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27111400000019

第19章 关于战争的近因(2)

7月29日,英国驻意大利大使在报告中表示:

“……他(此处指意大利外交部长)补充称,似乎很难让德国相信俄国对塞、奥问题的认真态度。但是德国一直担心英国会与俄国、法国相联手,一直希望能与英国友好相处。”

7月29日,法国驻意大利大使也表示:

“……奥方和德方一直相信俄国不会进行干预。”

同样的是,英国驻奥大使也表示:

“7月24日,德国大使表示俄国不会参战。”

5.德奥对英国立场的理解

从上文中我们能看出,德奥相信俄、法不会对奥、塞问题进行干预,也认为英国会站在中立立场看待这一问题。实际是,他们都错了。7月25日,英国驻俄大使发出的电报中写道:“——遗憾的是,德国怎么会以为我国会站在中立立场。”

7月27日,英国外交大臣在另一份加急文件中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俄国大使表示,德奥的外交官们一直以为不管发生什么事,我国都将无所作为。”

同一天,法国驻英临时代办处表示:“一旦爆发战争,德国和奥地利大使都坚信英国会保持中立立场。”

因为比利时领土被侵犯,所以英国加入了战争。然而,在英国的确加入战争的基础上,德国还在妄想英国能保持中立。

(第二章)英国一开始时的反战情绪

1.英国强烈排斥战争,一开始拒绝战时支援法国

考虑周到的人很少会轻易改变决定,特别是当他们需要完全改变自己的本来立场,接受完全不一样的看法时。所以,心理学家对此很有兴趣:在短短几天内,英国外交大使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以至于做出后面那样的决定,虽然踌躇再三,还是决定参加战争。

之前的外交文件只能体现事情发展过程中某些特殊事件的时间点,但是没办法完全表现出英国外交大臣、英国议会以及英国人民对这一系列事件变化的转折过程。冯·比洛(von Bulow)亲王指出,德国在政治与心理上都非常缺少考虑,如果不是这样,德国就不应该这样残酷地伤害英国人民的感情。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官方文件是如何评价的吧。

7月20日,英国大臣在信件中是这样清晰地表示对英国介入战争的看法:

“我厌恶任何国家之间的战争,诸国若因塞尔维亚卷入战争,我都会对此异常厌恶。”

还有一点,大多数人都错误地看待了英国,其没有义务要对法国的任何书面条约或者口头条约负有责任。原因如下,1912年,法国大使用尽所有办法,也没能从英国外交大臣那获得任何进展,英国大臣曾回信道,英国无论如何也不会介入冲突。

所以,7月23日,英国外交大臣写道:

“假使奥地利、法国、俄国、德国欧洲四强参战,那么,就我观点而言,这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不但是对贸易产生影响,也会引起欧洲信贷与工业的全面崩溃。面对现在的工业强国而言,这表示这些情况可能会比1848年时更加糟糕。无论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都将损失惨重。”

英国驻各国的外交代表们肯定会得到上级领导的指令,要求他们保持沉默与保留的态度。7月24日,英国驻俄大使写给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的信中,表达了自己与法国驻俄大使谈话内容,同时表示以下内容:

“我认为,英国政府是没有理由宣布将对俄国和法国无条件提供武力支持的。英国在塞尔维亚并无任何直接利益,英国公众也不会支持为该国参战。”

7月25日,英国外交大臣对此信件是这样答复的:

“我个人觉得,英国公众既不可能、也不应当支持英国为塞尔维亚问题介入战争。”

7月29日,英国对于法国大使要求英方承诺提供支援的恳请,是这样回复的:

“目前,在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两国的冲突中,本国并不认为需要采取立场。如果这次冲突演变为奥地利和俄国的矛盾,本国也没有必要介入此次冲突。这涉及德国人和斯拉夫人围绕巴尔干统治权的斗争问题,对此,英国应该贯彻一贯的原则:我国将力图避开因巴尔干问题介入战争。”

即使后来法国总统亲自出面,英国政府仍然坚持拒绝给予法国任何援助。7月30日,英国驻法大使写道:

