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晨窗集
27149400000009

第9章 尘世杂俎(杂文卷)(8)

还有新奇的。杨绛老师那本记述世界著名学者钱钟书的书,本想扩大发行,不料卖书的只肯代售两千册,理由也简单:它不像琼瑶、济公、“武打”那类书“热”而畅销(其实“琼瑶热”也正在“退”)。并不是说济公、琼瑶的书有什么不好,而是说在阅读志趣、文化程度、欣赏能力方面还总是“曲高和寡”,不然,就不会有人从《钱钟书》的销路进而提出要易其名为《干校女侠杨绛三戏管锥道人钱钟书》了。难怪一位学者要说:“我们中国就知名度而言,钱钟书恐怕比不上济公”。这难道不是比孙二婆更值得怜悯的另一种“文盲”吗?

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无疑在于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婆”式的文盲会逐渐消逝,倒是眼下这另一种“文盲”还着实令人忧虑。

(1987.4)

美人儿的魅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这首《赤壁怀古》,写得何其壮阔雄奇,奔放豪壮!然而,词中居然夹有这么一句娇滴滴艳兮兮的“美人辞”“小乔初嫁了”。

以美人来渲染、“刷色”英雄,使英雄更放光彩,此乃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作之传统艺术手法,也是作品具有魅力的妙道之一。其缘由也很简单:美人儿具有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魅力。“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东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采桑女罗敷的形象就具有永恒的天然美和艺术美,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希腊神话中有一位绝世美人海伦,乃古希腊斯巴达王国之皇后,其倾国倾城之魅力惹得土耳其半岛上特洛伊王国的青年王子帕里斯神飘魂荡,不择手段携其私奔。希腊人以此为奇耻大辱,遂兴师与特洛伊人发生空前大战,终将美人儿抢回来。战争进行到第十年时,这位美人亲自出来劳军,战士们目睹其风采,失声高呼:“我们为她再打十年也在所不惜!”

外表美是人类“美”的一种。外表美给人的魅力,滥觞于人类的文明思维和审美情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嘛。欣赏蒙娜·丽莎的画像或维纳斯的雕像,无人不心旷神怡;在西施,王昭君面前,人的灵魂将溶解一半!世界上有谁喜欢找丑八怪作老婆?普遍的现象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美人儿的魅力岂止在书本,更多的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男士)见了美人儿,心动骨酥笑脸绽开,献上一片殷勤;然倘若对面是个“混浊须眉”,则冷若冰霜,爱理不理。同样是一件事情,男士去办,披荆斩棘尚不能办妥,然一旦改由美人儿去办,则亨通顺当马到成功。难怪生活类杂志彩色封面上七成是美女。

美人儿有魅力,于是便有人广拓领域,大做这码“魅力”的文章。杂志,刊物要想名气吗?请来美人儿;明信片,挂历要畅销吗?请来美人儿;月饼,香肠要打入市场吗?请来美人儿;要想“攻关”亨通吗?请来美人儿;要想剪彩、颁奖仪式或要会场满堂生辉吗?请来美人儿……日前看一篇报告文学,写的是一个“美人儿”和一个公司的事,某濒临绝境的企业与外商洽谈合作之事,对方指名要总经理身边的那位“沉鱼落雁”的女秘书单独前往办理“盖章手续”。谁知那美人儿貌美心洁,拼死拼活不答应,苦得正副经理三人“扑通”一齐跪下叩头哀求,美人儿无奈,只好如约前往,公司于是得救。“没有美人儿就不能搞活,没有美人儿就不能盈利,没有美人儿就没有我们公司……”难怪在今时的“公关大军”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式的美人儿就占去了八九成。

想到这里,禁不住要发笑,美人儿岂止是美人儿,还是伟人儿呢。倘按这美人儿万能论发展下去,日后新办什么公司、协会,会不会请西施、海伦去当经理主席;敌寇打进国门,会不会让罗敷、杨玉环去将之抵挡,将之“熔化”呢?

