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问邵雍:“邵公,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答道:“你这个人,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012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接受他教育的学生共有三千多名。他特别喜欢钻研学问,整理古籍,而且修订了史书《春秋》。
他看到周天子不受大家的尊重,礼、乐逐渐被废弃,诗书也散失了很多,就自己仔细搜集材料,进行整理编撰。他对古代传诵下来的诗歌三千余篇,进行了选择、整理,精选出符合礼义的三百余首诗。这些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从此礼乐流传天下,教化万民。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研究。进入晚年,他特别喜欢研究《易经》。
《易经》的内容非常深奥,很难读懂,学起来要花费很大精力,可孔子不怕吃苦,一遍读不懂,就两遍、三遍地读,一直到把问题弄懂为止。那时纸张还没有出现,书籍都是用竹简或木简组成的。许多竹简用皮条穿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册书。由于孔子频繁地展阅竹简,看的次数多了,竟然把皮条弄断了好几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韦编三绝”。
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深刻研究,将研究成果写入十篇文章之中,流传后世。这十篇学术论文被称做《十翼》,它们分别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后来,人们把孔子所着的《十翼》作为解释《易经》的重要依据。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故事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出处译文
孔子为读《易经》而多次翻断了连接简的牛皮条。
013不因人热
梁鸿是东汉时着名的经学家。他出身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梁鸿虽然贫困,但才学很高,读书非常刻苦,在乡里远近都有点儿名气。
后来,他被推举进太学读书,太学中的子弟多出身官宦人家,个个车接车送,生活无忧。梁鸿为了度日,却需要抽出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的那些官宦子弟都瞧不起他。
梁鸿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养成了孤傲的脾气,喜欢独来独往。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有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请梁鸿用他的热灶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说:“我从来不在别人的热灶上做饭。”说完把灶火灭了,重新生火做饭。
成语释义
比喻性情孤傲,不依附权势。
故事出处
《东观汉记·梁鸿传》:“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出处译文
梁鸿说:“我从来不在别人的热灶上做饭。”说完把灶火灭了,重新生火做饭。
014贫贱骄人
战国时,有个叫田子方的人,受到魏文侯的礼遇。魏国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驻守中山。太子击外出,在路上遇到了田子方,便让田子方的车先过去,田子方连正眼都不看他一下。
太子击生气地说:“是富贵者该骄傲对人呢?还是贫贱者该骄傲对人?”
田子方答道:“只有贫贱者敢于骄傲对人,富贵者哪里敢骄傲对人!国君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掉他的封国;大夫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去他的领地。失掉封国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封国去款待他;失去领地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领地去款待他。
“至于说到贫贱的士人,如果所说的不被采用,所行的不让君主满意,无非是穿好鞋子离开罢了,无论走到哪里不都是过贫贱的生活吗?”
太子击挨了一顿教训,只好向田子方行礼道歉。
成语释义
指贫贱的人藐视权贵。
故事出处
《史记·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出处译文
是富贵者该骄傲对人呢?还是贫贱者该骄傲对人?
