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非洲——马拉维,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
27153900000001

第1章 铭刻在高原上的记忆(1)

马拉维的历史和非洲的历史息息相关。16世纪,非洲的班图人开始大批进入马拉维湖的西北一带,并在马拉维及毗邻地区定居。19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和葡萄牙在这一地区进行了激烈争夺。1891年英国正式宣布这一地区为“英属中非保护地”。1904年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1907年设立总督,将那里改称“尼亚萨兰”。1953年10月英国强行将该地同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组成“中非联邦”。1961年8月举行大选,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领导的马拉维国民大会党在立法委员会中获多数席位。1963年2月,班达成为自治政府总理。同年12月联邦解体。1964年7月6日宣布独立并改名为“马拉维”。1966年7月6日,成立了马拉维共和国。

第一节历史的浓墨重彩

马拉维的原始居民是卡富拉人,他们过着穴居的生活,从事狩猎、捕渔,农耕也有一定的发展。约在公元300年左右,第一批移民进入马拉维,13-16世纪班图人逐渐进入马拉维地区定居、建立国家。马拉维的湖滨地区和希雷河谷地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人种聚集融合的场所和重新进行大规模迁徙的起点,是经济和政治的重心,也是东部、中部和南部非洲文化交流的枢纽。

1.火焰国的前世今生

在讲述马拉维古代史之前,应当先弄清楚“马拉维”一词的含义。

在历史学界关于马拉维词义的传说有3种:第一种传说认为,马拉维是契奇瓦语中“火焰”一词,后来被一群先辈移民所采用。因为,他们从马拉维湖周围的高地上向下俯视大湖时,惊奇地发现它在阳光下闪烁着火焰般的光芒。第二种传说认为,新迁到湖滨的移民发现肥美的草地环绕着燃烧的湖,这群移民就以神奇的火焰命名这个地区。第三种传说是由着名历史学家S.Y.恩塔纳收集的。他在自己的着作《契瓦人口述史集》中写道:“马拉维就是指炎热、低洼的土地,源于低湿土地上的热空气振动起来好像火焰。”于是迁入者便以火焰命名。这一地区指从北边的林塞佩河到南边的约翰斯顿堡的湖滨地区,这也是马拉维移民首先居住的地方。上述3种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马拉维的词义就是指火焰,或由光和热引起人的视觉出现错觉,形成火焰,马拉维人就是火焰人,3个传说都讲到了湖滨地区,3个传说都说到了采用马拉维这一称呼的是先辈移民,这说明马拉维移民与火关系极其密切,而且住在湖滨地区,那么,究竟是哪一支移民住在湖滨地区呢?这一支移民是否与火关系密切呢?

从地理志来看,“马拉维”一词常指湖西南地区,同时也指古代的聚居地、群山。关于马拉维常指湖西南地区这一点,国际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3位马拉维早期史的专家对此都持相同意见。他们在调查中得知,湖西南地区的居民把自己所在区域看成是原始的马拉维所在地。这种看法从古到今一直流传,没有改变。并且他们发现,早期到达此地的旅行家留下了一幅珍贵地图,图上标出的湖西南地区就是马拉维王国。而这一地区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本地区最大的统治者把自己的第一个首都取名为“马拉维”。证据来自1624年住在太特的耶稣会传教士路易·马里亚诺写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马拉维这个名称以穆祖拉国王的首都的名义出现不少于6次,它坐落于离湖岸西南1.5千米之处。现代史学家经过严密考证,认为穆祖拉就是当地的主要酋长。

马里亚诺本人并未到过这一地区,他的材料源于在此之前到过此地的其他旅行家的叙述,最重要的是加斯帕尔·博卡诺。博卡诺于1616年亲自到了湖西南岸的穆祖拉酋长国,但他的报告公布较晚。他认为,马拉维是穆祖拉酋长国的首都,但位置离湖比马里亚诺所说的更远。不管马拉维的准确方位在哪里,穆祖拉酋长国的首都就在湖西南地区,而且取名为“马拉维”,这是毫无疑问的。穆祖拉是菲里族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马拉维与菲里人有关系。恩塔纳根据自己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口述史料分析,认为菲里人习惯于称自己的聚居地为马拉维。据此,我们可以初步推论,马拉维可能就是菲里人的首都或聚居地。

