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27170400000023

第23章 卫生篇(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非典”防治工作

(2003年4月15日)

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对甘肃省预防非典型肺炎的发生和流行高度重视,十分关注,曾多次听取卫生厅领导关于预防控制工作的汇报,宋书记还专门约谈卫生厅领导,听取汇报,并对预防控制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全省非典型肺炎疫情处理领导小组,及时制定下发了《甘肃省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统一了疫情应急处理的程序和方法,确定了省会兰州的非典型肺炎定点收治医院,要求各级各类医院都要设立发热门诊和疑似病例留验室,并对疫情处理、隔离治疗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目前各市、州、地都成立了防治领导小组,指定了收治医院。省卫生厅已组织了380人的应急队伍,加上兰州市的力量,在省会兰州已组织了近700人的疫情处理队伍,以备发生疫情时紧急调用。卫生厅领导最近还到省和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指定的收治医院,督察以上单位对应急处理预案的落实情况。检查中肯定了他们的工作,同时对少数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并要求限期改进。目前省卫生厅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的对外咨询热线和供外宾使用的英语咨询热线已对社会开通,为群众解疑释惑,对稳定群众情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目前甘肃省虽然未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但是根据全国和周边省份的发病情况,以及气象、人口流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非典型肺炎传入甘肃省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甘肃省目前的气温与广东流行期间的气温条件相似,有利于疾病的传播,并且与广东及其他高发疫区都有直达列车、航班往来,人口流动频繁,更增加了感染和传播的机会等,这些都是容易引起非典型肺炎发生和扩散的因素。因此,在预防控制非典型肺炎上,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目前,非典型肺炎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工作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预防、治疗和控制非典型肺炎,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国家利益和我国的国际形象。如果不能站在这样的高度上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做好疫情的防范和控制工作。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上来,把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当前的重大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抓紧抓好。

《甘肃省非典型肺炎疫情处理应急处理预案》对各部门的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卫生部门负责制定疫情应急处理方案,安排部署防治工作,督促落实各项预防、治疗与控制措施;医药部门负责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保证疫情处理和病人的救治;教育部门负责大中小学、职业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的非典型肺炎的预防控制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疫情控制处理经费的落实;公安部门负责加强疫区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必要时应卫生部门的要求,协助对确诊或疑似病人采取隔离措施,保证疫区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宣传部门负责对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正面宣传,教育疫区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和支持防治工作;铁路部门负责列车卫生检疫和本系统的预防控制工作,对管内车站环境和候车室定期进行消毒,开展预防知识的宣传,在往来广州等重点疫区的列车上加派检疫人员;民航部门负责空港卫生检疫和本系统的预防控制工作,对机舱、候机室定期进行消毒,对乘客开展预防知识的宣传;交通部门负责公路运输各种机动车辆的卫生检疫和本系统的预防控制工作,对管内车站和候车室定期进行消毒,对乘客开展预防知识的宣传;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负责涉外人员出入境的卫生检疫;驻甘部队干部、战士及职工、家属、子女发生的疫情由部队卫生部门负责处理,但须将疫情报告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部门职责,各司其职,加强领导,把工作落到实处。在这里需要再次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必须做好应急预案,并负责检查落实。

哪个工作环节上出了问题,省政府将严肃追究责任。

二、进一步加强甘肃省非典型肺炎的疫情监测和诊疗服务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院、农村基层防保组织要充分发挥疫情监测网络的作用,要将非典型肺炎作为重点监测的疾病,一旦发现病人和疑似病人,必须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处理。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设置24小时疫情值班电话,组织非典型肺炎“流调队伍”并加以培训,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一旦接到疫情报告,要立即组织力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所有密切接触者都要逐个进行追踪调查,并且指导协助医疗部门做好病人的消毒、隔离工作。县级和县级以上的卫生行政部门都要确定一所或几所具备隔离条件的医院,作为收治确诊病人的专门医院,并且设立隔离的留验室。兰州、天水、嘉峪关、武威、敦煌还要指定一所条件好的医院,专门收治外宾和港、澳、台同胞。这些指定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医院,一定要具备预案要求的条件,尤其是隔离、消毒措施严密到位,不能造成病人之间、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传染。民航、铁路、交通、检疫等有关部门要时刻警惕通过交通工具造成非典型肺炎传播流行的可能性。要在机场、铁路、公路沿线的重点车站设立留验站,制订留验预案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有疑似症状的旅客就近留验观察和隔离治疗,以免疫情蔓延扩散。

