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谈天桥乐茶园挣钱,从不知道它为什么能挣这么多钱。从这个小例子,我们明白了是它独特的模式带来的。其中中信公司的中介作用很重要,如果是茶园直接找旅行社对话是不可能的,因为两者的地位和层次不一样,而中信公司就坐在平等的位置上与旅行社对话。我们有时候不大重视中介,以为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干,其实不能。有些小公司能够发展起来,中介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目前中国的中介行业发展得还不太好。这个例子说明的是它能够让合作中不对等的双方对等起来,不对等根本就不能对话,交通旅行社可以根本不把你看在眼里,怎么能形成合同?中介一来就解决了。这个例子也说明,中国的中介业还需要发展,另外,一些小的公司企业要发展要想跟大的公司合作,中介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环节。
案例二:潘家园旧货市场的魅力在北京朝阳区劲松附近有一个潘家园桥,它的西南原来有一块某单位准备盖楼的用地但尚未来得及盖,就有很多人在那里用一些真真假假的工艺品摆起了小摊,慢慢形成了“鬼市”。随着买主越来越多,进入“鬼市”的摊位也越来越多,就自发形成了潘家园旧货市场。很长一段时间是非法的,没有纳入工商注册,各方面也都在围剿它。中国这个舞台非常有意思,常常是这样,越围剿发展越大。先是一些喜欢古玩的人在那里玩,然后是老百姓开始玩,然后一些中央领导退休干部在里面玩,现任的一些领导人也去那里玩。到现在,世界各国的政要、跨国公司的大亨,只要到北京大概都要去那儿去玩。说到了北京必须要到的地方,除了故宫、颐和园、长城,就是潘家园了。当时克林顿夫人来的时候,按照当时外交部的安排,让她去琉璃厂,所以琉璃厂事前就开始做充分的准备迎接克林顿夫人。没想到她到了北京,三个景点一逛,主动提出要到潘家园。
到现在潘家园的状况已经是,周末人流量达到10万/日。其中境外游客是4000到5000人。周六可以说是车水马龙水泄不通,周日稍好一些。那个景观,如果是外地人到北京不能不看,如果要真正了解北京你也不能不去。看完以后,中国人不说了,外国人的观感是什么?我这里引几段外国政要的感受:
“这是个很有魅力的地方,我们真心喜欢在这里购物,我们对市场所有领导和同仁的付出表示深深的感谢。”
“这次购物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你们这里是发现珍宝的不容错过的好地方。”
“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地方。”
“谢谢你们,努力给我们营造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个地方非常有魅力。”
这个地方已经标在了世界各国北京的旅游地图上,跟天安门占一样的位置。这个魅力是很大的。这个市场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刚才我是在渲染它的魅力,目的是为了引起思考。
第一,这是自然形成的一个市场。自然形成就有它非凡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对一些自然形成的东西要有这样的观念,你可以将它解读得很清楚,也可以不那么清楚,但它必然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这个市场当中云集了三千多个摊位。摊位所包含的产品是中国民族各个地区的工艺品。它的丰富性就构成了一种气势,让人感觉是中华民族文化工艺的一个大海洋。这样的气势对人富有吸引力。对比北京市其他所谓古玩市场,如火花市场,在什刹海西边一排,东西和潘家园差不多,车公庄有一个棚子几百家,八宝山附近有一个市场,零零散散几十家,亚运村、报国寺等处也有类似的市场。这些市场总的说来情况都不妙。有的是难以为继,有的门可罗雀,游人稀少,生意清淡。市场需要人气和商气,有凝聚的气势才能赢来人气和商气,否则很难形成有名的品牌。所以潘家园的综合性、大气派是它成功的原因。
另外,它的货物里有真有假,其中只有1%~2%是真的,这1%~2%真货的存在给人特别的吸引力,如刚才所说“你们这里是发现珍宝的不容错过的好地方”,能不能发现珍宝,未必每个人都能发现珍宝,但的确又有人在那里发现珍宝了。说这里有珍宝,未必你就拿到了,说这里没珍宝,又的确有人拿到了,于是这个地方就显得很神秘,调动起人们博彩的心理。构成了它的魅力。有人提出到潘家园打假,我是力保潘家园。如果到潘家园打假,那就是把北京市很重要的一块人文牌子打掉了。目前这个地方还是保住了,可以让它那儿有真有假。因为过去中国的古玩行就是有这样一个商业传统——有真有假。买的人实际上投资了两样东西,一个是货币,一个是眼光。你不练就一定的眼光,你有钱不一定就能买到真货。
还有一点,乡土气息。为什么这里外国人这么多,大亨们、政要们为什么要参观这里。我想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的地摊,很有乡土味道。走在这里,可能你的鞋要脏,伸手摸东西可能手要脏。但是,那种滋味的确是在现在的商场里体会不了的。所以这就成为潘家园的特色。不仅赢得了中国市民的欢迎,还能赢得那些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享受够了的大亨政要们的喜欢,让他们得到一种心理满足,这对他们来说是金钱买不到的。所以,实际上他也不管真的假的。乡土气息,摊位的土劲儿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它的特色。