唉,美人儿的魅力……

(1993.2)

又说“出国驮尸”

去年写了篇《出国驮尸》的杂文,投诸报端后便石沉大海。是否太“迂腐”了呢?不知道。写杂文的“文兴”据说是不能泯灭的,可不,这回又来了。

说“出国驮尸”,当然是以“出国勤工俭学”为由头。先说“出国”,前一阵比什么都“热”,去时“阮囊羞涩”,回时腰缠万贯,彩电、雪柜、“红头马”、“八大件”什么的都有啦。再说“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又名“半工半读”,“读”是学习,学洋文、学洋技术、学洋管理方法;“工”则是到洋老板那里做“简单劳动”如守门、端菜、扫地、洗碗、送报、洗厕所什么的。

何谓“出国驮尸”?此乃来自东洋扶桑之趣闻。意为中国人东渡日本为日本人驮尸。原来这东洋多的是摩天大楼,东洋人的命也偏偏值钱,死后得出钱雇搬夫将尸体驮入柩车,于是便有“勤工俭学”的中国人“包”过来干了,据说这报酬甚为优厚。那尸,咋驮法?不说不知道,说你吓一跳。从几十层摩天公寓上驮(按要求为半背半拖让死者竖立以示尊重)着百多斤的尸体,沿着几百或上千个阶梯“步步低”下来并搬进灵车,中途不得休息(盖因东洋人忌“过路尸体”逗留太久,以为不吉利)……

看官:日本的摩天公寓皆有现代化电梯,何不用之驮尸下楼?原来日本人也像咱们老祖宗那样信“鬼”、信“命”、信“运气”,电梯装运尸体,日后乘电梯的人可要倒霉!电梯驮不得!只好由人来驮了。谁来驮呢?尊贵的东洋人不干,对不起,谁愿意干,我给你钞票!

今时国门敞开,“热眼向洋”,走向世界已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大趋势,出国留学、经商乃至勤工俭学当然是兴邦强国的大好事,问题是怎么“学”,怎么“工”,倘若挂着“学”的美名去专驮东洋电梯也不给驮的洋尸,以期多捞几张洋钞(“学”已名存实亡)那就有点“差矣”。

本埠几位友人自东洋归,皆提及“勤工俭学”生活,学习之余,去扫地、送报,洗碗,冲厕所……困顿难熬。然我总鼓励其咬牙熬住,人生在世须奋斗,“苦尽”方有“甘来”。然对“驮尸”之事我还是毋敢苟同。我常担忧:有朝一日,日本人的“驮尸业”(或类似于驮尸一类的“业”)全给咱们中国人“包”了,那多没意思!

(1989.9)

面子

生活中常常出现同一个人两种面孔之情状:听表扬赞颂时,眉开眼笑,神采飞扬;而挨批评闻逆言时,眉皱额蹙,面烘耳热。作祟的不是别的,而是“面子”。前者面上光彩,后者面上灰暗无光。

人总是爱“面子”的。譬如娶老婆,总要娶个好看点的,娶了个麻脸婆,岂不“丢脸”。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一对城里的干部对膝下千金要嫁乡下佬死活不答应,想来也是过分的“面子观”在起作用。同事、同志之间的“批评帮助”何以婉而转之轻描淡写?还不是给“面子”之缘故。台湾杂文家柏杨在一篇演说中说,当了大官者往往怕老婆,盖因老婆最掌握其丑秽事,一旦“公开”,“面子”往哪撂;当年大清帝国与西洋人打交道,曾因皇帝接见洋人时洋人跪还是不跪、跪的方式、步骤等发生争执,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双方各退一舍,以洋人单腿下跪而告一段落,可见“面子”不但对于个人,有时对于国家也是至关重要的。

