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世界之最全知道
27113000000065

第65章 造访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之最(3)

《乐书》是中国现存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一部音乐百科著作。北宋陈旸撰,全书200卷,始编于神宗熙宁、元丰(1068~1085)年间。陈旸,字晋之,福建闽清人。他用了近40年的时间写成此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进献给宋徽宗赵佶。其首次刊行则在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距成书将近100年。此后元至正七年(1347年)曾重刊,明代又经朱载堉、张溥两次翻刻。现在常见的是光绪二年(1876年)方濬的重刻本。

《乐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训义》,卷1至卷95,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10种经书中有关音乐的章节,逐条逐句加以解释。第二部分《乐图论》,卷96至卷200,除论述之外,有插图540幅,内容包括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及典礼音乐等。其中的乐器、声乐、舞蹈杂技等3项各依雅部(庙堂的)、胡部(外族的)及俗部(民间的)来分。而雅、胡、俗3部的乐器又各依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等制造乐器所用材料的性质来分。

陈旸的《乐书》篇章有1124条之多,渊博宏大,对当时的古今中外音乐资料几乎无所不包。他注意历史考证,所收材料经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更为可贵的是他不摒弃为多数封建士大夫所鄙视的民间及外来音乐。书中的俗、胡两部保存了不少重要的音乐材料,是此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插图虽不甚精确,但绝大多数有依据,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乐书》的缺点是没有把音乐曲调用谱记录下来。陈旸还有浓厚的复古思想,提出废弃“四清”与“二变”。废四清就是只要1个八度以内的12个半音,而将八度以上的4个半音去掉。以宋代乐制的编钟、编磬来说,每架16具,依陈旸的主张,只要12具,将音域限制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减弱了音乐的表达能力。废二变就是只要宫、商、角、徵、羽,不要变宫、变徵,也就等于只要五声音阶,不要七声音阶。这些主张显然脱离了中国音乐的实际。

最古老的大型乐器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古代编钟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型乐器。它由64件钟和1件镈组成,总体重量达2.5吨多,分三层悬挂在遍饰彩绘花纹的铜钟架上。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1982年,武汉民族乐器厂和武汉精密仪器铸造厂,根据曾侯乙编钟制成了一套仿古新编钟。这套编钟还根据舞台演出和现代音乐的需要作了一系列改革。全套编钟共24枚,每个钟可以发两个音,分三列悬挂。

水下演奏第一人

凡是乐器都有它规定的演奏方法,小提琴是用下颚和肩夹着来演奏的,大提琴是夹在演奏者两膝之间演奏的,二胡则是放在膝头上演奏的。现在有一个人倒不是演奏的姿势怪,而是他演奏时所处的环境奇怪:在水下演奏!

1975年有个名叫格特拉的人,他居然在美国华盛顿州奥林比亚“长青州立学院”的游泳池的水底下,用小提琴演奏了德国的古典作曲家亨德尔的乐曲。我们知道,水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800倍,因此水对手和手臂的阻力也就大很多。他一方面要克服水的阻力,一方面又要在水的浮力下保持平衡,而且一点也不减弱拉弓的速度。

最长的古典交响乐

奥地利音乐家马勒(1860—1911)所作的《第三交响曲D小调》是古典交响曲中最长的一曲。该曲创作于1895~1898年的夏季,是讽刺与情感的特殊混合物。马勒说:“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反映了整个世界,在这上面,人不过是一种乐器,宇宙本身用这件乐器在演奏。”马勒自称此作为“怪物”,因为这部作品是出奇的长篇剧作。

马勒高超的音乐造诣使他成为维也纳国家剧院指挥。他的作品感情奔放,所以一时难以被人们接受。但他去世后不久,他的作品终于被全世界所认识,他的音乐作品在19与20世纪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

最早的爵士音乐

爵士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的一些黑人社区里的流行音乐,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当时的黑人因为没有供自己娱乐的音乐,所以就用一些廉价的乐器模仿起白人社会里的交响乐乱吹打一通,这就是最早的爵士音乐的雏形了。

最早的爵士音乐融合了欧洲的古典音乐、军乐、流行音乐和舞曲,被称做“拉格泰姆”,同时,欧洲教堂音乐、美国黑人小提琴和班卓传统音乐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国黑人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间蓝调”。“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构成了早期的爵士音乐。

尽管爵士音乐千变万化,但它永远以即兴创作为核心,因此它总是一种代表自由的音乐形式。

最早的爵士乐队

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新奥尔良的一种舞曲性质的音乐,其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并演奏,它要求乐队中的每个演奏员对节奏及旋律都要有独到的处理,但必须融合为一个整体。爵士乐队常以单簧管、萨克斯管、小号、长号为主要旋律乐器,钢琴与架子鼓作为节奏性的伴奏乐器,乐队编制通常为5到10人不等。

