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出处译文
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跟碰着脚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102叹为观止
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寿梦得了一场重病。他预感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就召集诸樊、余祭、余味、季札四个儿子到病床前,嘱咐身后的事情。
寿梦知道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季札是个特别贤明之人,于是提出让他继承王位,治理吴国。可是,季札认为自己年纪小,理应退居臣位,让大哥来当国君。可是寿梦还是觉得不让季札当王不行,就传下一道遗诏,要求四个儿子依次继承王位,最终仍由季札为君。
寿梦死后,诸樊做了国君,十三年后他离开尘世,由余祭即位。余祭被人暗杀后,余味又做了国君。他也感到季札是难得的大贤,就拜他为相国,执掌朝政。季札担任相国后,主张停止战争、安抚百姓,与齐、晋等中原国家和好。余味觉得他的主张很好,就命他出使齐、晋等国,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前544年,季札出使到鲁国,说吴国愿意和鲁国世代交好,互相支援。鲁国的国君非常高兴,觉得自己从此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外援。他知道季札身居相位,在吴国是一个左右政局的人物,就设宴专门招待季札,并用舞乐来助酒兴。
季札虽然来自南方,却对中原的舞乐非常在行,颇有研究,于是他兴奋地观赏着。当他观看到《韶箭》舞时,觉得这个曲目表现得最为美妙。于是,在舞蹈完毕之后,季札赞赏道:“这曲舞乐太精妙了,简直到了完美的程度,我们就看到这里为止吧!如果还有其他的节目,我也不愿意再看了。”
而这个乐曲正是最后一支曲子。鲁国国君对季札的音乐修养和判断力感到非常吃惊,对他得体的谈吐也十分钦佩。
成语释义
赞叹所见到的事物十分完美,已经好到极点。观止:看到这个就已经足够了。
故事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出处译文
我们就看到这里为止吧。如果还有其他的节目,我也不愿意再看了。
103一挥而就
文天祥,号文山,吉州庐陵人。他是南宋着名的民族英雄,曾经变卖家产,组织抗元义兵,与入侵的元朝军队进行拼死战斗。公元1278年,他被元军俘虏,敌人以宰相之位引诱他投降,他坚决不答应,终于被敌人所害。
文天祥的文学作品也相当出色。他的诗歌《过零丁洋》、散文《指南录》都堪称文坛中的佳作。
其实,他早在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时,就显示出过人的文学才能。
宋理宗统治时期,文天祥来到都城临安参加进士考试,想获得报效祖国的机会。当时,考试在集英殿进行,主持者就是皇帝。当时的考试题目是“法天不息”,主考官要求根据这个题目谈一些政治见解。
“法天不息”,是说人的行为要遵循“天道”,不能中途停止。
在考场上,文天祥没有苦思冥想,甚至没有打草稿,而是提笔就写,一口气写完了文章,文章很长,竟然有一万多字。在文章中,他批评了朝廷中存在的各种弊病,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方法。
主考官王应麟一见这篇文章,又惊又喜,觉得此人才华盖世,真乃当世奇才。他急忙把这篇文章郑重地推荐给了理宗皇帝。
宋理宗读罢文天祥的文章也非常高兴,说道:“此人真是我宋朝的祥瑞呀!”于是钦点文天祥为新科状元。
成语释义
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画画、作文极为敏捷。就:成功。
故事出处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
出处译文
文天祥创作法天不息的文章,其文字有一万多,不打草稿,一动笔就写成了。
104债台高筑
东周的末代君主是周赧王。他手中没什么实权,还不如最小的诸侯说话算数。周赧王只管辖着几十个县,却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由西周公管辖,东周由东周公管辖。周赧王住在西周,对国家大事根本没有插手的余地。
当时,秦国国主秉虎狼之性,准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所以六国就联合起来,一致抗秦。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向魏、楚两国求救。魏将晋鄙来到赵国边境,按兵不动。魏国信陵君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就想办法窃取了魏王的兵符,杀了晋鄙,带兵打败秦国。
楚孝烈王见秦国吃了败仗,就请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命令六国对秦国展开攻势。周赧王正想大干一场,显一显天子的威风,于是命楚王约各国诸侯出兵。周赧王在西周公那里拼凑了一支部队,准备和六国部队兵合一起,共同进攻秦国。
由于周赧王没有军粮,就向国内的地主、商人借了钱,并立下字据,说好打了胜仗就连本带息一起归还。结果,周军在约定地点等了三个多月,只等来两支诸侯国的部队。由于周国军队力量太小,根本无法进攻强大的秦国。周赧王的计划不能实现,钱也用光了。
结果,债主们天天找周赧王,要他还钱。周赧王没有钱,只得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躲了起来。他对债主们的逼债采取了闭门不见的对策。
后人觉得周天子很可笑,就把这座避债的高台称为“逃债台”。
成语释义
欠别人的钱很多,债务很重,难以还清。债:欠别人的钱财。
故事出处
《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周赧王负债,无以归之,主迫债急,乃逃于此台。”
出处译文
周赧王欠了太多债,拿不出钱来还。结果,债主们天天找周赧王还钱。周赧王只得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躲了起来。
105门庭若市
战国时期,齐威王手下有一个大夫名叫邹忌。此人长得非常漂亮,称得上是一位百里挑一的美男子。可是他听人讲,齐国有一位徐公很漂亮,所以很想知道自己和徐公到底谁更美。于是他先后问了妻子、爱妾和一位来访的客人,结果三人都说邹忌比徐公漂亮。邹忌听了半信半疑,有心去徐公府上拜访,好弄清楚别人是否在骗他,但一直没抽出时间。
过了几天,徐公因事到邹府来拜访,邹忌发现徐公面容英俊,仪表出众,自己根本无法与他相比。于是他想到:“妻子因为偏爱我,爱妾因为害怕我,客人因为有求于我,才都违心地说我比徐公漂亮。其实我如何比得上徐公啊!”