“面子”是要讲的,但过分地讲便多数要出闹剧或什么“剧”来。一位男士与妻子打架,被妻子打得落花流水,无奈急钻于床底下。妻子挥棒喝道:“看你出不出”?男士答道:“我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就是不出!”被打得钻入床底,还死撑面子,这个家庭非要闹僵不可。死撑“面子”害人误家,其事尚小;倘以此道来治国理政,祸则烈矣。明末那位“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相”的多疑皇帝崇祯,明知给名将袁崇焕治罪“乃冤案错案”,但却放不下“面子”“袁崇焕呀袁崇焕,朕杀你虽委屈你,但不杀你焉能维护朕帝王之威仪?”结果还是杀了。战争狂人希特勒指挥百万大军,思维混乱,错误百出,但他是“一面正确”,一言九鼎,江山可丢,“面子”不能丢,结果弄成饮弹焚尸之结局。值得一提的是,被录入“中国现代名人”之列的蒋介石,也有可笑的“面子”之悲剧:为了自己面子,居然不惜十万大军将士之性命。1948年,蒋军驻守的长春已像一颗孤悬的棋子,其驻军司令官郑洞国将军提出放弃长春,保存实力,然蒋硬是不干,因为这是让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面前丢面子。结果,解放军大兵压境,将长春团团包围,10万官兵厄运难逃。这个爱面子的人终于在全世界丢尽了面子……

虚荣是人类的一种可怕的情绪,死撑“面子”则是虚荣之极致。如果说,“虚荣对于浅薄的人来说最为适合”,那么,视“面子”为命根者最为浅薄。“死撑”面子往往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摇篮,同时又是一种傻子的乐园(西方谚语)。死撑“面子”者在得到(或保持)那一片赞美声恭维声的后面,往往在蕴伏着一种未来的悲哀。

人应扫一扫自己的过分神圣的“面子”,这玩艺儿说不定哪一天会害苦你乃至害死你的。放下神圣面子的人,将赢得更多。

(1991.3)

笑话琐议

人们常常把“能引人发笑的谈话或故事”谓曰“笑话”。讲笑话,是人类精神文明发达的表现,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如此。与卓别林、海明威、侯宝林们对话,无不是在服“开心剂”。相反,人群中尽是终年伤愁如祥林嫂者或整日板着睑孔,除了训人还是训人的贾政、赵太爷、卡列宁们,世界将是个什么样可想而知。不懂得说笑的人,用契诃夫的话说,便是“没有希望的人”。

“笑一笑,十年少”,笑话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裨益,谁也不能否认。有这么一则“笑话”,众人坐于会客厅,刻板呆滞无语,空气近于凝固。忽然来了熟客,“各位,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众人被逗“活”了,纷纷追问。“今天是星期三”。“哈哈哈……”哄堂大笑。笑话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欢情妙得,乐也融融。

讲笑话需要“肚才”和修养。刘姥姥进荣国府,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便令宴席上的人笑得呛饭喷汤,前俯后仰。刘姥姥老人家说笑之技艺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却忽视了“综合效果”的因素:有悖于医学养生之道,吃饭时让人家呛饭喷汤,那食道呼吸道是要闹出岔子来的。可见“肚才”修养之深浅,对笑话的艺术性、科学性干系甚大。

“肚才”不足,才疏学浅,口难出笑话,这似已成定论;但有时怕也未必。隔壁的大狗常闹“笑话”。一次,几个朋友在谈论罗曼·罗兰的名言如何精彩时,这大狗忽然插了进来:“可不,你看人家罗曼和罗兰两姊妹多团结,说话、写文章都在一起。”听者大哗!单位里那位合同工,听人闲话苏轼诗文如何称雄古今,便也来“抢镜头”“苏轼厉害是厉害,我看我还比不上苏东坡呢!”众人笑歪了鼻!

还有另一类“笑话”。“文革”时某造反派在大会上高念:“红丹丹(红彤彤)”、“吃果果(赤裸裸)”和“享享教导”(谆谆教导)惹得台下大哄,有人指出其错,可恼了这位造反爷:“呸,臭老九只会咬文嚼字,简直是吹毛求庇!(疵)!”一语未了,台下早已翻江倒海。

其实,“罗曼·罗兰两姊妹”也好,“红丹丹”“吃果果”也罢,均不能跻于笑话之列,它们离《辞诲》所说的“笑话”之内涵还差得远矣!然而它们又总是那样令人捧腹,不谓之“笑话”便无以名之。也许,他们启齿时比阿Q在砍头前的“画押”还要认真严肃呢,无奈是不学无术,胸囊空空如也,以至出乖露丑,贻笑大方。讲这类“笑话”的人儿,同贾政、赵太爷、卡列宁们一样,都是“没有希望的人”。