各级各类医疗单位都要实行首诊负责制,设立发热门诊,并设置留验室,做好门诊登记,对疑似病例立即留验观察和隔离诊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一定要为在第一线工作的人员配备防护用品,加强个人防护,以免受到的侵袭、感染。

三、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卫生、宣传、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确保宣传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印刷品、板报等宣传方式,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和全社会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宣传非典型肺炎的危害性、可防可治性,消除群众的恐惧心理,保持群众情绪稳定。要加强对学校、机关、“托幼机构”等单位的预防知识宣传和普及,使大家掌握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典型症状和预防的方法,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要适时公布疫情,加强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疫情的公布由卫生厅与省委宣传部研究商定后公布,各地或其他部门一律无权公布疫情信息。在未发生疫情的情况下,不定期公布;发生疫情后,每五天向社会公布一次。新闻单位要按照公布的疫情真实报导本地非典型肺炎的发病情况,突出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和疫情控制情况。让群众了解真情,消除疑虑,维护社会稳定。各地要建立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咨询热线电话并向社会公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兰州、天水、嘉峪关、武威、敦煌等地要开设英语热线,积极为外宾和港、澳、台同胞提供咨询服务。

四、大搞爱国卫生运动

从现在起,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以预防非典型肺炎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城乡人民和单位整治环境卫生,清理垃圾、积留污水、污物及蚊蝇孳生场所,彻底改善环境卫生面貌。鼠密度高的地区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春季灭鼠活动。城镇要抓好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等;农村要做好饮用水源尤其是分散式水源和人畜粪便的卫生管理及改厕工作。

五、各级政府要认真做好疾控的落实工作各级政府要认真解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困难,积极为他们创造预防、治疗、控制疫情所必需的工作条件,落实应急处理和临床救治工作急需的设备和防护用品,一旦发生疫情,确保能及时、高效、迅速进行处置。省卫生厅提出紧急拨付防治经费的请示,请财政厅尽快研究,予以落实。

(在甘肃省非典型肺炎疫情处理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2003年4月18日)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的具体目标,为农村和整个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深刻理解农村卫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推动全省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农村卫生工作,有利于增强农村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患病的农民及时得到治疗,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有效防止重大疾病的蔓延,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我们国家政权的基础;有利于农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是繁荣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稳定的重要条件,是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这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多次作出重大部署。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甘肃省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卫生工作作了调整和部署。同年,省上决定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工作条件,调动了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和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农村卫生改革的启动。为将农村卫生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指示,要求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卫生的突出问题。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李岚清同志在会上作了讲话,进一步阐明了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甘肃省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修改,制定出台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了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具体措施,对于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工作力度

多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卫生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甘肃省农村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广大农村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截至2001年底,全省共有县级综合医院362所,防疫站107所,妇幼保健院91所,乡镇卫生院1501所。平均每村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82人,89.7%的行政村设有医疗室,到2001年底,全省共有80.2%的农业县(市、区)实现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从1949年到2002年,全省农村婴儿死亡率从20%下降到3.38%,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从1.5%下降到0.06%,传染病发病率从20%下降到0.19%。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2002年的68.3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农业经济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甘肃省现有农村人口2039.4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9.2%,2002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8.61元。长期以来,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甘肃省农业生产力仍旧处于一个比较低下的水平,农业和农民问题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十分突出,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群众生活水平难以得到较大改善。从当前甘肃省农村卫生工作的现状来看,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比较差,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承担起保护和促进农村居民健康的任务;农民缺乏有效的合作医疗制度,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缓慢,城乡居民医疗水平差距加大;一些地区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仍然较高,严重危害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普遍。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