015不屈不挠
西汉成帝之时,有一年秋天,京城长安突然传来谣言,说大水快要进城了。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没有了解实际情况,就以为洪水真的会来,力劝成帝躲进船里去,以避洪水。
多数大臣都对王凤的意见表示赞同,只有宰相乐昌侯王商表示反对,并且表现得非常坚决。王商为人诚实耿直、庄重正派,他觉得大水未必会突然进城,如果皇上带头逃难,百姓会更加惊慌失措。这对局势的稳定太不利了。于是,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王凤的建议。
后来通过调查,大家才知道根本没什么大水。于是,皇帝对王商力排众议的做法表示赞赏,而对王凤则表现出不满情绪。王凤对自己的惊慌态度非常后悔,但又对王商怀恨在心。
后来,王凤的亲戚在太守任上玩忽职守,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王商要惩办他,王凤前来讲情。但王商素来铁面无私,没有给王凤面子,坚决地免去他亲戚的官职。从此以后,王凤对王商更加记恨了。
后来王凤采取阴险手段,对王商进行诬陷。汉成帝以为舅舅所说的是实情,就把王商的官职罢免了。王商虽然丢了官,却得到了一个直臣的名声,天下皆知。
成语释义
面对困难或恶势力,不屈服、不低头。
故事出处
《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挠不屈。”
出处译文
乐昌侯王商为人耿直,坚毅刚强。
016鞠躬尽瘁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主张联吴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后,一直积蓄力量,准备北伐曹魏,为蜀国的生存争夺空间。
过了一阵子,诸葛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统率人马,攻打魏国。出师前,他给皇帝刘禅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师表》,劝刘禅虚心纳谏,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国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了,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时机。过了几年,诸葛亮又决定北伐中原。当时,很多大臣觉得蜀国力量太小,老是这样动用军队,不是国家之福,因此反对北伐。
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又上表给后主刘禅,对当时的敌我形势进行详细分析,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会派兵来对付你,倒不如主动攻打他,说不定还会找出一条生存之路。后主刘禅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诸葛亮伐魏。
这第二道表,史称《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一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释义
指小心谨慎、尽心尽力地去工作,一直到死为止。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瘁:劳累。
故事出处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处译文
微臣只有尽心尽力地去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017相敬如宾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胥臣事情办完了,回来时路过一个叫冀的地方。他的马车路过一块田地,天气十分好,晴朗无云。田里有一个农民正在锄草。
碰巧,那农民的妻子送饭来了,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送给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胥臣很有感触地说:“夫妻之间如此敬重恩爱,说明这个青年是个有德之人,假如有这样的人帮助国君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
于是,胥臣走下车,与那年轻人交谈,询问他的身世。
成语释义
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
出处译文
臼季(胥臣)出使,路过冀地的时候,看见一个叫冀缺的人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他与妻子相互尊敬,像对待客人一样。
018克己奉公
祭遵,字弟孙,家住颍阳。他从小热爱学习,很懂道理,虽然出身富贵人家,却能够保持勤俭的作风。后来他投奔了刘秀,被任命为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期间,他严格执法,从来不讲情面,大家都很佩服他。
有一天,一个受刘秀宠信的侍从犯了法,祭遵查明事情真相后,依法将他处死。刘秀得知后,心里很生气,怪祭遵处罚他亲近的人,要治祭遵的罪。
刘秀身边的大臣知道了刘秀的想法,就劝谏道:“您曾要求过,军中应该有严明的纪律,官员应当秉公执法。如今祭遵按照法律处理军务,他做得太对了,您处罚他又有什么理由呢?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才能号令三军,使士兵服气呀!”
刘秀觉得很有道理,就改变了主意,封祭遵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这个人非常谦逊,为官清正,处事小心谨慎。刘秀若给他一些赏赐,他总是拿来分给手下人,自己不取分文。他的生活非常俭朴,家里也没有积下什么财产。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他还对手下人一再嘱咐,不许铺张浪费,简简单单是最好的。
正因为祭遵这样克己奉公,所以他死后多年,刘秀还非常怀念他。
成语释义
约束自己的私欲,把公事放在首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克:克制。奉:奉行。
故事出处
《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出处译文
祭遵这个人非常谦逊,为官清正,处事小心谨慎。能够约束自己的私欲,把公事放在首位。朝廷赏赐给他的东西他经常全部分给士卒,自己家里没有一点儿多余的财产。
019囊萤映雪
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车胤,字武子,家住南平。车胤从小就非常热爱学习,可是家里非常贫穷,没有钱购买灯油,所以一到晚上就无法读书了。车胤心里非常着急。
一个夏天的夜晚,车胤突然注意到尾部发出光芒的萤火虫。他见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传播光亮,心想要是把这些光亮聚拢起来,作为读书之用,该有多好啊。他受到启发,想了一阵,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回家做了一个纱囊,然后到处去找萤火虫,捉了数十只,将它们置于纱囊中,放在屋里。这样,屋里的纱囊就能放出光亮,起到小灯笼所能起到的作用。到了晚上,车胤借着纱囊中透出来的光亮,一心一意地苦读诗文。
车胤后来成为一个饱学之士,官至吏部尚书。有谁知道,他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学问,还多亏当初萤火虫给他出力呢!
