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27154000000022

第22章 战争博弈(3)

《史记·留侯世家》:“良进曰:‘……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出处译文

张良向刘邦进谏说:“……在汉王你的众多将领中,只有韩信能够办成大事,可以单独指挥军队作战,迎接一面之敌。”

019多多益善

韩信投奔刘邦后,率领汉军四处征战,立下盖世功劳,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刘邦称帝后,却找了个借口,将韩信的兵权解除,把他贬为淮阴侯,让他待在长安。

韩信觉得刘邦亏待了自己,但也无计可施。他看到自己的老部下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的级别和自己一样,而自己又以和他们同列为耻,所以就假装得病,不去上朝。

刘邦知道了这种情况,便召韩信入宫聊天,让他对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进行评价。韩信根本看不起朝中的将军,因此对他们的评价都很低。刘邦听了就笑着问他:“依你之见,我能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道:“陛下能带十万大军。”刘邦又问:“那你又能带领多少军队呢?”韩信说:“我嘛,带起兵来当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听后,非常不高兴,他觉得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还不吸取教训,仍旧是狂妄得不得了,就说:“你既然带兵多多益善,又怎么会被我抓住呢?”

韩信想起当日被擒的经历,虽然心中生气但又不便发火,说:“陛下带兵虽然不多,但确实有驾驭众将的才华呀!”

韩信终因过于狂妄,被吕氏设计杀死。刘邦听说韩信死了,如释重负,一点儿也不悲伤。

成语释义

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故事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出处译文

刘邦问韩信说:“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最多能带十万兵马。”刘邦问:“你能带多少兵马呢?”韩信说:“我当然是带得越多越好。”

020功败垂成

东晋时期,有一员名叫谢玄的将领,因为在军事指挥方面成绩突出而享誉江南。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九十余万大军攻打江南,企图将东晋一举歼灭,统一天下。东晋宰相谢安命令谢玄统率雄兵八万前去抵抗。晋军在洛涧将秦军前哨击退,苻坚锐气受挫,觉得四处的草木都像是晋国士兵,心里害怕起来。

晋军打到淝水,要求秦兵向后撤退,以便他们渡河交战。苻坚想,如果在晋军渡河之际进攻他们,岂不是抓住了难得的战机?因此同意后撤。可是,秦军一撤退就难以停住,将士们不知真相,以为前方吃了败仗,纷纷向后方逃窜。谢玄渡水追击,结果秦军大败。他们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国兵将追杀来了。

谢玄乘胜将洛阳、彭城等地攻占,苻坚仓皇逃到关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大捷之后,谢玄率领兵马收复北方国土。他想趁着这个有利时机,多为国家作贡献,甚至实现统一天下的夙愿。但是,东晋皇族怕谢玄功大难制,借口打仗的时间太长了,请他班师回朝,然后到淮阴驻守。这真是功败垂成啊!

虽然谢玄一心想要立功报国,但难以违拗众人,只得班师。在回师南归的途中,他身染重病。过了两年,由于医治无效,谢玄不幸辞世,死时只有四十五岁。可怜盖世英雄一旦早逝,夺取北方的志愿也终于化成了泡影。

成语释义

形容功业即将成功的时候却遭到失败,有惋惜之意。

故事出处

《晋书·谢玄传记》:“庙算有余,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

出处译文

指挥调度都很有能力,但最终却没能将北伐进行到底。老天给他的年龄怎么这样短促,北伐将要取得成功的时候,竟然失去了机会。

021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受骊姬陷害,逃亡国外十九年。各国国君有的对他很好,有的对他很差。

一天,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久闻他的大名,就用接待诸侯的礼节来接待他。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他:“如果公子有朝一日回到晋国成为国君,真的坐上了诸侯之位,您将如何报答我对您的礼遇呢?”

重耳想了一下,回答说:“晋国倒是有不少珍宝、丝绸,可是这些东西在楚国非常多,您肯定不稀罕。如果我真能像您说的那样,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将来如果晋楚交战,我就命令我的军队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来报答您对我的深恩厚谊。”

楚国大夫子玉听到这番话,觉得重耳的志向不小,很可能成为楚国争霸中原的劲敌,就劝楚成王杀掉重耳,免除后患。楚成王却没有同意,而是派人将重耳护送到了秦国。

秦穆公觉得重耳是个值得帮助之人,就帮助他回国即位。重耳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全心全意地治理国家,使晋国逐渐恢复了以前的国力。

这时,楚国的势力急剧扩张,经常攻打中原各国。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郑、许等国军队,向宋国发动猛攻,一直杀到宋国都城商丘,将城池团团围住。宋国就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文公率领军队相救,很快就将楚国的盟国曹国和卫国攻下,然后向楚军进逼过来。

此时的子玉已成为楚军的统帅,他看不起晋国的军队,率领楚军气势汹汹地杀向晋军。两军相遇后,晋文公下令晋军后退三舍,表示自己说话从来是算数的。晋军有些将领觉得这样做,显得国君太胆怯了,坚决反对这样做。

