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27154000000048

第48章 士林雅趣(2)

苏轼听了这话,稍稍考虑了一下,就对友人朗声说道:“江水不断向东流,可整个长江并不会消耗掉;明月虽然有时圆满,有时残缺,毕竟没有受到削减。如果从变化的方面审视,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不会消失的。想到这一层,你又何必对长江和明月空生羡慕呢?

“实际上,天地间的万物都各有主宰,如果是我不能占有的,就连一丝一毫也弄不到手中。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耳朵一听就能听到它的声音,眼睛一看就能看到它的颜色;听和看不会受到旁人的限制,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宝藏,是咱们可以充分享用的!”

他这一席话,说得朋友们个个点头微笑。他们抛开忧郁,重新饮酒作乐,然后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一觉睡到大天亮。

成语释义

就是指大海中的一粒粟米。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很渺小。

故事出处

北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出处译文

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013我见犹怜

东晋大臣桓温曾为国家立过大功,灭蜀之后,他见蜀主李势之女貌若天仙,不禁起了乐享温柔乡的想法,于是收李氏为妾,喜结连理。娶妾讨小,难免引起醋海风波,也是众人都心知肚明的。

果然,桓温的正室夫人南康长公主得知纳妾一事,直气得暴跳如雷,一股无名火直蹿上头顶。这位南康长公主,尽管是女人,性情却非常凶悍,脾气暴躁,谁开罪于她都难逃厄运。她手执利刃,冲向李氏的住所,准备杀死情敌,一泄心中之愤。

南康长公主来到李氏房间,怒冲冲一把推开房门,只见李氏在窗前梳头。李氏身段苗条,婀娜多姿,她被声响所惊,回过头来,公主看到她的面容实在是世所罕见。

李氏作为降主之女,本就预料到自己可能横遭不测。她看着公主手中明晃晃的凶器,心境倒反而坦然,便垂下双手,口中说了几句客气言语,然后静静等待死亡之刻的到来。

目睹此情此景,本来心如铁石的南康长公主居然把刀扔掉,紧紧抱住李氏,大声说道:“你啊,我见了你还怜惜得不行,何况那个老家伙呢!”

成语释义

形容女子姿容美丽动人。

故事出处

《世说新语·贤媛》刘孝标注引虞通之《妒记》:“主于是掷刀前抱之:‘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出处译文

公主扔掉刀上前抱住她,说:“你啊,我见了你还怜惜得不行,何况那个老家伙呢!”

014好好先生

汉末时期,朝政败坏,统治集团内部不好好团结,反而各成一派,明争暗斗。汉灵帝在位时,宦官势力掌握了一朝的政务。灵帝死后,年幼的汉少帝即位,外戚势力又声威大震。皇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独掌朝堂,权倾天下。

宦官势力为了夺回失去的权力,将何进杀死。何进部将袁绍勃然大怒,将大批宦官杀死,控制了朝廷。西凉军阀董卓又带兵入京,把袁绍赶走,废掉汉少帝,立少帝之弟刘协为君,即汉献帝。董卓死后,他的部下又杀入京城,整日胡作非为,无视法纪。

在这种连绵不断的权力斗争之中,每一个胜利者都要逼迫一些文人给自己撑门面。可怜的文人为了一餐饱饭,不得不出山任职,做他们并不喜欢做的事情。当他们所依靠的统治者垮台后,他们则会命丧黄泉,生命和尊严被看得一钱不值。

一部分文人被杀,另一部分文人不愿意在这种肮脏而危险的政治斗争中随波逐流,便躲入山林之中过起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这些人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和美名,得到了“隐士”的称号。

汉末隐士之中,有名者很多。且说其中有一人名叫司马徽,字德操,本来世代居住在颍州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后来举家搬到荆州南漳(今湖北省南漳县),居住在偏僻的山林之中。他觉得,虽然社会污浊,自己却与众不同,称得上“品德清似水,智慧明如镜”,因此给自己起了一个“水镜先生”的别号。

司马徽不喜欢与别人争论,自从过起隐居生活后,他更是倍加小心,待人更加仁慈宽厚。所以,无论别人向他陈述什么观点,他都连连点头,说“好,好”。即使有人说话让他很不高兴,他也一样点头称好,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一天,司马徽和妻子在山中悠闲地走着,恰好有两位邻居也在此处散步,这二位高邻虽然一路而行,却一喜一忧。一人态度和蔼地对司马徽说:“德操先生,最近身体状况如何?”司马徽含笑点头,喜盈盈地答道:“好,好。”

另一人心情沉重地对司马徽说:“因为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所以我很长时间没有来见您。我的儿子死了。”司马徽想也不想,还是点点头,答道:“很好,很好。”

司马夫人觉得这实在不像话,就毫不留情地对夫君进行指责:“别人觉得你德才兼备,是个名人,才主动和你说话。你倒好,人家儿子死了,那是很悲伤的事情,你却说‘很好,很好’,这也是君子所为么?”