北京市有一位领导曾经出于好心,要将潘家园搞得像苏州园林一样,小桥流水,在花园的基础上摆一些摊位,摊位都搞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感觉舒舒服服的,就像逛花园一样。当时规划图已经出来了。那时北京电视台正好要做一个有关文化的节目找背景,我就建议他们去了潘家园旧货市场。然后我便知道了这个消息。潘家园负责人很着急,认为这样肯定会把商气搞掉了,而且朝阳区区委也是这个意思。我直接写了一封信给那位领导,并抄报给市委领导同志,紧急呼吁不能把潘家园改造成公园式市场,要保留特色。市委领导同志第二天马上批示:潘家园是市场,决不是公园。那个方案就被推倒了。
再一个原因就是潘家园的摊位费收得很低,这也是为什么有3000多个摊位将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工艺品都吸引来的重要原因之一。火花市场、亚运村古玩城、北京古玩城等办不好的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搞得太规矩了,摊位标价很高,摊主很难承受。
提问与回答:
1.请问文化产业园区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
回答:文化产业园区的提出是基于北京科技产业的经验办法去操作的。所谓园区,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把需要优先发展的一些行业以及相关行业集中起来。在这个园区范围内应当有相关的扶持政策。通俗的话说就是让某一块儿在发展的时候吃一点小灶,用政策扶持。所以如果撒得太开,政策就不知道该放到哪儿才合适,政策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的,我们就将政策放在这样一些区域内的文化企业去执行。
2.文化产业园区是否将会与现在的科技产业园区一样有很多方面如用人、税收等的优惠政策?对一些单位的营业性数据该如何去获得?回答:优惠政策正在争取。园区的概念提出来了就是明确园区一定会在某些方面有优惠政策。至于扶持政策根据今天的条件,哪些是最有力量的,目前正在思考制定,具体条款还没出来,但已经纳入议事日程。目前用人、税收等方面不是大问题,用人已经放开了,和科技园区的政策一样了,包括迁入等政策,另外还包括知识产权投资、入股等政策都已经有了。
现在大家更关心的可能是如何降低准入门槛。有些行业能够让民营的非文化企业的力量进入,目前却还有相当一些行业是国家垄断的,这方面企业界和投资界都很关心。随着整个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的转型、科技产业近两年的状况,社会上有大量的游资找不到去处。这一段时间常常有投资者到我这里来要项目,希望投入文化产业,但有些行业还是不准入。这是将来我们准备思考的。
第二个问题,数据的把握在文化产业研究当中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统计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原有的统计机构不能很好地为文化产业提供好的数据。所以文化产业目前很大的任务之一,也就是要建立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再一个就是目前能够拿到数据非常困难,尤其从研究机构学术机构来拿,很难。我因为直接地参与,借助合作者的力量,我的课题一般地方的负责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一定要参与,否则我不干。所以,我掌握的数据还比较多。我们现在是想量化量化不了,没有统计数据的支撑。所以要研究者和统计部门合作制定一个指标体系。
3.请问您的调查到底得出了什么结论让你提出一定要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结论;第二个问题是文化产业中哪些领域政策会有重点倾斜?回答:三个区的文化消费需求的调查是对朝阳、海淀、怀柔三个区的居民进行的调查。当时就没有理睬现行的消费指标体系(主要是书籍、电影等),而是根据今天的消费显示列出了三十多项,然后按照地区的人口和职业结构分发了问卷。然后通过比较可靠的渠道,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做出来的结果是文化消费在整个北京市的消费结构当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这个比重我们实在不敢公开。调查以后我们就开始在社会上炒“文化消费”这四个字。数据提供给决策的领导看了,因为可能在某些方面会有不科学,怕引起混乱,不能公布出去。整个项目的设计,到问卷的结构,以及填表和回收的办法,应该比目前其他的一些调查方式更真实。我还利用了原有的一些网络系统、工会系统、共青团系统、机关工委系统,上来的数据应当说是比较真实的。也可能因为太真实,与目前某些没有反应真实情况的虚的数据相比相差太大。我只能说比重是相当大的。
第二个问题,现在就北京来看,有几大块是重点: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娱乐业。为适应新的文化需求而生发的新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这些方面政策会有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