晋大夫子犯对文公的意见却十分拥护,他说:“统领军队作战,理直就能气壮,理亏士气就会低落。以前楚国曾帮助过我们,国君在那时答应过同他们打仗时我们先退避三舍。如果不兑现诺言,我们就理亏了,还怎么打仗?如果我们有所退让,他们还坚持要打仗,那就是他们理亏。他们理亏,我们理直,打起仗来,形势就对我们有利得多。”

子犯的一番话,说得众将心服口服。于是,晋军遵照国君的旨意,后撤三舍之地,在城濮驻扎下来。

子玉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文公撤退是害怕他,结果带兵前进了三舍之地。他还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看,晋国的末日就要到了!”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进行决战。由于晋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形势对晋军非常有利。

楚将子玉亲自率领主力军队从正面展开进攻。晋文公则指挥军队避开楚军主力,攻击楚军力量薄弱的右翼,楚军的右翼部队很快被击溃。晋军又用诱敌深入之计,诈败佯输,将楚军引入不利于他们的险地,将他们包围起来。结果楚军吃了败仗。从此,晋文公称霸中原,成为一代霸主。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向对方让步或回避,不与之争斗。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战于城濮,文公令退三舍避之。”

出处译文

晋国与楚国会战于城濮,晋文公让自己的部队后退三舍之地避开楚军。

022机不可失

李渊建立唐王朝的时候,大将李靖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觉得在长江中游地区称帝的萧铣威胁着唐王朝,就传下旨意,命李靖为总管,其堂侄李孝慕为副手,统率大军征讨。

这年八月,唐军的大队人马到达夔州。萧铣自以为长江天险不能飞渡,所以不作任何防备,只是命令将领紧守关隘。他觉得,这时正好是秋汛之时,江水上涨,李靖胆量再大,也不敢轻易涉险,强渡三峡地区。

这时,李靖与众将商讨大军的进一步行动。唐军众位将领对是否继续进军意见各异。大多数将领认为,此时水涨,若是一意渡江,实在太冒险了。所以他们希望大军暂时停驻不动,等水位下降后再决定大军的行动。可是李靖却不同意他们的说法,他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正是渡江的大好时机,绝对不能轻易错过,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副手李孝慕支持主将的意见,于是大军向萧铣的军队发起猛烈进攻。萧铣得知情况,就派遣大将文士弘进行抵御。李靖知道文士弘作战勇猛,觉得与他作战一定要慎重,就想等敌军士气衰落时再与他们交战。

可是,李孝慕觉得这么做毫无必要,亲自率领军队出战,结果被文士弘打得大败。

由于文士弘对军队缺少约束,所以他的士兵在追击的过程中大肆抢掠,每个人都背着重重的东西。李靖发现这种情况,觉得这个反扑的机会真是太难得了,就果断地下令出击。结果,敌军惨败。

李靖见大军士气正高,就挥师前进,将萧铣屯驻的江陵围了个水泄不通。

到了这时,萧铣才意识到自己的敌手是一个大智大勇之人。他想了半天,觉得与李靖对抗胜算不大,只好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成语释义

不可错过难得的机会。机:时机。

故事出处

《旧唐书·李靖传》:“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出处译文

用兵之道贵在速度要快,不可错过难得的机会。

023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群雄纷纷占据地盘,称霸一方。曹操占领了兖州地区,想把父亲接来好好孝敬,谁想他的父亲路过徐州时被人所害。曹操悲痛不已,带领军队进攻徐州。这时,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吕布,攻破了兖州大部分地区,屯兵于战略要地濮阳。

曹操见巢穴被占,立即从徐州返回,与吕布交战。然而吕布作战非常勇敢,双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时也占不到什么便宜。没过多长时间,徐州牧陶谦病死,他临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恐怕刘备扩大军事力量,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就想拿下徐州后再与吕布决战。

曹操的谋士荀彧害怕吕布趁曹军东征之机乘虚而入,就劝曹操不要急于对徐州用兵。他建议道:“徐州是战略要地,可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现在正是麦收季节,他们那里已经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经进行了充分准备。他们收尽麦子后,必然要加固防御工事,使四野居民撤退,将粮草、物资迅速转移。这样一来,我军倘若兵临徐州,必然无法立足。对方用这种方法来对付我们,到那时,我们攻不下城池,抢不到东西,不出十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所以,将军还是不要攻打徐州吧!”

