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27170400000034

第34章 卫生篇(12)

甘肃省卫生厅将艾滋病性病知识培训纳入甘肃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年对全省疾控、医疗和采供血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艾滋病性病诊断治疗、实验检测技术、职业暴露防护等知识的培训。甘肃省疾控中心已储备了职业暴露救治药品,省防艾办正在起草印发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省级各医院制定了防治艾滋病的院内管理制度,开展了防治艾滋病全员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自1996年以来,利用中国—欧盟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香港艾滋病基金会艾滋病管理项目、中国艾滋病防治协会培训项目等,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多轮培训。相继完成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减少毒品需求和预防艾滋病干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艾滋病性病流行病学和行为学调查研究》、《甘肃省兰州市艾滋病性病流行形势相关危险因素及需求状况调查研究》、《甘肃省在娱乐场所推广使用避孕套试点研究》等研究项目,丰富了甘肃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理论,获得了甘肃省科技厅等部门的科技成果奖励。

(九)加大血液管理力度,保证血液安全

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各地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救死扶伤、奉献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全省临床用血来自无偿献血的比例明显上升。兰州市、嘉峪关市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于无偿献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采供血机构签订采供血质量与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规定由一把手负责血液安全,每年评估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生严重问题,要追究责任。2001年,甘肃省利用国债血站项目对14个市(州、地)级血站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全省血站的业务用房和设备装备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各级采供血机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献血供浆人员法制教育,使其进一步提高法制意识。通过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省采供血机构管理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省卫生厅每年组织检查和评估各级血站及医院的血液质量及实验室管理工作,对室间质评、室内质控、检验仪器装备、使用试剂及操作方法等进行考核,2003年,全省血站系统现场测试符合率均达100%,医院符合率在83%以上。针对甘肃省局部地区存在临床用血自采自供的问题,卫生、公安、工商、药监等部门联合进行了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杜绝了此种情况的发生。

甘肃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防治艾滋病认识和政策配套尚不到位,运转机制不健全。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地区的政府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缺乏主动参与和协调意识,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共同防治艾滋病的局面,“四免一关怀”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宣传干预工作还不够深入,没有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由于受条件限制,目前还未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未在吸毒重点地区开展美沙酮替代疗法试点和针具市场营销试点,安全套推广工作的范围还不广泛。三是全省艾滋病检测网络尚不健全,监测范围还不够广泛,报告感染者的数量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的流行状况。20世纪90年代之前有偿献血及其受血人群中艾滋病感染者已经出现,在一些地方还有明显的聚集性。四是甘肃省存在一定数量的高危人群,其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很大。在册吸毒人员有5万多,且静脉吸毒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吸毒人群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增加;卖淫嫖娼禁而不绝,性服务人群防治知识缺乏,安全套使用率低,自我保护措施不足。五是艾滋病防治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开展宣传、疫情监测、行为干预及救治关怀等工作。六是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还没有真正参与防治艾滋病工作。

三、今后的工作设想

目前,甘肃省正处于防治艾滋病的关键时期,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如果防治不力,后果将十分严重。我们将把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一要逐步建立适合甘肃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结合明年即将实施的中英艾滋病政策研究项目,尽快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的通知和全国防治艾滋病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措施。

二要大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把宣传教育作为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首要环节,按照国艾办下发的《全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方案》和《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制定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印制宣传资料,组派专业人员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以及高危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进行广泛的宣传,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消除恐慌心理,动员社会消除歧视,关爱艾滋病患者。

三要积极实施干预措施。卫生、公安、工商、药监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卖淫嫖娼和吸毒贩毒,打击非法采供血,杜绝临床用血自采自供。同时,要积极为孕产妇提供免费检测、阻断母婴传播,为病人提供免费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倡导无偿献血工作,动员全社会健康适龄人员自愿参加无偿献血,提高无偿献血率,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积极推广美沙酮替代疗法试点、针具交换试点和安全套使用工作。要在各级医疗机构内强制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并做好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销毁,防止医疗机构内感染,杜绝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四要切实抓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要按照吴仪副总理“示范区不搞终身制”的指示,对示范区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督导,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抓出成效,为甘肃省防治艾滋病工作总结经验。

五要提高艾滋病防治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要按照逐级负责、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培训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专业卫生人员技术水平,使之能够切实承担起艾滋病监测、宣传教育、病人救治等工作任务。

六要建立健全艾滋病检测及治疗体系,积极开展自愿免费检测和治疗工作。全省县级以上疾控中心、血站和综合医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明年底以前建成艾滋病筛查实验室。

全省15家艾滋病病人定点收治医院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建立药物储备,保证能完成各项收治任务。要加强三个国家级艾滋病监测哨点(兰州市榆中戒毒所、临夏州戒毒所、天水市疾控中心性病门诊)和14个省级监测哨点建设,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严格按照省上下发的哨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甘肃省艾滋病及性病流行状况。