(1988.4)

吃老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青年永远是最有生气有希望的一代。

19世纪的伟人恩格斯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往往见于青年一代的精神。20世纪的伟人毛泽东曾将青年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然而,我却看到当代中国的一群没出息的青年——“吃老”的青年。说来让人生气。牛高马大了,就业拿工资了,居然还要父母养!对门那个小愣子,工作几年,每月工资上千,可就是回家“吃父母,住父母,穿父母”,不交丁点儿生活费。这码事儿在人家国外可是让人笑掉牙的。而在咱们中国却司空见惯。

有一份资料,完全可以成为咱们下一代“吃老”的佐证:某市对十个居委会百户家庭进行调查,得出结论:86%的家庭中,子女的消费大大高于父母;60%以上的家庭子女的衣食住行支出要由父母赞助,而光靠丁点儿工资或退休金的父母们为了子女们的高消费在勒紧裤带拼命赚钱。

有一部电视剧,写一个老干部养3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分有房子了,可谁都挤在父母家不肯搬走。何也?谁搬出谁吃亏。可在人家外国,总统的儿子失业领救济金,富翁的后代端盘子打工却是经常的事。

活见鬼,长大成人有了工作有工资了,不仅不独立生活,回报父母,接济父母,却本末倒置,自己享福而让父母含辛茹苦继续养自己,这种没出息的“吃老”行为实在有悖于孝道,为世人所耻笑。

如今的青年人“吃老”这样的“吃”法,自然是吃了十多二十年的成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自娘胎里出来,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尊处优,养出个“骄娇”二气,天生的“小太阳”、“小公主”,全不知稼穑鞍马之劳,父母养育之苦。

然而是谁给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尊”这“优”的呢?这也应归功于咱们那些痴心的糊涂的父母们。多少年来,对心肝宝贝明珠什么的百般溺爱,百依百顺,为了“太阳”、“公主”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了前半辈子也罢,后半辈子累了老了退休了,本应好好休息,攒几个钱享清福,游世界,安度晚年,焉能是没事找事干,一如既往地含辛茹苦再将儿孙“养”?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对儿孙们,父母们正确的态度是:关怀教导今依旧,生活费用请自理。要学小学课本里的母鸡,将小鸡养大,便将之逐走:“你长大了,该独立生活了!”我赞成一位社会学家这么一句话:“十五而志于学,二十而离(离开父母,自己求学创业),三十而立。”如此这般,儿孙们也许会有点出息。

(1995.10)

坐飞机的故事

在到处都兴建国际机场的当今中国,坐飞机早已不是新鲜事。只要你“掏出票子”,就会在飞机上“找到位子”;只要你,“电话一拨”,马上就“机票在手”。难怪有人说,如今坐飞机,就像十几年前坐汽车一样。现在的事实是,买飞机票比买汽车票还要容易。

然而因国情所在,对于大部分刚刚进入温饱的中国平民百姓来说,坐飞机仍然是需要勒紧裤带,省吃俭用,才能享受得起的事:为买一张上千元的飞机票你要干多少时日的活?

老百姓坐飞机之不易,使我想起了身边的这么一则坐飞机的故事:一位女教师,其子考上北京一所大学。爱子登科及第,这做母亲的自然欢喜,积极张罗儿子进京之事。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排除家内外的人为“干扰”,为儿子上京安排了“空中热线”。机票贵哪,一张一千五百元。儿子学制四年,每年返家二次,全从天上,飞来飞去,好不潇洒,可就是父母的裤带要勒得紧之又紧。可是轮到这女教师上京学习,其出门方式比儿子“低了一档”坐火车。在车上熬了三天三夜。在京二周,省食俭用,舍不得多买一张门票多吃一顿快餐,同事们问她何苦如此,她管说:“留着钱给儿子坐飞机上学”。这里还有一则“拾遗”这位女教师五十出头啦,还没有坐过飞机呢。

这个坐飞机的故事,深深地刺激着我:这位母亲怎么啦,一切都颠倒过来了,——该坐飞机的却坐火车,该坐火车的却坐了飞机!

真是一杯难饮的人生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