“法国总统坚持认为,各国和平与否最终掌握在英国手中。如果英国政府声明,一旦法德由于当前奥、塞矛盾爆发冲突,英国将站在法国这边,战争便不会爆发——因为德国若听到这一声明,势必将立即改变态度。

“我向总统解释,英国将很难做出上述声明。但是他仍然表示,为了维护和平,他必须坚持这一主张。”

对于加入战争,英国坚决反对。如果从法国总统和英国国王书信往来中看,我们的历史学家可能很难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德国坚信英国将会参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之日(德国于第二天向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当天,英国国王在回复法国总统的信件中措辞严谨,但内容表达模糊不清。以下内容引自该书信:

“为了替列强最后能通过和平谈判尽量争取时间,同时尽可能想出能延迟军事行动的任何方案,我已经尽自己最大努力调和俄国和英国。如果说到我国的态度,这可以向您保证,我们一定会以自由坦率的态度,就任何有关双方利益的事项与贵国进行沟通。”

2.英国为避免欧洲爆发战事而努力

爱德华·格雷为了避免战争的爆发,尽其所能地在各国之间平息争端——有些是其个人努力达到的,有些则是通过外交大臣的努力。一开始,他认为建议塞尔维亚接受奥方最后通牒是最好的解决方法。7月24日,他写道:

“假如想在最后期限内阻止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方法只有让塞尔维亚无条件接受其提出的任何条件,但这不可能做到。因此,眼下唯一的方法是,塞方先不完全拒绝德方要求,只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显得服从——我已经督促德方外交大臣要求奥方减缓军事行动步伐。”

很多大使都对别国做出相似表示,尤其是德国。7月29日,英国驻俄大使在文件中写道:

“德国大使向我提出请求,让我对英国外交部提出有利于局面缓和的建议。我同他说,开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做这项工作,如今是时候让德国驻奥地利大使发挥这种制约的能量了。同时,我清楚地向德国大使表示,因为俄国的格外热切,一旦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发起攻击,必将引发一场大战。”

关于英国政府协商解决问题的提案并未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于7月29日宣布,其已经做好接受任何建议的准备:

“我督促德国政府提供有效的方案以期联合四国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来阻止奥地利和俄国之间引发战争,此提案法国已接受,意大利也表示赞同。”

英国大臣对于此事件一直满怀希望,即使奥地利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之时,他仍在8月1日的文件中写道:

“直到现在,我仍然坚持认为,如果我们能在开战前赢得一些缓冲时间,或许还是能和平共处的。俄国政府同我说,奥地利同意和俄国协商,也同意由俄国提出的基础调解提案。”

然而,现在都太迟了!

3.德国对英国在战争爆发时所负责任的看法

通过之前的资料,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英国是多么厌恶战争。然而,德国人却一直未真正弄清这一点。实际上,只要引用德国首相在国会上发表的演说,就能证明:情感与神秘主义的因素究竟是如何使明白无误的事实变得软弱无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1915年8月底,德国首相发表的这场演说显得很奇怪,反映了德国民众一向普遍心理——完全接受政府部门告知的一切,同时觉得自己的观点正确无比。如果没有上面我所提到的心理因素,德国首相的这一行为也许很难让人理解。不过他肯定不是刻意歪曲事实,因为历史会记录所有的一切,他知道这一点。

他的演讲中包含了以下主张:

“敌人的全部阴谋旨在归因于我们的战争野心,然而又号称爱好和平,但是这一切阴谋都将在真正事实面前崩溃瓦解——显而易见的,一旦我们同英国达成真正维护和平的协议,我们就能避免这场试图摧毁世界的战争。”

为了达到描黑英国的目的,他甚至还说:

“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几次三番查收我国与法国的谈判,试图向世人显示它统治世界的野心,这对世界和平将造成极大的威胁。”

假如首相能冷静、理智地面对这些事情,也许他能在最后如是说:“实际上,正是德国意图统治世界,正在威胁世界和平。”也就是在此时此刻,法国才明白,现在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战争了。

