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性格
27115200000035

第35章 闽南文化——一种文化,牵动两岸心(2)

此时,人们正在思考,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建设厦门,是否等到战争结束,两岸统一之后再来补偿你。在投资上,中央显然留了一手,这是人之常情,谁也不愿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即使有美国提供保护伞的韩国也要迁都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汉城笼罩在朝鲜几千门威力巨大的火炮阴影之中,只要大炮一响,这个韩国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就灰飞烟灭了。同样,紧临火药桶的厦门,即使建设成人间的天堂,也将如同海市蜃楼一样,在炮弹“烟消云散”之后,蒸发得无影无踪……

谁也不知道,当年邓公在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这个层面。厦门经济特区,不仅仅是中国改革的示范田,更是中国用经济来展示魅力,吸引台湾,进而用经济手段,而不仅仅用政治手段作为和平统一的筹码。因为厦门离金门实在太近了。从更大的方面说,相对于整个中华民族,闽南和台湾的关系,是真正的骨肉同胞,74%的台湾人是闽南籍,许许多多台湾人在闽南有亲人。许多人还常回来寻亲,认祖归宗。吕秀莲和陈水扁祖籍漳州,吕秀莲还曾回来探亲过。两地还有相同的语言闽南语,还有相同的风俗,比如说崇拜妈祖等等。可以这样说,闽南与台湾是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同、商缘广,相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台湾对闽南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许小平同志看到了这一点,把厦门建设好,才可能用实际行动才破除台湾岛内的“妖魔化大陆”运动,才能以厦门作为窗口吸引台资,吸引人心。将来有一天,两岸融合得差不多了,统一就水到渠成了。

时光飞逝,历史进入了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了进入了一个新的深度,两岸的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不断扩大。然而我们面临的却是经贸越来越近,政治渐行渐远。厦门作为统一桥头堡的示范作用已经消失了,作为战争前线和祖国统一基地的地位反而提高了。此时厦门陷入了发展的迷茫之中。

2.让品牌塑造泉州城市品牌

泉州是著名侨乡,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独具魅力的古城。

古巷老屋在泉州随处可见,每一处所在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

登临东西塔望去,在钟楼一带,东西街两侧,有无数的老屋旧宅矗立在晚烟暮霭之中——习见的红墙黛瓦,岁月的印痕在剥落的墙体挂上班驳的苔痕,倾斜的屋顶让人看到房子的内部,只是古扑庄重的檐脊,精雕细镂的门廊窗棂迄今保持着一种优娴贞静的风度,默默叙说着煊赫的过去。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描述泉州“梯航十国”,所记述的年代正是泉州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外来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孕育出独具个性的闽南地域建筑文化,如今的许多老屋旧宅正是泉州人在如日中天时期精雕细琢而成,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应着那“千年屋,百家主”的俗语,大多数老屋都是数易其主,昔日的簪缨望族,缙绅富贾,都成了明日黄花过了烟云,唐代诗人刘禹锡”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名句成了泉州古民居的真实写照。

生于斯,长于斯的泉州人,对于老屋旧宅,人们总是交集着种种复杂的情感,许多老屋旧宅之所以保留到现在,往往不是因房屋的主人真的能从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心灵的满足,而是出于一种怀旧,一种守缺抱残的心态情结。一旦事过境迁,她愈来愈显现出她的弱点,将倾的梁柱,斑驳的粉壁,以及楼梯口潮腐的空气,没有一样不使人感到深深的失落:辉煌与没落总是相依相缠。

有不少人都曾赞美、并陶醉于老屋旧宅——深厚的文化积淀,确实展示了过往的矜持和自尊,但其间却又夹杂着多少的落寞和无奈!数百年来,一以贯之的泉州乡土建筑与节奏徐缓的躬耕商贾的生活方式相为适应,但如今这种节奏同现代生活拉开了长长的距离,那么该如何实现历史和现实的兼容?

如今,随著时光的流逝,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乡土建筑文化日渐逸散,散落在巷陌深深的老屋旧宅,或是年久失修,或是拆迁了……作为古城渊源深远的文明的见证,果真成了世纪末的最后一线风景么?于是在东街,在涂门街,在新门街……在老屋旧宅消失的地方,重又矗起街贯巷连,风格典雅的建筑群落,很好的借鉴了现代建筑简洁流畅的结构技法,流露出闽南建筑雍容华贵的艺术魅力,这是一种历史脉络的延续。