司马徽稍微考虑了一下,就点头道:“你说得也很好。”这样一来,他的妻子与邻居更是感到无可奈何,都不知道该怎么往下说了。从此以后,司马徽又得到了一个新的别号——好好先生。

实际上,司马徽绝非对所有人都只会点头称好,遇到值得参加的讨论,他会毫不犹豫地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他与忘年之友庞统议论天下政局,总是慷慨陈词,高谈阔论。刘备来到荆州后找到他,他也痛陈刘备之所以失败,全在于所用谋士才能不高,并向他推荐徐庶、诸葛亮等饱学之士。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好好先生”司马德操,在大事上并不一味地和稀泥,而是具有分析事物的能力。

成语释义

多用来形容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不敢向坏人坏事作斗争,谁也不肯得罪的人。

故事出处

明朝冯梦龙编撰《古今谭概》:“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

出处译文

后汉的司马徽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短处,与别人谈话,不管是听到赞美的话,还是带有恶意的话,都说好。有人问司马徽:“身体可好?”他回答说:“好。”有人说他儿子死了,司马徽回答说:“很好。”司马徽的妻子因此责备他说:“别人觉得你德才兼备,才和你说话,可你为什么听到别人死了儿子,也说好呢?”司马徽说:“你的话也很好。”

015白发郎官

“郎”在汉朝,是宫廷里设置的一种级别很低的官职。当时,郎官的主要职责是充当皇帝的卫士、侍从、顾问,或接受皇帝之命令,去办理一些临时性的具体事务。郎官通常由达官显贵或富裕人家的年轻子弟充任。他们受郎中令直接管辖,并在郎中署集体办公。

汉武帝有一天到郎中署视察工作。他走下御车,发现一位衣衫不整的白发老翁,在门口手执长戟,站立值勤。武帝觉得奇怪,就在门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开始担任郎官的?怎么这么老啊!”

那郎官得到天子的注意,心中无限欢喜,恭恭敬敬地答道:“陛下,我名叫颜驷,家住江都县(今属江苏省扬州市)。文帝时就在这里当郎官,到现在为止已经在郎官职位上干了40多年了。”

不听则已,一听这名郎官的讲述,汉武帝心中更加惊讶。他连忙问道:“什么?你居然当了40多年的郎官?那你为什么一直得不到升迁呢?”

那郎官苦笑了一下,说道:“文帝在位时,朝廷对有文学才华的人相当看重,而我的长处却在武艺方面。景帝即位以后,朝廷对年龄大的老臣往往加以重用,而我年纪太轻,根本排不上号。陛下您登基以来,对年轻人大力提拔,而我已经年纪老迈,须发皆白。因此,我在三位君主手下都没能得到提升,只能在郎中署里度过一生了。”

听罢老人的讲述,汉武帝沉默了好长一阵。最后,武帝伸出扭转乾坤的大手,拍了拍这位老者的肩头,说道:“既然如此,我破例提拔一次老年人吧。会稽郡(今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地区)缺少个都尉,你到那里去上任吧。那里离你的家乡不太远,你到那里干上一两年,就能以较高的级别告老还乡,风风光光地去见家乡父老了。”

成语释义

终生服务,直到老年也没有得到晋升机会的人。

故事出处

汉朝班固编撰《汉武故事》:“上尝辇至郎署,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上感其言,擢拜会稽都尉。”

016一目十行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叫萧纲。萧纲小时候非常聪明,有很高的悟性,他刚刚六岁就会写文章,人们知道后非常惊讶,不肯相信这是真事。一天,梁武帝把萧纲叫到跟前,出了个题目想考考他:“你就坐在我面前写,我倒要看看你会不会写文章!”

梁武帝命左右随从取来文房四宝,萧纲略微思索了一下,提笔就写,一会儿工夫文章写成。梁武帝一边读一边大加称赞:“好啊,语句流畅,辞采甚美,我这个儿子真有本事,与七步成诗的曹植都快能相提并论了……”

萧纲长大后,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飞快,一眼就能看完十行文字,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看书的速度。萧纲喜欢看各种书籍,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学说,他都有所了解。他还喜欢创作诗词歌赋,写出来的作品都是佳品。他办事干练,十几岁就具备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梁武帝死后,萧纲即位称帝。但他是在奸臣威逼下生存的皇帝,没过几天就被废掉,接着又被害死。他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九岁,可惜啊,真是天妒英才。