(第三章)有关英国国内心理的变化

1.英国政府的心理演变

我们可以从前文中看出,英国政府是怎样尽全力避免被卷入塞尔维亚冲突,又是怎样为了欧洲和平而全力付出。所以,在本篇中,我们将仔细探讨,如此热爱和平的英国人是怎样在短短一周内转变,继而选择支持战争。

这个转变的原因,来自德国方面的错误心理。我们可以从外交官的报告中看出这一点,德国相信:英国在爱尔兰遭受严重危机,并且不期望牵涉进一场不管怎样都无利益可言的战争。所以,德国要加快步伐以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地位,使得针对英国,以上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正因如此,缺乏判断力的德国最终招来了力量强大的敌人。

既然开始探讨英国立场变化的前因后果,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英国外交大使吧。7月31日,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犹豫不决地写道:

“我已经同法国大使交谈过了,我们对是否介入战争态度还不确定。同时,我还对他说,我们当下没办法做出任何承诺,不过一旦事态发生新的转变,我们将会慎重考虑的。”

随后,法国大使想要说明英国的决定会对德国产生怎样的影响。格雷的态度变得愈加坚定,但是仍然不肯做出任何承诺。7月31日,他写道:

“法国驻英国大使,康朋(Cambon)今天提到一份今早来自法国驻德大使的电报,电报内容已出示给亚瑟·尼克尔森(英国外交次长),里面提到:德国对英国是否介入战争的犹豫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鼓励。假如英方明确提出支持俄国和法国,德国就不得不考虑下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我对康朋表示,现在,英国内阁已经做了决定:就目前而言,英国不会做出任何承诺。虽然我们应该将这一决定交予议会审议,但是却不能提前向议会表露任何态度。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和民众都没有觉得我国在此事上有任何条约或义务束缚着我们。不过,随着事态发展到一定地步,政府和议会也许会认为有适当的理由进行干预。我不能断言——也许比利时的中立立场,是决定我们态度的重要因素。

“康朋又一次复述了他的问题:假如德国开始向法国挑起战争,英国的态度将会如何。我说,我只能给你这样的回答:如果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不会介入战争。”

德国外交大臣也不能就比利时中立立场做出任何承诺,8月1日,爱德华·格雷写道:

“今天,我同德国大使交谈,英国对德国政府就比利时中立立场的态度回复感到非常遗憾,只因英国是非常看重比利时的中立立场。假如德国可以像法国一样明确表态,德国不会伤害比利时的中立立场,那么英国对于此事的不安和压力就会很大程度上地减轻。假如作战双方,一方尊重比利时的中立立场,另一方却对其侵害有加,那么英国民众将会产生强烈反应。”

显然,英方态度已经开始动摇了,原本“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和平”的态度开始转变了。8月2日,一封法国驻英大使向本国汇报的函件显示:“今天上午,结束英国内阁会议之后,格雷先生给了我下面这份备忘录——‘经授权,本人做出以下承诺:假如德国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或北海,同时攻击法国海岸或者舰队,英国舰队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予其全部保护。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本承诺的前提是本国内阁决策在获得议会通过之后;另外,在德国采取上述行动之前,本承诺不得视为任何对英国政府的约束力。’”

不过,这只是刚刚开始,原因是这只是保证英国舰队对法国舰队的保护,并不是英国对德国宣布开战。假如英国仅仅限于此,也许德国就能克制住自己对法国海岸和舰队发动进攻,以免遭到英国报复。然而,英方心理正在历经一系列的变化,8月4日,根据国内指令,英国驻比利时大使向比利时政府致信:“我受命通知贵国政府:假使德国对你方施压,迫使你脱离中立立场,我方政府希望你方能尽一切努力反抗,我方政府将对此提供支援。如果必要的话,英方会联合法国和俄国,与其形成联合支持比利时对抗德国的武力侵害。同时确保将来比利时能保持独立以及中立立场。”

至此,英国已经无法回头。法国驻英大使在8月4日发给政府的电报中写道:“刚刚格雷先生同我交谈过,他表示,今天首相会在下议院宣布:英国要求德国收回对比利时的最后通牒,同时要求在明天之前做出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