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世界之最全知道
27113000000051

第51章 开启有趣的科技之最大门(8)

1896年,德国科学家路尔成功地制造出第一个玻璃注射器,并从此广泛应用于临床。

最早的国家医学院

从文献来看,医学史上最早由国家开办的医学院是南北朝时期的太医署,隋唐时更形完备,隶属太常寺。

据《旧唐书》记载,隋代所创设的太医署是当时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同时还担负一定的医疗职能,其中配备有医药学教学人员、医务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共125人。

618年唐王朝取代隋王朝之后,624年唐政府也设置了太医署,但比隋代的规模要大,分科较细,学制也有更明确的规定。据《旧唐书》与《唐六金》的记载,唐太医署包括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医学又分设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这四科都设有博士,主要负责教授学生。

唐代太医署学生必须先学公共基础课《素问》、《本草》、《脉经》、《甲乙经》,然后再学专科知识与技术,并按月、按季、按年度进行考试,根据成绩优劣分别录用。当时设有留级制度,如连续两年不合格者,即令退学。医学部在城内设药园一所,占地三百亩。药园招收16~18岁的青年,主要学习中药的种类、栽培、采集、加工、贮存、配伍、禁忌等知识。药学部定期对药园学生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

唐太医署这种由国家创办的医学教育机构,在当时世界上也比较突出,比欧洲846年最早开创的意大利萨勒诺医学校早二百多年,而且教学组织、教学内容都较之更为完善。

最早的国家药店

据史书记载,我国宋代第一个官药局创建于1067年京都汴梁(开封),当时叫“熟药所”,也称“买药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办的国家药局。

官药局由政府经营,主要出售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由于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携带容易、易于保存等特点,因此受到广大医生和病人的欢迎。仅在初创的一年内,就获利两万五千缗(一缗相当于一千文),约有一倍的利润。因此,这种买药所发展很快,到了1103年,汴梁城内的买药所已增加到了七所,利润也从原来的两万五千缗猛增到每年四十万缗。以后,买药所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州县甚至边疆镇塞。

病死率最高的人类疾病

人们总以为癌症是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其实不然。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应首推狂犬病,其病死率几近100%。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疯猫等病兽咬伤或抓伤人体,含有狂犬病毒的唾液污染了伤口而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二至三个月。一旦发病,病人可出现高度的兴奋状态,恐怖不安、恐水、怕风、流涎。这种病的病情发展异常迅速,一般于三至五天内即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而死亡。

第一位解剖学家

比利时的安德烈·维萨里是世界上第一位解剖学家。

维萨里童年时期去过当地的一个绞刑场,他看到被绞死的犯人都会悬挂在那里,直到尸体腐烂。他因此对腐烂尸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撰写了《人体结构》一书。这本经典书籍改变了人们对人体解剖的认识,因为它是第一部对分解了的人体进行真实观察后所写出的著作。

最早的角膜移植术

角膜移植术是用人类的透明角膜材料替换病变的不透明角膜,以达到增进视力或治疗某些角膜疾患的眼显微外科手术。因为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所以角膜移植的成功率位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之首。

角膜的材料大多取自新鲜尸体(供体),以不超过死后12小时、角膜上皮完整、基质透明、厚度不变者为佳,如将新鲜角膜材料经保存液或深低温特殊处理,则可保持数天或数周。

角膜移植能否成活、不被排斥而保持透明取决于多种原因,同种异体组织间的相容性抗体占有重要地位,受主角膜本身的条件和手术技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角膜移植的最终结果。

据估计,世界上约有500万人因角膜病变而失明。为了使这些失明者重见光明,1906年眼科医生席姆在一个因眼外伤而必须摘除眼球的病人身上取得了角膜后,将其移植给一个患有角膜溃疡的病人,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角膜移植手术。

1931年,眼科医生费拉托夫进一步解决角膜移植术中角膜的来源问题。他从刚死亡的人身上摘取眼球,置于适当温度下冷藏保存,以供做移植角膜用。由于角膜有了来源,通过角膜移植术重见光明的人也就多了起来。目前在美国,每年进行角膜移植手术近万例;在我国,每年进行角膜移植手术达600~700例。

最早的心脏移植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古印度的外科医师就用从病人本人手臂上取下的皮肤来重整鼻子。这种植皮术实际上是一种自体组织移植技术,它及此后的异体组织移植术成为今天异体器官移植手术的先驱。

眼角膜移植是最先取得成功的异体组织移植技术。器官移植比组织移植复杂得多,难度也更大。现代的器官移植历史应该从美籍法国外科医生阿历克西斯·卡雷尔的动物器官移植手术算起。1905年,他把一只小狗的心脏移植到大狗颈部的血管上,并首次在器官移植中缝合血管成功。结果小狗的心脏跳动了两个小时,后来由于血栓栓塞而停止跳动。这位最早尝试移植心脏的先驱者,后来又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于1912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开普敦的一家医院中,以巴拉德勒教授为首的、人数多达30人的手术小组为一位55岁的病人华希坎斯基移植了心脏,成为将心脏移植用于临床的第一个实际病例。可是病人在同年的12月21日死亡。

以后,曾有22个国家的64个医疗中心,先后对400多例末期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但获得长期存活的不多。1978年4月,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医务人员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后,病人存活了109天。

最大的人体胆结石

胆囊结石实质指胆囊里长了石头。这种石头医学上称为结石,多为砂石。

胆结石的形态有的呈圆形、椭圆形,也有的呈多角形,数量可多可少,大小很不一致。1952年12月29日,在英国伦敦一家名为戚林·克洛斯的医院中,汉弗莱·爱尔瑟大夫为一名80岁高龄的老妇取出一块世界上最大的胆结石,重达12.58千克。

对于胆结石病人来说,由于胆结石的存在,往往上腹部有闷重感,或者发生剧烈的绞痛。这位老妇身上的胆结石如此之大,不难想象这块结石给她带来了多大的痛苦。人们患上胆结石后,应该抓紧时间治疗,否则不仅在发作时痛苦万分,而且还会引起胆囊穿孔、化脓性胆管炎和肝脓肿等。

最早应用于人类的肾移植

1947年,在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医院中进行了首例肾移植手术。当时一位年轻孕妇患有严重的子宫感染,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陷入无尿和昏迷状态。为了挽救这位年轻妇女的生命,该院内科主任Thron决定对病人进行移植手术。

他们采取尸体肾移植,手术后移植肾立即排出尿液,从此肾移植术进入了新的阶段。

1954年,美国医学家麦立尔为一位家庭妇女进行了孪生姐妹间的肾移植手术,取得了完全成功,这位家庭妇女成为目前世界上肾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第一张人体X光照片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用克鲁克斯管进行真空放电实验时,发现了性质不明的X射线。他激动得难以抑制,一连几天在奥兹堡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进行试验。

伦琴的废寝忘食惹怒了他的夫人。几天后,他把夫人带到自己的实验室,向她讲述了他的新发现,并把一张黑纸包好的照相底片放在她的手掌底下,然后暴露在克鲁克斯管照射下,拍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人体X光照片。这张珍贵的X光照片显现出伦琴夫人的手骨结构,连结婚戒指的轮廓也在照片上留下了清晰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