“马拉维”一词也指山和皇家庙宇。当今马拉维境内至少有4座山称做“马拉维”,它们从北向南分别是卡西图山、恩克胡得兹山、米迪马山和恩桑杰山。在契奇瓦语中,菲里就是山的意思。在口述史料中,菲里常常就意味着“山之民”;从语源学来看,其词义是指在山顶露宿或在山顶修建居留地等。在这些山上,还建有庙宇。其中恩欣加和库鲁布维肯定是菲里人的,因为恩欣加是菲里人的第二位大酋长建立的,库鲁布维神庙是由把势力扩展到赞比西河北岸的菲里人酋长卡夫威蒂创建的。因此,无论是从聚居地、首都,还是从群山和皇家庙宇等地理志材料来看,马拉维都与菲里人有密切关系。

从民族史角度来看,马拉维人与菲里人有关。利文斯顿在探险过程中对马拉维人有所观察。根据他的记载,马拉维人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希雷河西岸和瓦姆库鲁马得兹河南岸之间的三角地带;另一部分在代扎山和湖滨之间地带。根据对奇克瓦瓦地区1919-1928年洗礼档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占注册登记总人数40%以上的菲里人主要来自这个区的西北部。这恰好是利文斯顿所说的马拉维人所在的区域,因此,马拉维人可能就是菲里人。

30多年后,哈里·约翰斯顿考查了这一地区。他写道,马拉维这个民族的名称已从希雷河谷地和湖滨地区消失了。有些学者据此对马拉维人可能就是菲里人提出了质疑。其实,在热带非洲,部族的同化和融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马拉维人的消失与马拉维人可能就是菲里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菲里马拉维人的消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菲里人土地经常被日益崛起的其他族人所侵占。菲里人或被日渐强大的外族入侵者所同化,或沿山谷向高原地区迁移,这主要是由恩戈尼人向北扩张引起大规模的部落兼并战争所致。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菲里人传统氏族结构趋于解体。菲里人奉行图腾崇拜,当氏族解体时,部分支族因地制宜奉行新的图腾,从而变成新的族体;部分支族转而崇拜其他氏族的图腾,加入别的部族。这样,最早由葡萄牙人加米托以及后来的拉瑟尔达看到的菲里马拉维人就消失了。

马拉维人与火关系密切,前面已从地理志和民族史角度证明菲里人可能就是马拉维人,那么,菲里人与火的关系怎样呢?火在菲里人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统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在低地地区的菲里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在旱季,人们多从事狩猎。

为了猎获更多的动物,猎人常常放火烧林。在雨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

在旱季即将结束时,人们要烧荒以便耕种。火与人的成长、死亡也有关系。进入青春期的人和死人的茅草屋及其所用之物都要烧掉;同时还要举行化装神鬼戏仪式,之后要放火烧掉面具。因为火具有把人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神奇功能。没有火,人就不能长大成人,人死后亡灵也得不到超度升天。在菲里人神话中,只有酋长才能守护火并使火永不熄灭。酋长只有在火庙中才具有神圣力量,才会得到人民的尊敬和服从。他从火庙中分发的芦苇草垫是生育力的象征,女孩子在青春期仪式结束时得不到它就不能生育。酋长去世,火也就熄灭了。

圣火一灭,全国便处于无政府状态,人们就会随意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只有当新酋长即位回到火庙后,火才重新点燃,国家就会恢复正常状态,人们也就能安居乐业。火还是已死酋长的灵魂具有降雨能力的象征。