第二天上早朝时,他把自己受骗的经历告诉了齐威王,并劝谏说:“现在齐国地大物博,大王一定接触了很多很多人。在这些人中间,爱大王、怕大王、有求于大王的人绝不是少数几人。您一定受了更多的欺骗。如果大王能够公开征求意见,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一定对整个国家有益。”
齐王听了,觉得邹忌说得很对,就传下一道旨说:“不管是谁,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劝谏我的,给中赏;在街市中议论并让我听到的,给下赏!”
命令一下,齐国人都争着给大王提意见,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成语释义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非常多。庭:庭院。市:集市。
故事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06宾至如归
公元前542年,郑简公派遣大夫子产出访晋国。为了表示对大国的尊敬,子产这次带了很多礼物。当时鲁襄公不幸去世,晋平公借口向鲁国致哀,没有接见子产。子产知道这是有意轻慢,就命令随从将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将车马赶了进去,把带来的物品安放在其中。
晋平公听说这件事,很是吃惊,就派遣大夫士文伯前去追问子产这样做的原因。
子产并不着急,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郑国是一个小国,当然要向大国进贡,表示我们的礼貌。可是这次我们携带礼物来朝贺,你们的国君却借口没空,不肯见我们。听说晋文公当了天下霸主,自己的住所非常简陋,却把接待诸侯的宾馆修得又高又大,宾客到晋国时受到的照顾简直是无微不至。他虽然政务繁忙,却能及时地接见客人,和客人休戚与共,使客人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可是现在的晋国国君却做不到这些。”
士文伯将子产说的话原原本本地报告给晋平公。平公听后,知道自己错了,立刻在宫中隆重地接见了子产,回赠他丰厚的礼物,并下令将宾馆重新修葺。
成语释义
指客人来到这里就和回到自己家中一样。形容主人招待客人非常热情、周到。宾:客人。
故事出处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出处译文
客人来到这里就像回了家一样,没有灾祸患难的打扰,不畏惧盗寇侵犯,也没有燥湿伤身的苦恼。
107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战国时期,七国之间互相征伐,战祸不断。有一年,一个名叫苏代的说客去拜见赵惠王,阻止他向燕国发动战争。为了说服赵王,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蚌就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舒舒服服地晒太阳。一只鹬鸟见了,想好好地美餐一顿,就飞快地把嘴伸进蚌壳里,狠狠地啄壳里的肉。蚌为了保命,赶快将硬壳合上,将鹬鸟的嘴紧紧钳住。
“鹬鸟没吃到肉,嘴反倒被钳住了,便恶狠狠地对蚌说:‘行!你有本事就别松开壳,看你能坚持到几时!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把你干死!’蚌听了一点也不服气,气冲冲地说道:‘好啊!我现在已将你的嘴钳住。你今天拔不出,明天也拔不出,早晚也得饿死。’
“蚌和鹬鸟在河滩上相持不下,待了很长时间,但谁也不愿意让步。时间一点点过去,它们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这时有个渔翁正好从此经过,见它们纠缠在一起不能动弹,就哈哈大笑起来,毫不费力地把它们捉住,带回家中享用。”
苏代讲完了故事,说道:“如果赵国非要攻打燕国,燕国虽然弱小,也会全力抵抗。这样一来,双方必然会相持很长时间。而秦国早对六国虎视眈眈,必定会抓住机会,坐收渔人之利。所以,大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如果等到面临大祸再后悔,那就晚了。”
赵惠王认为苏代的话非常对,也就打消了讨伐燕国的念头。
成语释义
鹬和蚌争斗,相持不下。比喻双方相争不下,两败俱伤,第三者却从中得利。
故事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