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宝家庭小药箱
(1)内服药,如退热片和小儿用的消炎抗菌药等。
(2)消化不好时可以服用酵母片或乳酶生。
(3)孩子感冒咽喉发炎时服用感冒冲剂和板蓝根冲剂。
(4)新生儿至1周岁婴儿的用药量为成年人药量的1/24~1/12.
(5)外用药,如红汞、碘酊、甲紫、酒精、清凉油、眼药水等,酒精杀菌,红汞可用于皮肤外伤,碘酒还可用于外伤引起的肿胀,涂用后可消肿消炎,甲紫有灭菌和收敛作用,对溃疡、糜烂、流脓、流黄水的创面很有效。如果孩子烫伤了可涂清凉油或獾油。
(6)夏季准备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丸等驱暑提神的药品。
注意:红汞与碘酊不能同时使用,以免引起汞中毒。
2.宝宝用药的学问
宝宝生病时,父母因急于治病,四处求医用药,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于是用药不当的现象屡有发生。以下是一些用药误区,在这里提醒您注意。
(1)感冒时忌乱用抗生素:人们一般将抗生素类药统称为“消炎药”,但是消炎药不等于抗生素。宝宝感冒大多数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根本不起作用。天气变化大时,家长应给宝宝用些中草药预防感冒。
(2)用药时忌半途而废:宝宝有炎症时,一些父母在用抗生素类药时急于见到药效,用一两天不见效果立刻另换新药。其实,这样做只能培养细菌的耐药性,因为抗生素抑制细菌需要时间过程。
(3)发热时忌乱用退热药:父母们为及时给宝宝退热,常常几种退热药一齐上。退热药吃得过多、间隔的时间太近,或不同名称的同一类退热药重复使用都会给宝宝带来危害。二次吃药的间隔时间应在4~5小时。
(4)忌给宝宝用成人药:宝宝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肝、肾及神经系统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因此,一些成年人用药不宜给宝宝服用,如诺氟沙星、复方阿司匹林、复方新诺明等。
(5)煎汤药时不宜多加水:汤药性苦,宝宝一般不肯接受汤药,因此药量必须少而精。煎时少加水,煎药时间略长一些,煎得浓稠量少,便于喂药。
(6)服中药时不宜滥放糖:中医学讲究药与食同源,所有的食物均可按四气五味来分类。红糖性温,可以祛寒;白糖性凉,可以败火。服中药时不可任意放糖。
(7)服西药时忌用果汁:果汁含有的酸性物质能使药物提前分解或使药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胃肠的吸收。碱性药品更不能用果汁送服,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效大减。
(8)忌用茶水和牛奶服药:茶叶含有咖啡因、茶碱、鞣酸、硅酸等,与药中有效成分发生反应会使药物失效或产生不良后果。牛奶中含蛋白质、脂肪酸较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一层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从而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
3.宝宝吃药要准确计算用量
宝宝生病了,性急的妈妈常常会犯错:给宝宝服药时把握不准药量,以成人剂量随意估算,还有一些妈妈甚至认为,药吃多一点儿,病会好得快一些。这些做法很危险,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这就要求妈妈了解小儿用药的原则,给宝宝正确用药。
原则1:谨慎选择药物品种。宝宝的药应注意选择,不可简单地用成年人的药品直接减量服用,最好选用小儿专用药品。例如,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成年人用的索米痛片中的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能造成儿童血尿。12岁以下的小儿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和溶血。
原则2:联合用药要控制。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生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宝宝用药品种应尽量减少,能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
原则3:用药剂量要严格计算。小儿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小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3种方法计算。
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肥胖或瘦弱患儿除外),即不同年龄儿童的用药是成年人剂量的:1个月为1/14、6个月为1/17、1岁为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4岁为2/3.