世界上最早的爵士乐队,是1900年前后由新奥尔良黑人音乐家巴迪·波尔汀组建的。这个爵士乐队的演奏风格对以后爵士乐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世界上最早录制爵士音乐唱片的乐队则是美国新奥尔良城的一支爵士乐队,他们于1961年4月7日在伦敦举行了首场演出。

自1915年在美国出现了最早的爵士乐队以来,没有任何一种音乐曾以如此迅猛之势风靡全世界。美国的爵士乐队一般是作为伴舞乐队而兴起的。这就是说美国人使用欧洲乐器演奏了在文明社会中未曾有过的非洲黑人音乐,在短时期内就成了美国的音乐。

爵士音乐传至伦敦与轻歌剧相结合成为大众化的音乐,在巴黎的咖啡馆和夜总会中,也大为流行。在有丰富古典音乐遗产的德国,也出现了大陆爵士和交响爵士,不到十年之内就成了世界上人类所共有的财富。

最伟大的作曲家

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年),生于德国波恩市,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他11岁辍学,13岁任宫廷乐队羽管键琴手,14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1790年,音乐大师海顿在从维也纳至伦敦的途中,宴邀贝多芬及其他宫廷音乐家。事后贝多芬获准于1792年去维也纳从海顿学习,此后终生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乐曲为生。后来因为创作上的成就而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28岁起,贝多芬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做《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响乐作品。

除此而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及《庄严的弥撒曲》等众多作品。《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虽然这些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当时它们却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响曲是瓦格纳的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弦乐四重奏影响了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巴托克;英国著名现代作曲家迈克尔·蒂皮特宣称他得益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等其他作品。1826年,其侄自杀未遂后,贝多芬的健康日益严重恶化。翌年卧床不起,伦敦爱乐乐团汇来一百镑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写作第十交响曲,但他已不可能再有所进展,医生诊断他的浮肿病致他于死命。

贝多芬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满意为止。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现在《爱格蒙特》、《菲岱里奥》及《第九交响曲》等作品中。法国大革命前不可设想一位作曲家会有这样的人生观。就这方面而言,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写于1800年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标志着一个新世纪的黎明,显示出与古典时期的客观性截然不同的音乐态度。所作唯一歌剧《菲岱里奥》消耗精力比其他作品要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剧作曲家,但他创作了最伟大的歌剧。

贝多芬的许多作品,特别是中期作品(如《热情奏鸣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对现状的不满足。他反对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诚挚和乡土味的淳朴。思想的奔放不羁,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对人声和乐器毫不怜惜,如弦乐四重奏《天赋格曲》、《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和《庄严弥撒曲》。

他的某些慢乐章被德国人称为有真挚亲切的静谧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这类音乐的最佳范例也许是《第九交响曲》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后者是贝多芬的最伟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颂歌,是在大病初愈后写成的。

最著名的神童作曲家

最著名的神童作曲家莫扎特是奥地利人,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才干者并不罕见。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样小的年龄便被公认为“神童”的音乐家,确是再难找寻。他3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段,5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一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间,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一些有名的作曲家,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风尚礼仪和华丽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因处于市民音乐家的低下地位,也养成了清高自傲、蔑视权贵的性格。而带有商业性质的繁重的演出任务,又摧残了他的健康。

比起长寿而晚成的海顿来,莫扎特刚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了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剧20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篇幅最大的音乐作品

篇幅最大的音乐作品是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日登内克·菲比赫的钢琴套曲《情绪·印象·回忆》。这部钢琴套曲包含了376首乐曲,如果要演奏这首巨型音乐作品得连续几天才行。据传,某乐团在连续演奏此作品时,竟有几个乐手接连病倒了。

菲比赫的早期创作受德国浪漫派音乐的影响较深,但后期创作显示了捷克民族乐派的独特风格。他是一个富于抒情性格的作曲家,善于体现细微的情感变化,同时又善于用音乐手段描绘大自然景色。这在他的4卷钢琴小品集《情绪、印象与回忆》(1899年)、管弦乐作品《春》(1881年)和《黄昏》(1893年)中都有鲜明而生动的体现。

他的歌剧《布拉尼克》(1877年)、《莎尔卡》(1897年)等都以民族民间神话为题材。此外,菲比赫比较著名的作品还有交响诗《奥赛罗》(1873年)、F大调和降E大调交响曲(1883、1893年)等。

最著名的音乐城市

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城市要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了。只要提起维也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因为这里是著名圆舞曲华尔兹的故乡,也是欧洲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

18世纪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维也纳乐派”的中心,19世纪是舞蹈音乐的主要发祥地,世界各地许多著名音乐家曾来这里居住,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在维也纳市区,几乎到处可以看见一座座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城市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用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也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流歌剧院。从落成那一天起,它就是音乐圣殿的象征。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够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而感到荣幸。在每年三百场的演出中,包括了古典歌剧中的所有剧目。无论是歌剧还是芭蕾舞,歌剧院的节目没有一天是重复的。

最早出现数字简谱的国家

数字简谱最早出现于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