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27170400000014

第14章 文化篇(14)

二是要深入研究,加强指导。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本地、本部门的历史和现状,忠实记录和反映地方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努力提高地方志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确保新一轮修志工作整体上达到高质量、高水平,使修志事业始终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整理资料,通过理论研讨、专家评审,全面、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发展主线和脉络,对各地、各部门加强具体指导,实行跟踪服务。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目标责任,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一级对一级负责,不断提高编修效率和质量,力争多出精品。

三是要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社会影响。修志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事关修志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方志资源开发和服务现实功能的充分发挥,是修志工作与现代化接轨的有效途径。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研究论证,尽快推进修志工作信息化建设。要将现代化手段引入修志工作中,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走电脑操作、网络传输的路子。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全省修志工作网络和省情、地情资料信息库,出版电子版、音像版志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开辟修志工作专栏,增设专刊。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要开通网页,大力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通过开发方志资源,创造修用结合、良性互动的机制,向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地情资料信息,扩大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关注,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2.理顺关系、启动年鉴编纂工作。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及时为现实服务,弥补志书出版周期长的不足,又能为续修新志积累资料。各地的综合年鉴和各部门的专业年鉴,已较好地发挥了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社会功能,不仅在宣传甘肃,招商引资,积累史料,反映全省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新经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年度最新资料的一种载体,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与重视。目前,甘肃省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由统计部门承担,长期以来他们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已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按照国务院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要求,编纂年鉴,是修志工作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稳定修志机构、锻炼修志队伍、培养修志人才的有效途径。省政府办公厅在批转的《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中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要做好编纂《甘肃年鉴》的协调、衔接和各项准备,一旦接手工作,要继承和发扬统计部门的好经验、好传统、好做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力求全面、科学、客观地记述全省上一年度基本情况的大事、要事,充分反映省情及时代特色,使这一融权威性、严肃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省情年刊常编常新。要继续按“出精品,创名牌”的办刊目标,把《甘肃年鉴》办成文化精品,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要加强对全省年鉴理论研究和业务工作的指导,以提高全省年鉴的整体质量。已经开展年鉴编纂的地区和单位,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做到修志和编辑年鉴工作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各地的综合年鉴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年鉴也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以发挥社会效益为目标,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修志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修志工作涉及面广、史料浩繁,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视、关心和支持地方志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

修志工作是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主持下,对地情、国情的全面调查、准确把握、精心修编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史学建设。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领导体制,健全完善领导机构,切实发挥领导机构作用。志书是“官书”,修志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各地一定要把修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要明确一名政府领导分管地方志工作,经常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政府主要领导一年至少要听取一次地方志工作汇报,研究一次地方志工作,解决一个或两个事关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具体指导。

(二)要健全修志工作机构

健全完善的修志机构,是修志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开创修志工作新局面、编修高质量的志书、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就无从谈起。工作机构可以调整,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有加有减,但不能取消。各地、各单位要树立全局、长远思想,采取得力措施,稳定和健全修志工作机构,配备专人,确保修志任务落到实处。省直各厅局的修志机构大多是在第一轮修志工作结束后撤并的,现在要切实解决好修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充实力量,做好工作。修志任务重,而且有条件的部门,要配备专人,组织专门班子。经过上下一致努力,省、市、县三级修志工作机构要有一个大的改观,面貌要有一个新的变化,从组织机构上保障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修志工作十分清贫、艰苦,长期从事修志工作,对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格是一个严峻考验,对人的坚定意志和毅力也是一种磨炼。多年来,广大修志工作者不叫苦、不叫累,默默无闻地工作,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他们的精神十分可贵,令人钦佩。我们要关心和爱护这种精神,保护他们的工作热情,给他们以支持。据了解,现在各级修志工作机构办公经费普遍短缺,有的单位难以开展正常的业务工作,有的单位正常运转也比较困难。各级政府要主动关心修志工作者,想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帮助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安心修志。要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对重大贡献者要给予表彰,在职称评定上也要创造条件,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随着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工作的启动,大量的资料收集、地情调查、资料考证工作将全面展开,这些工作必须有可靠的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根据修志工作的实际需要,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三级修志工作顺利进行。各级修志机构要通过积极主动工作,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贯彻落实好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广大修志工作者应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争取自己的位置,为修志工作赢得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环境。