四、建议

2004年国家加大了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这是卫生部领导积极争取的结果,希望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甘肃省公共卫生的支持力度,多给甘肃省安排艾滋病防治项目及其他公共卫生项目,同时加强对业务技术人员培训,配备一些必需的工作设备。甘肃省乡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不健全,农村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工作困难较多。建议国家出台有关政策,建立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向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工作考评组汇报甘肃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提高认识,开拓进取,大力推进甘肃省中医事业改革与发展

(2004年12月29日)

1984年10月,甘肃省政府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并作出了《关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决定》。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卫生和中医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甘肃省中医事业得到了初步振兴和基本恢复,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已基本建立,中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防病治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20年中医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中医事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对中医事业十分重视,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关心中医事业的发展,多次研究中医工作,作出了许多重要决定和意见。2000年,甘肃省人大制定颁布了《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加快了全省中医工作的法制进程。2001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增设了甘肃省中医管理局,加强了中医的行业管理,加大了中医基础建设力度。今天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召开全省中医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对中医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都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社会各界对中医事业的关心支持也不断增强,全省基本形成了有利于中医事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二)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根据卫生统计资料分析,截至2003年底,甘肃省有县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79所,是1983年的3.6倍,占甘肃省医院总数的21%,其中县级中医院71所,实现了在80%的县建设中医院的目标。甘肃省中医院床位6113张,是1983年的9.5倍,占甘肃省医院总床位数的14%,平均每万人口有中医病床2.4张。有中医(含中西结合、民族医)执业医师(含助理)12794人,与1983年相比,增长了123%,占甘肃省执业医师(含助理)总数66799人的19%,平均每万人口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6人。在58%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室)和中药房,76%的村卫生所能开展中医药业务。大部分西医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三)中医院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截至2003年底,甘肃省中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3亿元,是1983年的50倍。中医人员承担了甘肃省1/3的门诊服务量和1/4的住院服务量。甘肃省79所中医院中,有三级甲等中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院16所,二级乙等中医院17所,全国示范中医院3所。建成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药、民族医药专科(专病)单位3个。

(四)农村中医工作得到加强

甘肃省初步建立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为“主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中医三级服务网络。近几年,国家和省上先后投入专项资金300多万元,为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培训中医技术骨干1000多人。积极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活动,已有2个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有5个县(区)被列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建设单位。

(五)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加强

1978年,甘肃省成立了专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机构,现有中医、中药、藏医等6个二级学院,共12个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甘肃省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药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西部中医药重点学科”,有各类在校生4100余人。在医学高等教育机构开设有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为主的中等中医教育机构,设有中医、针灸等8个专业,在校学生达1500余人。各市(州)卫校也开设了中(藏)医药班。

构建起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框架。自1990年以来开展了三批国家级和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教育工作,有55名指导老师的98名继承人合格出师,他们中大部分已经成为甘肃省中医行业的骨干。

(六)中医药科研工作有了较大进展

甘肃省已建立3所专门的中医藏医科研机构。20年来,甘肃省有588项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投入科研经费600多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00多项,敦煌医学研究和针灸治疗菌痢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有67项中医药科研成果得到转化。甘肃省中医药学会设立了“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有效地促进了中医科研工作的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全省广大中医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为新世纪甘肃省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甘肃省中医工作暴露出不少困难和问题。反映在:一是对中医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些同志认为中医落后,只能解决一些慢性疾病,在卫生工作中,没有做到“中西医并重”,存在重西轻中,淡化中医的现象。大多数市(州)、县(区)没有中医行政管理机构,使中医管理处于“高位截瘫”状态。一些地方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没有把符合规定的中医院院内制剂纳入给付范围;在进行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等体系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

二是对中医事业的投入不足,中医机构基础设施较差,中西医发展不协调。甘肃省现有的中医院,普遍规模小,设施不齐全,功能不配套,基础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资金缺乏,中西医发展的差距在拉大。据2003年卫生统计资料显示,甘肃省中医院固定资产仅占全省医院固定资产总数的8.9%,相当于省级一个西医综合医院的固定资产,业务用房面积仅占13.1%,万元以上设备仅占11.1%。

三是优秀中医人才匮乏,特色不突出,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不够高。截至2003年,全省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223人,占全省卫生专业副高以上人员的9.27%,只占全省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1.74%,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中医药人员有25人。中医硕士生有27名,博士生仅有2名。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缺乏,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名中医更少。不少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未能得到传承,许多特色诊疗技术濒临失传,亟待拯救。一些中医院没有很好地发挥中医的优势,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专科和品牌效益,综合服务能力弱,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卫生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坚持走符合省情的中医事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