相称的深厚文化底蕴。兰州气候凉爽,空气干燥,年温差较小,自然条件特别有利于《四库全书》的保藏。文溯阁《四库全书》是甘肃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40年来,我们秉承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省上财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为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妥善保管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其中斥巨资修建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已成为甘肃省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保藏、研究和开发工作,希望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四库全书》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研究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大力扶持培养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人才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们一起承担《四库全书》的研究课题。同时,要大胆利用《四库全书》研究成果,大力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努力使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保护和发掘研究成为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不辜负党和国家对甘肃的信任,不辜负海内外学者对我们的期望。

(在全国《四库全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2005年11月15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全面总结甘肃省“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准确把握甘肃省面临的发展环境和现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对“十一五”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讨。对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总结

“十五”时期,是全省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甘肃省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五年来,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适时推动工作重点的转移,使甘肃进入了历史上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是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不断积蓄发展后劲,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难得机遇,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整个“十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成了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亮点。这不仅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后劲,而且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01年到200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92.3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100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5倍。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拉动经济增长5.2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