泉州,这绝对是一个培养企业家的城市,小孩子从生下来就接触各种各样的生意人。这里有全国最早的夜市:石狮夜市;这里有著名的服装之都。

历史上泉州和泉州港曾经鼎盛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只是在明清时代,“不许片帆下海”的“海禁”政策,加上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辉煌的泉州港彻底让位于厦门这样的半殖民主义的通商口岸,衰落成了必然。然而,多年来泉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光明”过,并总是不屈地,敢拼敢争地走向光明。

也许是自豪于经历三朝一千多年的“老子何等神勇”,泉州在刚刚强盛没几年的厦门面前,没有胆怯,而且总是试图赶超厦门。事实上,泉州的努力也有了回报。虽然在人均收入上,目前还是排在厦门之后,但在经济总量上,自己早在几前年就坐上了福建省的头把交椅。

泉州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不过,以民营经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起步的泉州,最初的发展却与”假冒伪劣”联系在一起——先是假鞋、假药,后来是冒牌服装。

搞假冒伪劣对企业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特别大。从1993年起,泉州市就开始实施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名牌战略。

经过10多年的精心培育,泉州市一批企业脱颖而出。特别是国家实施中国名牌发展战略5年来,泉州的“中国名牌”产品从无到有,目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共34个,“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占福建全省的54%。

据统计,除了34项“中国名牌”产品外,泉州市目前还拥有45项国家免检产品和164个“福建省名牌”产品。这些产品去年销售额达563.4亿元,占泉州市生产总值的35.15%。拥有和壮大名牌产品,是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有数据表明,国际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却达到40%。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品牌竞争的时代。目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内的保护措施大都将陆续到期,面临国外品牌更激烈的竞争。

据悉,因为泉州市企业规模偏小等原因,今年5月首届“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申报工作中,泉州市没有一家企业参加申报。而对全国的消费者来说,尽管开始认知“恒安”、“安踏”、“雅客”等品牌,但却不知道它们出自泉州。

名牌没有忧患意识和创新,可能很快就变成被人抛弃的“臭牌”

改革开放近30年了,在泉州乃至福建省像他这样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现在所剩无几。从小规模的企业进入中型企业存在很高的门槛,从管理、经营模式及整个思维都要转变。

在意大利有个地方叫“第三意大利”,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生产世界顶级的奢侈品,高端消费者都以产品出自那里为骄傲。现在,泉州有这么多中国名牌,要是能像‘第三意大利’那样,只要标明是产自泉州的服装、运动鞋、食品,都被各国消费者认同、追捧,那么泉州经济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但是,泉州的发展也被它本身的个体经济所限制。夜郎自大是许多泉州人的共同特点,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华侨虽然多但是却没能带回中外文化的碰撞。泉州人假如能虚心的接纳更多外来的东西,必然会让这座古城更加具有魅力。

用品牌铸就泉州的城市品牌。走出古街老巷,步入世纪新城,愿古城在披上新装时,尤胜当年,向世人展露其固有的独特感人的气质。

3.格调中庸的福州人

如果用人来形容主,那么她无疑是一个温和的中年人,格椆中庸,不愠不火。

(1)恋家的福州人

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气质。国内的北京就是个王者,处处显出大气,皇城根底下的老百姓都能指点江山,笑谈国事;成都像个漂亮妹妹,无忧无虑,喝茶搓麻逛街吃火锅;西安像个老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悠长的历史,吼一嗓子秦腔让人肃然起敬。国外的巴黎像个留一头长发的艺术家,轻松地挥着指挥棒,一脸的陶醉;罗马如一个历史教授,她对着台伯河的静流和即将为暮霭所吞没的古罗马废墟侃侃而谈,智慧而沧桑;伦敦像什么呢?一个倔强的老学究,满口讲着英国文化传统的好处,连出行都要乘坐安有现代发动机却保持19世纪老式模样的汽车。那么,福州的特质是什么呢?福州就像个中年人,面白微胖,温吞和气,对谁都是笑眯眯的,不上进、不娱乐、不幽默,接受时尚和潮流总比别人慢半拍。

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即没有厦门的现代大气,也不似泉州的小巧精致。在全国的666个城市中,福州是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如果在全国做个调查,知道福州的人一定比知道厦门的人少。福州是适合生活的城市,但却比不上杭州舒适、成都悠闲,福州人经济头脑发达,却不如温州人会做生意……在这里,因为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

2000多年前,福州名为“冶城”,有“高科技城市”之意。晋代之后,众多中原人移民到此,福州人主要由中原人和土著闽人的后代组成。作为迁徙人群,必然带给后代一定的性格特征:文化的包容多元性和浓厚的乡土情节。福州人对外来文化和外来人口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很少排斥和抵触。古代人怀恋中原,今天走出去的福州人怀恋福州。