这个故事,被人们称做“囊萤”。
晋朝时候,还有个读书人叫孙康,家里也十分穷。他白天必须到田里干活,只有晚上才有空闲读书。他也没钱买灯油作照明之用。为了能坚持学习,他经常在雪夜之中,坐在门口,借助积雪反射出来的月光读书学习。
因为他学习非常用功,终于成为一名学者。
这个故事,被人们称为“映雪”。
成语释义
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故事出处
《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明朝廖用贤的《尚友录》:“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020推心置腹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夺权,建立新朝。他得了天下,还说什么不得已而为之。于是群雄纷纷造反,都想取而代之。
当时汉室宗亲之中,能人甚多,刘玄和刘秀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先后起义,后来合兵一处,共讨汉贼。刘玄年纪较长,被绿林军众将拥立为更始帝。刘秀作为人臣,立有盖世之功,曾在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力挫王莽军队,又打败占据河北的王郎,被刘玄封为萧王。
公元24年,刘秀在河北将铜马起义军击败,将铜马军全部收编,并让众多降将在军中担任要职。
可是,这些降将心中七上八下,害怕最终被刘秀杀害。刘秀了解情况后,为了让这些降将放心,命令铜马军官仍回本部,统率原来的兵马。而他本人常带着少量随从巡行于各部队之中,表示对铜马军队不作防备。
铜马降将看到刘秀这样做,觉得刘秀真的相信他们了,心中的疑虑也就打消了。他们私下里说:“萧王把自己的心放在别人腹中,我们还有什么要担心的?难道不该为他打天下,出力卖命吗?”
刘秀赢得了铜马诸将之心,这些将军也死心塌地地为刘秀打仗,为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语释义
形容真心诚意地待人。
故事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出处译文
降将们都私下里说:“萧王把自己的心放在别人腹中,我们还有什么要担心的?难道不该为他打天下,出力卖命吗?”
021奋不顾身
汉武帝时,朝中有一员猛将,名叫李陵,字少卿,很受皇帝的信任。汉武帝封他为骑都尉,他知恩图报,在抵御匈奴入侵的战争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谁也没想到,在一次和匈奴的战斗中,李陵由于寡不敌众,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得知后勃然大怒,觉得李陵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很多大臣见风使舵,都附和皇帝,说李陵的坏话。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抱不平。他说:“我虽然和李陵没有深交,但我看他讲义气,对父母孝顺,对士兵讲信誉,不贪恋财物。对于国家大事,他总是能够奋不顾身地解救危难。所以,这次李陵在统率兵马不到五千,而遭遇数万名敌兵的情况下,因为兵士伤亡太多,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实在是情有可原的。他的投降,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想保留生命,等待时机再立功赎罪。”
汉武帝根本听不进司马迁的这些刚直之词,认为司马迁不分是非,替叛将辩护,实在是辜负君恩,将他施以“腐刑”。
后来,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将李陵全家都处死了。李陵听到全家人的噩耗,非常痛心,就在匈奴娶妻成家,再也不回去了。
成语释义
奋勇直前,不顾生命安危。
故事出处
《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出处译文
我看他讲义气,对父母孝顺,对士兵讲信誉,不贪恋财物,能够谦恭地对待下人。对于国家大事,他总是能够奋勇直前,不顾生命安危,来解救危难。
022志在四方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骊姬之言,派人去杀公子重耳。公子重耳不敢与父亲对抗,只得出逃。
重耳逃到齐国时,齐桓公非常喜欢他,把亲戚家的女儿姜氏嫁给他,给他非常好的待遇。七年之后,重耳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只想在齐国安度余生,根本不想返回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