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研究《孔明兵法》
“化若同志,你能不能写点古兵法文章,宣传点运动战思想,对国民党军的长官,搬古兵法,他们懂,听得进,讲马列、讲唯物辩证法,他们听不进。”
抗日战争忻口战役失败后,有一次郭化若给毛泽东送电报,毛泽东边看电报边说:“国民党中的顽固派,花岗岩脑袋,能不打败仗吗?不承认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搞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处处招架,处处挨打。”毛泽东看完电报,见郭化若要退出时又说:“化若同志,你能不能写点古兵法文章,宣传点运动战思想,对国民党军的长官,搬古兵法,他们懂,听得进,讲马列、讲唯物辩证法,他们听不进。”
为了巩固统一战线,必须耐心去做国民党军官兵的工作,尤其要做好中下层军官的工作,而且只能是说理。郭化若翻阅了许多古代战例,觉得“赤壁之战”比较恰当,因为这一战例说明了一个道理:孙权刘备能胜曹操的根本原因是吴蜀联合,联合则胜,分裂必亡。于是他写了《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一文,着重指出当时曹操率80万大军南下攻吴,若吴蜀不实行联合,则必然为曹军各个击破。由于孙权联合刘备,又采取正确的火攻战术,方在赤壁大败曹军。抵抗日寇侵略,中华民族团结则存,分裂则亡。我们的民族团结,长期合作,不但要创造抗日中的新赤壁的战绩,使日寇像曹操一样“引军北还”,还要使他们东归三岛,还要使我们长期合作,建立起独立幸福的新中国。
文章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这种杂志是发行到国统区的,许多国民党军的将领看了不无感触,有的给《八路军军政杂志》编辑部写信,说“赤壁之战”读后“令吾深省”,文章可谓“切中时弊矣”。郭化若又发表了《孙子兵法》。有一次周恩来从重庆回延安,他在毛泽东窑洞见到郭化若说:“你写的《孙子》的文章蛮好嘛,有些国民党军官向我打听郭化若是何许人,和郭沫若是不是兄弟,我说郭化若是我们共产党的秀才,是专家学者。”毛泽东也风趣地说:“郭化若也算是名人了。”毛泽东很高兴,他说:“化若同志已经开了个头,文章还要接着做下去。”
1940年底郭化若还发表了《孔明兵法之初步研究》。为什么要研究孔明兵法呢?他看中了孔明兵法的两个重要的思想,即坚持“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思想和重视山地运动战的思想。孔明接受了孙子以后、后汉以前的历代战争经验,有许多伟大思想为孙子所没有的,这就是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思想与行动,坚持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思想,山地运动战思想,重视山脉在运动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2卷第三第四期,反响很强烈,国民党军中一些中下层军官还来信索要这两期杂志。当时这本杂志是免费的,由八路军总部管理处通过延安邮局发行。编辑部留的机动数很少,第三第四期一本不剩,最后郭化若的一本也不知道被谁摸走了。毛泽东说:“好嘛,写文章就是要有人看才好。”鼓励郭化若研究古兵法,为抗日战争服务。
闲中谈“三国”
“战争上的事,是要讲谋略的;天时、地利、人和,都要讲。战略上要注重天时和人和,战术上要注重人和和地利。”
1948年5月中旬,城南庄中央书记处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一起去了平山县的西柏坡。
一天上午,李银桥正在花山村毛泽东住的房间里沏茶水,从外边散步回来的毛泽东像个孩子似的蹑手蹑脚地走到李银桥的身后,看准李银桥刚刚在桌上放好了暖水瓶和茶杯,便猛然大喝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
李银桥先是一怔,听出是毛泽东的声音,便故作惊慌的样子慢慢向上抬起双手——突然间,李银桥一个转身动作、双手急出抱住了毛泽东的双臂,笑着说:“你也不用吓唬我,主席,还是坐下喝茶吧!”
“你很有警惕性么!”毛泽东挣开双臂,笑道:“你这个卫士长,我没有选错哩!”李银桥将桌上的茶杯往毛泽东的面前推了推:“主席什么时候选错过人啊?”
“也不尽然……”毛泽东端起茶杯,摇摇头说:“我毛泽东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
看着毛泽东慢慢地喝着茶水,李银桥想了想,“主有些不解地问道:席,诸葛亮怎么错用关羽了?”毛泽东看一看李银桥,放下手中的茶杯说:
“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
李银桥问:“为什么?”
“关羽骄傲呢!”毛泽东说:“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银桥啊,你要多看些历史书,以后有条件了,我找给你看。”
李银桥点点头:“我只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失了街亭,害得诸葛亮用了空城计。”
“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呢!”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现在和蒋介石打仗,在政治上是为了民主革命,在军事上也和过去差不多,要研究策略,在正确的大政方针指导下,要调兵选将;俗话讲,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么!”
