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27170400000005

第5章 文化篇(5)

基层文化建设,政府是主导,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政府要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准确把握基层文化建设的地位,深刻理解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切实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加大领导力度、工作力度和扶持力度,做到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与经济建设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基层文化事业建设发展整体规划,建立起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合理安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要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落实到县(乡)政府,发挥行政主要领导对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文化单位调查了解,解决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真正把政府行为落到实处。

(二)各有关部门要协作配合,形成基层文化建设合力

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仅靠文化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建立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统一部署,分工实施。人事、编制部门要积极支持基层文化单位的改革,落实乡镇文化站机构编制。计划部门要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部门要解决好公益文化单位人员工资的发放,安排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经费。建设部门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解决好基层文化建设用地。民族事务部门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规划,整理、挖掘、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民政部门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社区服务体系,通盘考虑。广电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基层文化建设的舆论氛围。要积极倡导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努力形成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良好局面,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三)文化行政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搞好协调服务

文化行政部门作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经常分析和研究基层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科学合理地确定基层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认真组织实施。要主动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力争使基层文化建设每年有新进步,五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要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积极提出搞好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使党委、政府及时了解情况,沟通信息,作出科学决策。

(四)发挥基层文化机构的作用,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我们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基层文化工作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表现。各级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室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层文化活动。县级文化馆要发挥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组织大型、示范性的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同时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开展艺术培训,创作文艺精品,不断满足群众求乐、求知、求美的文化生活需求。图书馆要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不断改善读书环境,增加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扩大读者群体,使图书馆建设在服务中得到发展。乡(镇)文化站是文化建设中最基层的一块文化阵地,要结合乡镇的中心工作,组织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基层文化活动,对民间流传的文化艺术,要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为创造特色文化奠定基础。社区、乡村文化要立足于群众的文化需求,因势利导,开展活动,为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文艺院团要经常深入基层,推动基层文化健康发展

各级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要转变观念,走出剧院,深入到厂矿、农村、学校、军营和社区,普及基层文化活动,提高基层文化水平。省直各文艺院团要排练适合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文艺节目,保证每年有一定数量的下基层演出场次。市、县级剧团要面向基层,立足农村,坚持在基层巡回演出,推动基层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级政府要对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基层演出给予适当补贴,帮助他们解决下基层演出所需的设施、设备,使这项活动经常坚持下去。

(在甘肃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大省

(2003年6月27日)

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一些市、州、地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文化建设问题,提出了很有特点的文化建设目标,如兰州的“文化兰州”,天水的“特色文化大市”,庆阳的围绕民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河西各市提出围绕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的开发建设,不断加大特色文化品牌的创建力度,都为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夯实了基础。有的市(州、地)围绕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出台了若干政策措施,为本地的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高度重视,一批文化设施开工建设,有的即将竣工。如2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兰州市的金城大剧院、东方红影城,陇南大剧院,平凉市的宝塔文化博物园建设。省上重点建设的有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省图书馆维修改造工程等。还推出了一批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如舞剧《天马萧萧》、话剧《兰州人家》、舞蹈诗《八声甘州》、《大漠长河》等。所有这些都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甘肃省的特色文化大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在建设特色文化大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有的地方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建设特色文化大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指导力度不够。随着工作的推进,对出现的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有力,没有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有些地方还没有将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还是就文化抓文化,没有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格局。

二是对当地如何围绕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开展工作,思路还不够明确。有的地方在挖掘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方面,没有找准自身的优势,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明晰的思路。有的地方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还处于一种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状况,没有形成文化发展优势。有的对文化资源重开发、轻保护,没有形成以开发带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开发的良性机制。有的地方在建设中还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现状,阻碍了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开发。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有的地方文化品牌的创新已显雏形,而有的地方还没有找到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项目和能够带动全局的突破点。特别在打造精品方面,还缺乏创新精神,对精品的题材、表现手段、风格样式,还缺乏新的视角、新的手法和新的表现形式,精品意识淡薄,决心不大,投入较少。在推出特色品牌方面,往往只是对现有资源进行简单的宣传和利用,缺乏对资源优势进行归拢、整合,而没有推出全新的品牌。

在资源品牌的利用方面还缺乏引进新观念,没有形成以资源为基础、以品牌为先导的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三是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省上围绕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目前各地在为特色文化大省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必要的投入保障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落实还不够到位。一些地方还没有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有的地方制定了,但执行得也不理想。在加大投入方面,一些地方还没有跳出那种发展文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狭隘认识,没有意识到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投入的重要性,缺乏对文化基础设施、艺术精品生产、人才培养、品牌创新、文化营销宣传等方面的投入,影响到了主导、示范作用的发挥。

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可以使我们看到工作中的差距,提高紧迫感,做好今后的工作。

我认为,我们提出的建设以敦煌文化为龙头,以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民间地域文化为重点,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大省目标,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必然选择,符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符合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已经成为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抓的工作很多,涉及许多方面,现在我主要谈以下三点看法。

一、建设特色文化大省要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

甘肃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在2002年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大家分析、归纳、梳理得比较全面、准确。经过一年的建设实践,已经有了比较明晰的内涵和外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即丰厚的古代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光辉的革命历史文化,绚烂的当代文化。如敦煌文化,它不仅是艺术的宝库,而且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的集大成,它奠定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丝绸之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会的结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甘肃省载誉海内外的文化品牌。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和伏羲文化,以及周始祖文化和先秦文化等,共同构成了甘肃历史文化的深邃与博大,在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开发升值潜力。丰富的石窟文化,东有麦积山,西有莫高窟,还有安西榆林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泾川南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等一些保存完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石窟,对全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学者、旅游者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建设特色文化大省要充分挖掘利用的宝藏。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这是我们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甘肃是我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革命历史事件和遗址较多,这些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和永恒的价值。甘肃省是多民族省份,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品类繁多,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格突出,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朵耀眼的奇葩,可以充分开发利用。以上这六大文化资源,是甘肃省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基础和支撑,有的既是我们文化资源耀眼的闪光点,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在建设特色文化大省中,我们必须坚持“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的方针,既要做好不可再生历史遗存的保护和管理,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

当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现代文化直接进入了市场,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以一种经济的方式、产业的形式呈现出来,有的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我们在建设特色文化大省中,也要花气力、下工夫做好开发文化产业这篇文章。

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重点,要把握好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突破口。我们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战略,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甘肃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要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要通过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民间文化交流、商业性文化交流,把我们的文化推向世界,向世人展示灿烂辉煌的甘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粹,使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传统的民间工艺等纷纷走出国门,充分展示甘肃省文化艺术的魅力,展示甘肃省文化资源的高品位、高质量,树立甘肃文化新形象,扩大甘肃文化的对外辐射力,促进甘肃省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要培育和繁荣文化市场,有效推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的发育,可以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一个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消费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市场新格局,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要始终坚持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并重的原则。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要充分考虑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中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甘肃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努力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要体现在它的文化创新上。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与凝聚,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文化创新已变成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我们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一定要坚持文化创新,起到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一定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文化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愈来愈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