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27154000000058

第58章 神话传奇(5)

中国佛教徒一向喜欢寻师求法。很多禅僧往往到天下各处云游,所以有“行脚僧”之称。良价在他尚未成名之时,也从自己修行的寺院中离开,到各处寻访明师,以便能将佛家的大道参悟个明白。

一日,他了解到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一带)龙山有一寺庙出高僧,就往该寺的方向走去。半路上他迷失路径,一直走到夜幕降临,也没找到那处庙宇。正在心急如火之时,良价听到深山中一阵钟声坚实有力地传来。深山老林,有钟声必有庙宇,良价循着钟声一步一步走去,终于找到他所向往的寺庙。

刚进寺院,他就向寺庙的住持和尚大礼参拜,幸得住持不嫌弃他,才在寺内住下来。

第二日,这住持和尚接见良价,良价见那住持一言不发,心中不觉打起了小鼓。良价主动问道:“咱二人在此见面,您有什么话要赐教的么?”龙山和尚淡淡地说道:“清风拂白月。”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咱们都是出家之僧,你我的会面就像清风吹拂白月一样。”引申为“一切都很清楚,不说话也是一样的。”

良价又问:“您因为何故到龙山出家呢?”龙山和尚说道:“我看到两只泥做的牛相互争斗,最后二畜都滚入茫茫大海之中,到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看到人生如梦,大家争权夺利,最后一切皆空,一点结果都没有。”

良价和尚最后得道,住在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一带)洞山,将所悟之佛法广传众僧,所以又被人称为“洞山价”。他的弟子本寂在曹山(在今江西省临川县)修道,将他的衣钵继承下来,形成禅宗中的曹洞宗。

成语释义

比喻一去不复返的事物。

故事出处

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潭州龙山和尚》卷八:“洞山又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043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子张的人,去拜见鲁国的君主鲁哀公。他心急如焚地等了七天,也没有被鲁哀公接见。他生气了,与赶车的人说了一番话,并让他把这些话向哀公仔细转告,然后自己不告而别,心急火燎地跑到别国去了。

他说:“我听说君王对读书人非常赏识,所以从千里之外,顶着霜露,冒着风尘,长途跋涉到您这里来,脚上磨出了好几层老茧。到了您这里,我顾不上休息,就来与君王相见。可是我等了七天,君王却不能以礼相待。

“我看君王嘴上说喜欢读书人,实际行动却不是如此。您不过是像叶公子高喜欢龙那样而已。

“叶公很喜欢龙。他的武器上画着龙,工具上刻着龙,屋子内外墙上画有龙的图案,柱子上雕有龙的身影。在他家中,龙简直无处不在。

“天上的真龙,听说人间有这样一位喜欢龙的高人,心里十分高兴。有一天,龙来到他的家里,把龙头伸进窗户探望,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一看到真龙出现,并未表现出喜悦的神色,而是怕得要死,转身逃跑,连魂魄都仿佛吓没了。这件事情证明,叶公对龙并不是真喜欢,他只是喜欢与龙的外表相似的事物而已。

“我从千里之外赶来与君王叙谈,君王却不以礼相待。看来君王对读书人并不喜欢,只是喜欢那些像读书人却没有学问的人罢了!”

成语释义

常用来讽刺那些表里不一、名不副实的虚伪人物,他们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甚至畏惧;一旦这个事物真来临时,就抛掉了平时的假面目,露出了真相。

故事出处

汉代刘向《新序·杂事》:“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出处译文

这个叶公并不是喜欢龙,他喜欢的是龙的形象,而不是真龙。

044画蛇添足

战国时期,楚怀王有一次派昭阳为大将,命他进攻魏国。

昭阳不但是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员,还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很快就将魏国军队打败了。魏军将士在战场上殉国的不计其数,有八座城池被楚军占领。昭阳见作战如此顺利,就想转移目标,攻打齐国,让楚王对自己另眼相看。

齐王得知昭阳想向齐地进军,就派陈轸为使节,去劝说昭阳不要进犯齐国。

陈轸来到楚军大营,非常客气地对昭阳说:“您这次大获全胜,我向您表示祝贺。但是我很好奇,按照贵国的规定,像您今天所取得的战果,得到的奖赏到底有多大?”

昭阳非常得意地说:“官封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

陈轸又问了一句:“请问,楚国百官之中,还有比这官更大的吗?”

昭阳答道:“令尹是百官之长,当然比上柱国大,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陈轸笑笑说:“可是依我看来,令尹之职很显贵,你家大王是不会同时设置两个令尹的。请您听我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您如今的状况吧。

“楚国有个人负责管理祠堂,他在一次祭祀祖先之后,把一壶在祭祀中用过的酒,赏给手下的人喝。这壶酒如果每人一口是不够的,如果给一个人喝,就能喝个痛快。有人提议:每个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谁最先画完,谁就得到这壶美酒。

“大家都认可这个建议,就各自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画画的速度非常快,一转眼就画出了一条漂亮的长蛇。他提起酒壶正要享用,可是看见别人还在紧张地作画,就想显示显示自己的本事。于是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自作聪明地说道:‘你们画得太慢了,我再给蛇画上几只脚吧!’

“他正在画蛇脚,另一个人却画好了蛇,一下把酒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画上脚就不是蛇了,所以算起来,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而绝非你这个脑筋糊涂的人!’那人说完,就理直气壮地捧着酒壶喝了起来。

“现在,您为楚国作战,已经把魏军打得大败,得了八座城池,却贪心不足,仍要讨伐齐国。我觉得您的名气够大的了,官也不会再升了,如果在得胜之时不停止进军,等到一旦打了败仗,性命都保不住了,爵位对您来说又有何用?您这样做不是和画蛇添足一样吗?”

昭阳听了陈轸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带领军队回了楚国,不再进攻齐国了。

成语释义

比喻做事情节外生枝,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故事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出处译文

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045刻舟求剑

战国时候,有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驶到江心时,他一不小心,“扑通”一声,随身所带的宝剑从船上滑落。他急忙伸手去抓,但太晚了,没有抓着,只得眼看着心爱的宝剑坠落在江水之中。

一般人要是遇上这种事,肯定心疼得跺脚。谁知这位楚人,并不慌张失措,而是慢条斯理地掏出小刀,在船舷上落剑之处刻下一个记号,并且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同船之人觉得他的行为十分古怪,但以为他这样做别有深意,也就不发表议论了。

船在江中行驶了很久,终于靠了岸。这个楚人急匆匆地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费力地捞取宝剑。当然,他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着。

他实在太笨了,没有想到此时的船,离落剑的水面已经很远了。凭着失去作用的记号,怎么能使宝剑失而复得呢?

成语释义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根据事物的变化有所变通。

故事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

出处译文

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随身携带的宝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于是这个人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并说:“我的宝剑是从这里掉入水中的。”船靠岸后,这个人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宝剑。

046掩耳盗铃

春秋末年,范吉射一家因为得罪了别人,面临灭门大祸,只好逃离晋国,远走他乡。一次,有人在范家的门口见到了一口漂亮的钟,心里便起了歹意,想将这口钟盗走。可是这口钟很沉,他根本没有力气将它背走。

这可怎么办呢?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钟很沉重,就把它敲成碎片,一块一块地搬走不就行了吗?他越想越觉得自己聪明,就很高兴地找来一个铁锤,向大钟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