“我知道主席很费神,也知道主席的脑子很累……”李银桥不敢往深里说,只是把自己的一点想法讲了出来,“从小河村到城南庄,我知道主席为陈赓和粟裕的事费了脑子……”
毛泽东的眼睛一亮,不无感慨地说:“陈赓和粟裕,都是百里挑一的将才哩!银桥,你也是善动脑子的人,无论大事小事,道理是一样的;走路要看准方向,与人交往要看准对象……”毛泽东停了一下,喝一口茶水,又说:“银桥,你和小韩阿姨处得如何呀?”
“还好……”李银桥觉得脸上有些热起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谈……”
“你是个老实人。”毛泽东微微一笑:“做人要做老实人,但不要做笨人,笨人遇上情况是要误事的!”在城南庄,有一天李银桥和阎长林带了几个人,跟随毛泽东到村外的山上去活动身体。这时山上的树木正当枝繁叶茂,也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毛泽东拿着他那根丢不下的柳木棍,在开着许多野花的山路上漫不经心地走着,边走边与他身边的人们聊天:“你们谁看过《三国演义》呀?”“我看过!”好几个人回答说。“书中写谁的本事大呀?”毛泽东随口一问。“关公的本事大,”张天义抢先说:“关公在白马坡前斩颜良、诛文丑,保护皇嫂过五关斩六将,后来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连曹操都怕他呢!”“他也走了麦城么!”毛泽东淡淡地一笑说。“赵云的本事最大,”石国瑞说:“他在长板坡救阿斗,单枪匹马,在曹操的百万大军当中杀了七进七出……”“我说吕布的本事最大!”
阎长林打断石国瑞的话说:“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个人还打不过他一个呢!”“那他后来为什么又败了呢?”毛泽东漫不经心地问。阎长林回答说:“吕布有勇无谋,他不听陈宫的话。”这时李银桥说:“我说还是诸葛亮的本事大,他虽不能上阵打仗,但会用兵,会用计。”阎长林反驳说:“那他六出祁山,还不是一次没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银桥说:“那时是没有咱们毛主席,要是有咱们毛主席,凭他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谁也不行呢!”听李银桥这么一说,人们都笑起来,就连毛泽东也笑了:“银桥呀,你什么时候晓得有司马懿了?”李银桥知道,毛泽东这是讲他把“司马师”说成“死马尸”的事,便说:“在杨家沟,我也看了几本书。”
毛泽东停住脚步,在一块大青石上坐下来,用柳木棍拨一拨路边的野草,很认真地对大家说:“战争上的事,是要讲谋略的;天时、地利、人和,都要讲。战略上要注重天时和人和,战术上要注重人和和地利。”说着又问李银桥:“你都看了哪些书啊?”
李银桥凑上前,想了想说:“看过你写的书,还看过列宁和斯大林写的几本小册子。”“还能看懂么?”毛泽东问。
李银桥抬起手,隔着帽子搔一搔头皮说:“有些地方虽说看不太懂,但也比不看强……”李银桥边说边给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纸烟,“请主席歇歇脚,我们就要到山顶了。”
“登山是个好运动,”毛泽东吸着烟说:“既能锻练身体,又能磨练意志,还能开阔眼界,放松一下心情。”“那你以后可要经常登登山,多活动活动,李银桥对毛泽东说:
”“别老在屋子里写东西,写得你连觉都睡不着了……”“不写不行么!”毛泽东深吸一口烟,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天天都在爬山哩!要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座‘山’还需要我们再爬两三年……”“那不是更快了吗?”李银桥高兴地说:“主席去年还说要用五年时间,今年就变成两三年了!”毛泽东点头说:“情况在变化,世界上哪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呀?”毛泽东就是这样与朝夕相处的警卫人员,一起谈心、活动。谈话的内容总离不开古代和现实这两个话题,尤其议论起战略战术,毛泽东总是有高人一筹的见解,使警卫人员增长了不少军事知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用此法成功地击败对手蒋介石。
三国时,魏将邓艾驻军白水北岸。三天后,蜀将姜维令廖化进到白水南岸相峙安营。邓艾分析,姜维部队突然开来,我方兵力不多,按一般的作战要求,他应该不等造好桥梁就先渡河来攻,现在却看不到动静,估计他是想断我归路,让廖化来牵制,自己率主力向东袭击洮城(即洮阳城,在今甘肃岷县百里)去了。于是,他传令三军当夜从小路赶回洮城,果然发现姜维正在那里渡河,因邓艾先进了城,姜维的偷袭没有得逞。这是姜维不善于运用暗渡陈仓之一例。在此之后,邓艾袭蜀,从阴平渡险,邓艾用毛毯裹身,探测道路,士兵攀援古藤越过山涧。奇兵直插汉中腹地,成为以迂为直,出奇制胜的又一例。
军事上把以明显的假行动掩护暗中的真行动的计谋称之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十分成功地运用此法击败对手蒋介石。
1949年5月,陈毅、粟裕率领的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了上海,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占领了杭州、温州、宁波和赣南、闽北的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的下一个战略方向将指向大西南地区。