旱季结束时,人们在草地丛林放火,产生的浓烟与已死酋长的灵魂一起升天。烟云因灵魂的存在可以转化为雨云。人间如果需要雨,就要由酋长率领黎民百姓向已死酋长的灵魂祈求。例如,在布恩达山上的菲里人神庙,当地酋长每年9月都要上山放火“求雨”,所以,马拉维还被看成是这种灵魂的代名词。J.M.绍菲勒斯教授在马拉维做实地考察时所做的调查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指着恩桑杰附近的马拉维山问正站在路旁的3个当地人,“为什么这座山被叫做马拉维?”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难道不是因为灵魂吗?”由此可知,这些有菲里人神庙的地区被称做“马拉维”,不仅因为菲里人有所有权,还因为它们是神圣的菲里灵魂至马拉维的所在地。菲里人与火关系密切,火在菲里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什么是移入马拉维的菲里人或马拉维人而不是当地的土着建立了国家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马拉维人的起源谈起。关于马拉维人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马拉维人是从刚果河流域基萨利湖的卢巴王国迁来的。另一种说法认为,马拉维人起源于马拉维湖西南部的炎热低地,这个地区到现在仍被称为“马拉维”。这两种流行的说法显然是互相矛盾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R.A.汉密尔顿亲自到非洲实地考察,收集了一些口头传说证明:马拉维人按传统的职能分工为两个主要的母系氏族:一个是菲里,它拥有传统酋长的职位,有政治权力;另一个是班达,他们可能是原来部族的后裔(或许就是马拉维最早的居民卡富拉人的后裔),具有降雨的宗教权力。根据这一传说,我们就能解开上述两种说法之间的矛盾,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即菲里人的到来就是主要入侵者的到来,是卢巴王国的班图人的到来,他们对当地居民建立了统治。为什么菲里人甫到就能成为当地居民的统治者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两者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前面我们已经讲到,是外来移民给当地人带来了冶铁技术并把铁工具使用于生产,当地人那时仍在石器时代徘徊。根据马拉维人传说,这些菲里人身材高大健壮,耳垂都穿了孔,他们既养牛、又农耕,还以猎象着称;既使用铁锄、铁箭头,还使用精制的宽刃矛。这种沉重的工具在当今马拉维人的面具舞蹈中仍可看到。他们住在村庄里分散的茅屋中。这就与形体矮胖、住在地穴、只知狩猎捕捞采集、使用细石器的卡富拉人形成了先进与落后的明显对比。铁工具用于农业和狩猎,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业的发展使以农为生的菲里人逐渐积累起财富;猎象业的发展使对外象牙贸易大发展。其实,早在公元900年,赞比西河以北的非洲人社会就已经和沿海商人在沿赞比西河各商业据点进行象牙和其他商品的贸易。布里安·费干教授对赞比亚卡里巴湖附近的因格贝·伊莱德的考古发掘就证明了这一点。一般而言,菲里人输出象牙、毛皮等,进口串珠、布匹等。这些进口的物品在马拉维铁器时代考古发掘中已普遍得到证明。贸易的发展使财富更加集中于菲里人之手。

这就形成了经济上的分化,土着族群相对贫困化。加之菲里人是征服者,具有各方面的优势,因此,很快上升为社会的统治集团,而当地人和一些贫困化的移民集团逐渐沦为被统治阶层。于是,菲里人迅速建立起一个分封制的马拉维国家。

“卡龙加”(Karonga)一词是由动词“库龙加”(kulonga,意为“集合在一起”)演变而来,词意是“王子”、“大酋长”或“国王”。这个词最初是一些部族酋长的世袭称号,后来酋长自己也以此为名。马济济·卡龙加征服马拉维土着,到达曼肯巴后,按亲属关系进行分封。他派遣自己的“弟弟”(可能是指比他小的母系男亲属)到各地开疆拓土,进行统治。向北有翁迪、西姆瓦纳、卢克瓦、姆坎达和姆瓦西·卡松古。

向南主要是卡夫威蒂和伦杜。翁迪被分封到卡普谢河上游地区,并得到了西姆瓦纳的支持。西姆瓦纳清洗了当地土着卡富拉人,然后进一步向东,进入恩森加族所在区域。卢克瓦得到今马拉维的卡松古地区。

姆坎达的封地在翁迪的北面,位于詹姆逊堡以北,大概就是今马拉维中央省地区。卡夫威蒂得到的封地是马拉维湖以南、希雷河西岸的地区,中心在万库马德齐河畔的马拉维。加斯帕尔·博卡诺1616年的旅行日记证实了这一点。伦杜的封地在希雷河以东、马拉维湖以南很远的地方,大概是现在奇克瓦瓦以南的地方,中心是位于姆万扎河下游的姆比韦至米膝戈。上述所有封臣都隶属于国王卡龙加。马拉维王国建立了,其疆域南到赞比西河附近(尚未到赞比西河),东到希雷河两岸,北到卢安瓜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