福州这个地方真的是有福之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依山傍海,山珍海鲜什么都有,以至于福州人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惠赐。“小富即安”是福州人最大的特点,“小富即安”也造就了福州人狭隘视野。

“七遛八遛,不离福州”,从这句福州俗语可以看出,福州人对于自己的家还是相当满意的,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福州人为什么总想让孩子在本地或本省上大学,上了外省大学的,毕业后也千方百计要回来。而另一方面,福州人又是以勇于善于闯世界著称的,世界每个犄角旮旯里都有福州人,中央台新闻联播的国际新闻里每有大事,福州人总要凑一分子。要么就去国外,要么就留家中,这似乎是福州人圆融性格中比较少见的刚烈的体现。

因为福州地处沿海,沿海的地缘特征和通商口岸的历史也在福州人心中植下了深深的烙印:胸怀开阔,适应环境能力强。作为中原移民的后代,福州人在秉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内敛不张扬的文化习惯。自古以来,福州人不重视外在包装,追求内在的充实和丰富。福州人很少说大话,表达方式朴实不张扬,很少自夸。

福州人崇尚内敛中庸,却不窝囊平庸,表面上对外部世界漠不关心,实际上内心充满激情。在国家和民族遭遇危难时,总是冲在抗争的第一线,保卫着扎根的土地。福州民间一直以来就有对陈文龙尚书的崇拜和信仰,林则徐更是认为陈文龙的事迹“与文天祥齐名”。福州从古至今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崇尚民族英雄的精神一直延续不断。

福州的城市精神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也许,遍布福州的榕树是福州精神的最好代表。榕树的种子随风而落,很容易在异地落地生根,这代表福州人对环境的适应力和包容力非常强。榕树开花一般选在叶下,花朵非常小,很快结成果实,所以又可称做“无花果”,这代表福州内敛不张扬的个性。榕树长大以后,枝繁叶茂,为扎根的土地提供一片绿阴。福州人也总是庇护着生己养己的土地,在国家、民族遭遇危难时,抵死抗争。

(2)外地人看福州人

网上流行一篇美文《一个西安女孩眼中的福州人》,现引述如下:5年前,我选择来福州有很大的偶然性。大四那年,我和很多同学一起,投入到了考研的狂潮中。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我报考了西北工业大学,成绩过了国家线却被西工大淘汰。考研期间,我结识了一位来自福州的朋友阿香,那时她已工作9年了,有家有子,却为了成就她的理想独自一人到西安来考研。就在我打算放弃寻找读研机会的时候,我的这位朋友让我试着给福州大学研招办打电话。我也因此来到了福州。慨叹光阴飞逝的时候,我写下了下面的文字,聊以自乐。

新到一个地方,大家不免要打探一些当地的特色事物。比如你去了西安,人们第一个向你介绍的肯定是大雁塔,城墙和羊肉泡馍,到了成都,自然会有麻辣烫迎接你,而来到福州,我首先听到的是关于福州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州的水土养出来的福州人的确有些不同,尤其是在北方人眼里。

A.福州男

福州男人“会做家务”这是名不虚传的。当你走进一个福州家庭,如果看到男主人正在做饭,拖地板或者在阳台晾衣服,请你不必惊讶,因为这在福州是普遍现象。

我对福州人的了解是从朋友阿香一家开始的。其实阿香并不是正宗福州人,但她有一个地地道道的福州老公阿民。第一次到福州是99年4月,我来福州参加研究生录取面试。初到福州,我举目无亲,是阿香接待了我。我住在阿香家的几天里,由于我俩都要准备面试,那几天真的是“两耳不问窗外时,一心只读考研书”,阿民除了上班和开店,还包揽了一切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托地板洗衣服照看儿子等等。虽然情况特殊,但还是感觉到了福州男人与北方男人的不同。

到福州上学之后,我成了阿香家的常客,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阿香上学的那段日子里,家里的一切事务几乎都由阿民承担。当然,阿香并不是个懒人,阿民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她更加安心求学。每次到阿香家里,如果阿民没有回来,自然是阿香做饭了。可是,当阿民回来看到菜还没有炒好时,就会马上投身厨房。如果这顿饭是阿香做的,那么饭后刷碗的肯定是阿民了。要是阿香饭后要回学校,那么收拾饭后残局自然是非阿民莫属了。我有时候会对市场上奇奇怪怪的海鲜感到好奇,想知道那些东西要怎么处理了才能吃。这时,我常会拿这些问题向阿香请教,开始阿香还向我讲解几句,问多了她也说不清了,于是她叫我问阿民。阿民会向我详细介绍,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