(四)要搞好修志部门自身建设

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编纂志、鉴、书、刊的人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

通过多年努力,甘肃省已建立起了一支基础比较好的修志队伍,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仍然感到人才缺乏,特别是年轻的专业骨干断档现象严重。因此,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修志队伍,是当前修志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地、各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在职的修志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吸收培养新生力量,注意吸收更多的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修志工作,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够胜任新形势下修志工作需要的修志队伍。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要根据修志工作的进展情况,适时举办不同层次的理论培训班,分期分批轮训修志工作骨干。各级修志机构必须健全和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加强修志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教育修志人员紧紧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增加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教育他们努力钻研修志业务,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甘肃省地方史志工作会议暨省地方史志编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上的致辞

(2004年8月15日)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艺术精美,保存着4世纪至14世纪千年间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还有藏经洞出土的四五万件文献,是我国中古时代最大又最集中的文化遗存,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敦煌文物超越时空的价值,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好敦煌文物,使它留存于世并传之久远,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和历史的责任。早在60年前,在一批志士仁人的奔走呼吁下,成立了由常书鸿先生任所长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结束了莫高窟长期无人管理及屡遭破坏的悲痛历史,一批前辈专家伴着大漠戈壁、土屋油灯,在莫高窟扎下根来,开创了我国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心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全面有效的保护。1984年,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敦煌文物,将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保护又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敦煌石窟保护工作逐步展开了加固整修、勘察登记、研究弘扬等基础性工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树立科学保护理念,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步伐,形成了以环境监测、壁画修复、石窟加固、石窟档案为内容的科技保护体系。在文物安全、壁画和塑像修复、环境监测、治沙固沙、科学管理、学术研究、对外宣传、开放和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壁画、土遗址保护领域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文物保护研究中的多层次应用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典范。敦煌研究院也从小到大发展壮大起来,如今已成为保护管理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拥有以中、高级研究人员和硕士、博士为骨干的近500人的综合性保护研究机构,是我国石窟和土遗址保护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形成了重要影响。

敦煌研究院发展的60年,是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文物由民间自发、无序管理到政府主导、科学管理的60年,是我国石窟文物保护研究事业和队伍建设从无到有、起步发展、不断壮大并取得辉煌成就的60年,是我国敦煌学研究真正起步、快速发展、空前繁荣,成为世界公认的敦煌学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的60年。60年来,三代敦煌学人牢记人民的嘱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恪尽职守,不懈努力,勇于探索,勤奋工作,为敦煌文物的研究、保护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甘肃省人民政府向敦煌研究院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和全体工作人员,向多年来对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给予大力支持的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深切的问候和感谢!对你们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我们想起并深深怀念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先生。20世纪40年代,常书鸿先生肩负保护世界艺术宝库的伟大使命,毅然离开较为优裕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举家奔赴荒漠戈壁中的莫高窟,无私地把自己的学识、才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这座艺术的殿堂。常先生历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在敦煌工作近40年。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一批批矢志不渝的有识之士扎根敦煌,致力于敦煌文物的保护研究事业,为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常书鸿先生一生热爱艺术,热爱敦煌,热爱祖国,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将永载于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史册,为后世所敬仰、赞颂。

当前,世界性的敦煌学研究正在蓬勃发展,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在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举办这次纪念活动,是为了全面总结回顾60年来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取得的显著成就,继承并弘扬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敦煌人”热爱祖国文化遗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敦煌文物保护事业和敦煌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2004年10月11日)

为了切实加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要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