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性格
27115200000009

第9章 三晋文化——酸不溜溜就是我(3)

在山西民间有无醋不成味之说。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素有“老醯儿”之称。古时管醋叫醯,把酿醋的人叫“醯人”,把酿醋的醴叫“老醯”。因此,吃醋也不叫吃醋,而叫“吃醯”。由于山西人对酿醋的特殊贡献,再加山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山西老醯”了。“老西儿”对醋可谓用到家。山西的面食种类极多,这些面食吃用时若没有醋作调料,那味道可差多了。至于烧菜、醋辣的、糖醋的自然也离不开醋。其中汤菜哪怕不求酸味,一旦滴上几滴醋,味道顿时就变得更加鲜美。农家入秋时腌制白菜、萝卜时,更是缺不了醋。

山西老“醯”也是特能吃醋的。桌上无醋,百味皆无;饭碗里没醋,老“醯”们吃什么都不香哩。难怪有人说,山西人只要吃饭就得有醋。醋,简直就是山西人的命根子。

凡与山西人共餐者,总是不知夸奖还是调笑似的说一声:“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汤匙醋,喝得邻座的客人直流口水,也有人认为这些把醋当酒喝的豪客是在占饭店的便宜。

有人要问,山西人咋就这么爱吃醋呢?究其原因,原来,吃醋有很多好处,因为醋的作用真是太多了。醋内除含有大量醋酸外,并含有钙、铁、乳酸、甘油、氨基酸及醛类化合物。醋不仅是调味之首可以入味,还是人体健身佳品。在食用方面,它能溶解食物中的钙和铁,使人体易于吸收,也可以用于脱制萝卜、白菜、大蒜等食物。在医疗方面用醋入药,有生发、美容、降压、减肥之功效。然而关于吃醋还另有说法,这种“醋”的产生据说源于唐朝。唐太宗要为一位名叫房玄龄的大臣纳妾,大臣之妻横加干涉。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妾中选择其一。大臣之妻也确有几分刚烈,拿起毒鸩之酒一饮而尽。当大臣之妻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是醋,从此便留下了这段“吃醋”的佳话。所以,才有了后人“失意”之人视“得意”之人而能有“醋意”,此也许与西方人谓东方人之“东方人的妒嫉”不无关系。

山西人有许多优良传统,但正如西方哲人所说:你拥抱了朝阳,就无法再去拒绝黄昏。山西人虽朴实恒毅,但却上气鄙陋;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爽,也有直而不弯的愚顽固执;虽有质直侠气,也常有保守悭吝;虽然勤勉中庸,但却狭隘迟钝;虽有强悍的内质,却常常表现着胆心的软弱;虽有精明的内魄。却又常常表现着迂腐麻木,又杂取善良、迷信和愚昧。你若不真正见到山西人,与他碰上三杯两盏,了解他还真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痛可忍,而痒不可忍,苦可耐,而酸不可耐。”吃醋的山西人由此显示了性格的顽强,但却成了嗜好,又显示出了酸气与鄙陋。他们有高尚的品格,但却往往缺乏潇洒的风度。

“朴质厚道”,“礼让文雅”是需要发扬光大的;“勤劳节俭”、“粗扩豪放”是需要保持特色的;但是保守恋土、安于现状、某种程度的自私自利却是需要摒弃的。山西人,你对自己性格之优缺点,心里该比外人更有谱!

六、三晋民俗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造就了风俗民情的丰富多彩,神采飞扬。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别于其他地方的民俗文化,三晋也不例外。

1.山西民歌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全省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统计,现已搜集整理的民歌达两万余首。各地民歌地方色彩十分鲜明,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丰富。

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击壤歌》),“立我庶民,莫匪水尔,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康衢童谣》)相传都是尧时的民歌、童谣。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而各歌种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把全省各地千姿百态的民歌从体裁上加以区分,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秧歌;五、套曲。

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民歌题材广泛,反映内容深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并以不同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农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心理、感情、意志和愿望。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山西民歌,象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山西人民的生活和历史。今后,它仍将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随着人民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而更加光彩灿烂。

2.山西刺绣

山西省民间,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民间刺绣,在山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

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

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

生活用品:忻州一带,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男女结婚时缝制的方型合枕,两头绣以鱼采莲,鱼征婚配性爱。

平时,还有人们绣制给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绣花、割花、砌花多种手法制作的坐饰物“坐垫”;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轿、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车衣”等等。

祭献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于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的,绣制送葬礼议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在”、“寿裤”上的刺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

在山西南部的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

晋南民间刺绣,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而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山川风景、亭台楼阁等,更是生活中百见不厌的刺绣体裁。

晋南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

晋南民间刺绣的作者,很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

晋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而在众多的刺绣工艺中,最突出的要数绣荷包了,这也是青年传情的信物。

农村少女从十多岁就开始练习绣花,母亲、祖母自然是她的启蒙老师。冬天漫长的夜晚,春秋闲暇的时节,她们都会操起针线、布料,描红绘绣,母女、姊妹之间通过刺绣形成一种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当芳龄来临,每个姑娘都在编织着自己的梦,这些梦是情和意的交织,是理想与现实融合,伴随着女儿们度过最富激情和才智的豆蔻年华。她们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把这些彩色的梦记录下来,绣成荷包,诸如钱袋、扇袋、镜袋或香包之类,送给自己的情人。一个小小荷包,寄托了绵绵无尽的情意,它美丽而又纯净,含蓄而又明朗,既是女儿的秘密,也是富有代表意义的人类共同的感情。

一个小小荷包成为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成为纯洁、坚贞爱情的象征。所以男青年收到这份非同寻常的礼物,哪怕远走天涯,或是上工劳动,都佩戴在身上,格外爱惜和珍重。

在民间荷包中,占相当比重的是香包,香包里装有香草之类的药品,包面上绣制着“五毒”,即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它原是五月端午的节令物品,为了防止各种毒虫猖獗,侵害人体,人们相互馈赠,挂在衣襟或帐勾上,以避除“五毒”。就形状来看,有虎形的,鸡形的、如意形的、寿桃形的、蝙蝠形的,以取意于福、禄、寿、禧、吉祥、如意等。富有深厚民族心理基础的绣荷包,在民间文化中,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3.山西婚俗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在山西民间,尤把婚俗看得重要,而且也有诸多禁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zhun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余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碰上了是要倒霉的,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水井、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民俗文化只是一个侧面,一个窗口,但我们却能从这个窗口看到很多很多。

4.晋剧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