蒋介石对解放军向西南进军的战线作了如下判断:他认为川、贵方面山高路险,交通极为不便,又有白崇禧集团在湘、桂把守,解放军不可能由此入川。而川北方面才是解放军入川的捷径,因为这里有陇海路交通之便,又有解放区作依托,供应问题容易解决。据此,蒋制定了以陇海、陕南为决战地带,以川、陕边为守备重点的战略方针,即调胡宗南第五、第十八兵团依秦岭主脉构成第一道防线,以胡宗南新建第七兵团在川、陕边界的白龙江、米仓山、大巴山构成第二道防线,又将宋希濂的第十四、第二十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置于四川的南充、大竹等地。准备随时向北或向西机动。这就是蒋介石部署的“大西南防线”。
为了彻底消灭残余的国民党军队,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令刘邓率领第二野战军主力采取秘密方式进入湘西,从川贵边进入贵州和川东南,切断位于甘陕南、川东北之敌南逃的退路。中央军委同时命令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团对秦岭之敌发起攻势,活跃在汉水中游的陕南部队,出击敌人的大巴山防线,活动在鄂西北地区的湖北省军区部队,攻击位于川东北方向的巴东,“明修栈道”,使我军造成从甘陕南、川东北进军大西南的强大声势,掩护刘邓大军主力的战略行动。
10月下旬,第二野战军主力开始隐蔽地向湘西集结。为了迷惑敌人,南京人民敲锣打鼓地欢送人民解放军北上。第二野战军指挥机关及第三兵团浩浩荡荡地乘火车由南京等地北返,经徐州到达郑州。刘伯承司令员在郑州发表讲话,大造由郑州挥师向西由陕入川的声势。与此同时,新华社编发了刘邓率部由郑州西进的消息。蒋介石对解放军由陕入川深信不疑。10月23日,第二野战军指挥机关及第三兵团由郑州秘密南下,28日进抵武汉,正值四野及二野四兵团进行衡宝战役和广东战役,刘邓率部摆出加入湘南作战的姿态,却极为隐蔽地进入湘西。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也打着四野的旗号,由江西上饶进了湖南境内,经湘潭进入湘西,两兵团集结于常德、邵阳等地隐蔽待命。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命令秦岭和大巴山北麓的人民解放军向敌人的所谓大西南防线发起进攻,兵临汉中城下,却攻而不克,使蒋介石陷于极度迷茫之中。
11月1日,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北起湖北巴东南到贵州天柱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开始向大西南进发。蒋介石方才如梦初醒,悟出了解放军从湘西入贵、川进而迂回重庆、成都的战略意图,急令胡宗南集团由秦岭、大巴山一线南撤入川。毛泽东主席即令贺龙、李井泉率一野第十八兵团等部立即追击。11月4日,陈锡联三兵团轻取重庆。12月11日,刘邓指挥第三、第五兵团及第四野战军一部分别由川东、川南挥师西进,完全关闭了川敌向康、滇逃跑的大门。这是毛泽东运用“暗渡陈仓”的兵法解决战略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国演义》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兵法战策,在解放战争中,被毛泽东运用得炉火纯青。
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
“虽然我们的渡船工具和曹操时代相比进步不大,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
1949年4月,中共领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这“五大书记”,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一起讨论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利弊条件。
朱总司令说,长江我们一定过得去。他分析了渡江战役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客观地分析了渡江的难处。
接着,毛泽东引经据典说道:
《南史·孔范传》说:“长江天堑,自古阻隔。”赤壁之战,曹操丧师83万,片甲不归。我们的对手,大概还做着赤壁之战的美梦哩。曹操大败,一是北兵不善水战;二是不习惯南方潮湿天气,“瘟病”流行;三是中了反间计,杀了会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四是上了庞统大当,把船只钉在一起,无法机动;五是中了苦肉计,黄盖带来一片大火。曹操干了这一连串的蠢事,焉有不败之理?这五条,前两条对我们还是一个现实问题,虽然过去了一千七百年,我们还是使用曹操那个时代的木船。想当年,曹操在巢湖操练水军,横槊赋诗,不可一世。巧得很,我们也在巢湖练兵,但是我们决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虽然我们的渡船工具和曹操时代相比进步不大,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
毛泽东指出了曹操渡江失败的五条原因。我们再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中周瑜分析曹操必败的“兵家之忌”
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
周瑜的“兵家四忌”,毛泽东的“曹兵五败”,都是知己知彼的至理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