成语释义

一眼能看十行书。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

故事出处

《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

出处译文

(萧纲)读书,一眼就能看完十行文字。

017人琴俱亡

东晋时期,最出名的书法家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的书法有出神入化之妙,使人们叹为观止。王献之在王羲之诸子之中排名第七,他有个哥哥名叫王徽之,两人从小就在一起读书、写字,感情相当深厚。

王徽之认为自己才智过人,所以平时做起事来显得非常傲慢、任性,总是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大司马桓温用他为参军,他每天工作时蓬头垢面,连官衣的带子也不系。别人见他如此不拘小节,表面上对他不错,暗地里都嘲笑他。

后来他做了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参军,对工作更不热心,把精力全放在业余时吟诗读书上了。一天,桓冲想了解一下他的工作情况,就向他询问:“你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吗?”

“我嘛,专门管理军营中的战马。”王徽之不慌不忙地答道。

“那么你现在管多少马呀?”

“连马吃什么草料我还不清楚呢,哪里会知道马的数量?”

“军营中的马死了多少匹?”

“未知生,焉知死?”

桓冲见他如此不熟悉工作,总是表现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便轻轻叹了口气,不再理会他。

一天,王徽之听说有人在自家院里栽种了一批竹子,就兴冲冲地坐着车子去拜访那人,想好好看看他家的竹子。主人听说享誉江南的大才子到了,高兴地把院子扫了又扫,摆上椅子让他坐。王徽之倒不客气,一屁股坐下,只顾贪看竹子,根本不理睬主人。别人知道此事,对他这种行为非常反感。

一天晚上,雪下尽了,天上露出一轮清朗的月亮,王徽之见景色清丽,非常喜悦,拿起酒壶就喝了一阵。这时,他突然想念起朋友戴逵来,便急不可耐地要见他,就雇了船只,要去拜访他。

小船划了一宿,才划到戴府门口。可王徽之想了一想,却命令船家带他按原路回去。船家虽然觉得他有些怪,但多划一程能多赚点银子,也就不说什么了。回家后,家人知晓了情况,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见戴先生就回来了?这岂不是空跑一趟?”他笑笑答道:“我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非见戴逵不可呢?”

王徽之的处世能力比王献之要强得多。他不仅仅喜欢写字、善吟风月,对政治权术也十分在行,所以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中书令。

王徽之晚年挂冠辞职,回到家乡想享享清福。谁知人有旦夕祸福,弟弟献之身染重病。他伤心不已,找到一个巫师,向他苦苦哀求:“听说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活人可以把寿命借给快死的人。我的才能比起弟弟来差远了,所以想把自己的寿命给他,让我去死,让弟弟继续活在世间吧!”

巫师说:“这不行啊,你也快要走上黄泉路了,没有给别人的了。”

几天之后,王献之一命呜呼。全家人悲恸欲绝,只有王徽之一滴眼泪也不掉。他坐在灵床前,拿出王献之的琴想弹奏一曲,可是无论怎么弹,都弹不成曲调。他长叹一声,悲伤无限地说:“呜呼,献之啊,你人死了,琴怎么也死啦……”说完,一下子昏厥过去。

因为悲痛过度,王徽之背上的疮痈溃裂不愈,一个月之后也丧了命。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睹物思人,对死者的哀悼。

故事出处

《晋书·王羲之传》:“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出处译文

(王徽之)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弹了很久也弹不成曲调,(王徽之)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

018入木三分

东晋时期,王羲之以书法扬名于天下。他将前辈书法家的长处继承下来,再加以变革,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人们非常崇敬他,都管他叫“书圣”。

表现王羲之书艺成就的佳话有很多,古书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王羲之书法出众,且地位很高,所以晋朝官方曾让他书写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祝版”。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祝版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成语释义

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现在用来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故事出处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祭北郊,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出处译文

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祝版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019为人作嫁

唐朝时期,有才华的诗人层出不穷。有一位诗人名叫秦韬玉,虽然名气不大,但仅凭一首《贫女》,仍然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影响。

他是京兆人,曾当过唐朝的工部侍郎,他写的《贫女》是一首七律。人们对该诗十分喜欢,以至于后人编选唐诗时,对此诗都念念不忘。

秦韬玉的《贫女》是这样写的: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诗人笔下,一位未出阁的穷苦人家的姑娘,因为思想高尚,不去迎合流俗而难以寻觅到适合自己的伴侣。她为此感到忧伤、怅惘,枉自悲叹。诗的大意是:“我是个穷人家的女孩,从小到大,穿不起绫罗绸缎,就对粗布衣裳喜欢起来。因为家境清贫,我虽然是个成熟的大姑娘,那些巧嘴的媒婆却从不登我的门。现在,人们只对衣着、打扮看重,谁来欣赏我的好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