妈妈同时应注意计算联合用药时同一类药物的总用量,如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速效感冒颗粒)同时使用阿苯片退热时,因两种药都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剂量应适当减少。
原则4:营养药不可滥用。宝宝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主要应当从食物中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儿童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有些儿童因某种原因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补充时,应咨询医生,适当补充。然而不少家长误以为营养药多吃点没坏处,就给孩子盲目过量服用。实际上这样做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导致机体功能失调。
临床显示,过量补充微量元素锌易发生脓疮病;长期服用鱼肝油会引起慢性中毒;大剂量长期服用钙剂和维生素C会造成泌尿道结石。
原则5:喂药方法要适当。小儿一般都不喜欢服用药物,家长不应捏着鼻子、掰开嘴强灌;也不能在小儿睡熟、哭闹或挣扎时喂药,以免呛入气管发生危险。对大孩子应说服,讲道理;喂小孩子可将药物研碎(肠溶片、控释片、薄膜衣片除外)裹在易消化的食物中服用;哺乳期的婴儿除可将药研粉溶入糖水外,还可将药粉附着于奶嘴上,使药物与奶水一起服下。
4.用药谨防宝宝病情骤变
新生儿脏腑娇嫩,患病时寒热虚实变化急剧,用药不慎不仅会伤害脏腑功能,而且还会使病情骤然变化。所以,新生儿用药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及早用药:新生儿抗病力弱,往往起病较急、病情变化较快,而疾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不易被察觉。因此,必须善于观察病情,及早诊断、及时正确用药。如常见的新生儿败血症,常有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等现象,而仅表现出神情发呆、吃奶不香,如不能及时早治并正确用药就会延误病情。
(2)慎重用药: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系统活力欠佳,用药时如不仔细斟酌、精确计算,常会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例如,用氯霉素后可引起灰婴综合征;磺胺类药及大量维生素K等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氯丙嗪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大剂量使用链霉素不仅可使听神经受到损害,而且还会引起昏迷,导致死亡。
(3)外用药物应警惕中毒反应:普通的萘甲唑啉(鼻眼净)、皮炎激素软膏、新霉素油膏等都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常用萘甲唑啉可能引起昏迷、呼吸暂停、肌张力减低等;新生儿大面积使用治疗皮肤病用的皮炎激素软膏可引起全身性水肿。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皮肤黏膜面积相对大,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当有炎症或破损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作用更强更快。因此,不能把成年人用的外用药用于婴儿。
(4)注意用药途径及次数:新生儿、未成熟儿、重危患儿不宜给丸、片剂型药。片剂应研磨成粉或调配成液体,用滴管慢慢喂服,病情重者应静脉滴注给药。因为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对药物的吸收快、排泄亦快,给药时应根据病情,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出每日应给药物的总量,把总量分为3~4次应用。
另外,应注意药物分配及不良反应,待病愈后再用药一两天,以巩固疗效。
5.宝宝需要避免使用哪些药物
婴儿期的特点:药物易进入脑组织,即使在皮肤局部应用某些药剂(如洗剂、软膏剂等),药物也会被迅速吸收,以致在体内产生全身的作用。
婴儿使用任何药物都应小心,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
由于生理上,特别是智力上的原因,婴幼儿用药时应注意选择正确的药物剂型,一般要求仅使用明确标明了婴儿可使用并提供了相关的用法、用量的药物剂型。
(1)避免使用的药物:氯霉素、地芬诺酯(苯乙哌啶)、依托红霉素、异烟肼、萘啶酸(3个月以内)、呋喃妥因、磺胺类(2个月以内)、四环素类。
(2)慎用或医生密切监护使用的药物:雄激素、含哌嗪的驱虫药、阿司匹林、多黏菌素E、可的松样药物、萘啶酸(3个月以上)、吩噻嗪类、磺胺类(2个月以上)、维生素A(大剂量)。
6.宝宝发热不要急于用退热药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又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高热时(39℃以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退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如喝水、室内通风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
(1)常用的退热药
①10%~20%安乃近滴鼻液,每次1~3滴。
②氯苯那敏片,每日每千克体重0.5毫克,分3~4次口服。
③小儿退热栓,每次半粒至1粒,塞入肛门,每日不超过3次,退热后停用。
(2)不要使用的药物:不要使用复方阿司匹林,因为有兴奋作用,而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疸。同时,这种药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降低白细胞、血小板,尤其是3岁以内的幼儿一般不主张用这种药。
7.如何为宝宝选择退热药
小儿退热药的合理选择一直是儿科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临床应用的小儿退热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安乃近、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其他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它们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1)阿司匹林:“头痛感冒发热,阿司匹林一包”。这是不了解药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按这句顺口溜为小儿用药,就可能会出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儿童用药出现瑞氏综合征后,医生们对这一老牌药物的用药安全更加注意了。该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此外,阿司匹林还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延长出血时间、变态反应等。在变态反应中以哮喘较为常见。
(2)安乃近:由于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些年安乃近用得少了。1977年该药已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目前,27个国家已禁用或限用安乃近。
(3)对乙酰氨基酚: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升。过量应用此药会引起肝脏损害。对乙酰氨基酚没有其他解热镇痛药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功能影响、粒细胞减少等,也无肾毒性,故安全性高,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
(4)布洛芬:该药是较为安全的药物,对胃肠刺激和血小板影响不大。但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排血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
8.如何正确使用退热药
退热药的种类很多,一般都在体温达38.5℃以上时才开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药一定要间隔4~6小时。退热药包含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
(1)水剂:较温和安全,最普遍使用的是布洛芬糖浆。
(2)锭剂:阿司匹林锭剂退热效果也很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如水痘或流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因此目前几乎不再使用。普拿疼这类退热药锭剂过量也可能引起肝功能问题,一般安全剂量是每千克体重每日不可超过150毫克。
(3)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当宝宝拒绝吃药时也能退热,非常方便,但使用次数要少,因密集使用容易退热过度,使体温降太快或是反复刺激肛门造成腹泻,过度使用栓剂也有引发胃溃疡的案例。
(4)针剂:打退热针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宝宝甚至会过敏休克。然而目前并没有针对退热针所做的过敏试验,因此除非无法使用口服退热药(如严重呕吐或禁食中)且无法使用肛门塞剂(如严重腹泻),用尽方法仍无法退热才会考虑打退热针。
9.宝宝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1)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
(2)服药期间多饮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3)3岁以内小儿肝、肾还未发育成熟,不要口服或注射对乙酰氨基酚。
(4)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
(5)退热药不要与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6)中医学认为,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类,辨证施治疗效可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