曹操听了苟彧的话,觉得他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他不再夺取徐州,而是集中兵力与吕布对抗。结果,他果然赶走了吕布,夺回了兖州全境。

成语释义

坚守壁垒,转移物资,使敌人一无所获,从而达到困死、饿死敌人的目的。

故事出处

《三国志·魏书·苟彧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出处译文

现在东边的徐州在收尽麦子后,肯定会加固防御工事,使四野居民撤退,将粮草、物资迅速转移,等待你的讨伐。

024兵贵神速

三国时期,曹操消灭了袁绍势力,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没有办法,只得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趁机对河北地区进行侵扰,使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受到破坏。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劝告曹操应当率军征讨袁尚、蹋顿,一举扫平后患。

曹操率领大军到达易县地区后,郭嘉又向曹操献计说:“行军打仗以行动迅速为贵。现在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作战,携带大量的军用物资,所以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这对作战非常不利。如果乌丸人了解了我军的情况,就会做好准备。为您的作战考虑,不如将笨重的军械物资丢弃,加快行军的速度,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动进攻,就能够一举获得胜利。”

曹操很信任他,依计而行,统率精锐部队飞快地赶路,直奔蹋顿驻地。乌丸人见曹操大军赶到,没有一点儿防备,仓促应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蹋顿死在沙场,袁尚、袁熙逃往辽东。曹操大喜,对郭嘉更加信任了。

成语释义

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行动迅速。贵:可贵、重要。

故事出处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

出处译文

曹操率兵到达易县后,郭嘉对曹操说:“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行动迅速。”

025作壁上观

秦朝末年,秦二世为扑灭造反的熊熊烈火,派大将章邯领兵攻打赵国。赵王不是章邯的对手,率领兵将逃到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死守,等待援军。章邯派部将王离、涉间把巨鹿围了个水泄不通。

各国听说赵王被围困起来,都派出军队,前往巨鹿。但这些军队到了巨鹿,在离城很远的地方修筑了十多个营垒,就是不与秦军交战。原来,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只想保存实力,不敢招惹章邯。

这时,楚国的援军刚刚来到漳河。听到赵国危在旦夕的消息后,楚军统帅项羽立刻率军渡河,直奔巨鹿,将秦军团团围住。

第二天,秦军与楚军展开了激烈的决战,战场上鼓声阵阵,杀声冲天。项羽身先士卒,带头杀入敌军之中。秦将苏角策马过来,要与项羽比个高低,被项羽一刀斩于马下。楚军将士见统帅如此英勇,不觉士气大振,个个以一当十,奋力拼杀。

项羽指挥楚国将士连续对秦军发动进攻,秦军的战斗力也很强,士卒们杀红了眼。这一仗,直杀得血流成海,尸骨堆山。

到了这般时候,各国将领仍不敢出兵,都站在自己的营垒上仔细观看。他们虽然是袖手旁观,但亲眼看到楚军的勇猛,也惊得目瞪口呆。

巨鹿之战的结局是,楚军获胜,秦军主力损失惨重,不得不投降项羽。秦将王离被俘,涉间自杀,章邯投降。

各国将领见项羽获胜,非常害怕,一起拜见项羽,表示愿意接受项羽的领导。项羽从此名扬天下,成了指挥各国军队的上将军。

成语释义

原意是人家交战,自己却站在营垒上观看。现在往往用来比喻坐观成败,不去帮助。

故事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出处译文

到楚军攻击秦军时,那些诸侯军的将领都躲在壁垒上观战。

026厉兵秣马

春秋时期,秦国大夫杞子驻守在郑国,表示秦、郑两国友好,互相信任。有一天,杞子派人给秦穆公送信,说郑国现在对秦国没有什么防备,正是偷袭它的好机会。秦穆公一心要夺取土地,就不顾大夫蹇叔的劝阻,派遣孟明等三位将帅带兵征讨郑国。蹇叔的儿子也被征兵入伍。

临别时,蹇叔紧紧抱住儿子痛哭道:“崤这个地方很危险,你们一定会在那里遭到晋军袭击,到了那时,我去收你的尸骨。”秦穆公当时已经对他很厌烦了,听到这不吉利的话,大骂蹇叔该死。

秦军走了很多路才到达距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到各国做生意,正好从滑国经过。他得知秦军将要进攻自己的国家,情急生智,就谎称自己是受郑穆公所差来送牲口犒劳秦军的。孟明以为郑国有了防备,只惊得目瞪口呆。弦高将秦军稳住后,暗中派人去郑穆公那里通报军情,要郑军早作准备。

郑穆公接到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的驻地细细察看。只见这些秦人已经把行李扎好,厉兵秣马,准备为本国军队做内应。得知这些秦人起了坏心,郑穆公又气又恨,但又觉得不便把事情做得太绝。

于是,郑穆公派皇武子去告诉杞子:“我们感到很抱歉,由于国事太忙,对你们未免有些照顾不周。孟明就要率兵前来,你们正好可以跟他一块走,离开郑国这块小地方了。”杞子等人见事情败露,生怕急眼的郑人对他们不利,急忙择路逃走。

孟明得到消息后,知道人家有了准备,讨伐郑国没有胜算了,就传下命令,回本国。他们途中果然路过崤,中了晋军的埋伏。秦军大败,秦穆公也成为人们的笑柄。

成语释义

磨好刀枪,喂好战马,为打仗做好准备。泛指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亦作“秣马厉兵”。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