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发家史
2710500000004

第4章 发家秘诀之“夺”:江山无定主,舍我其谁(4)

对于国家经济的管理,杨坚首先提倡的是以俭治国,并以此为基础对国家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杨坚进一步统一了货币制度。然后又在减免税收的前提下完善了收缴赋税的制度,避免了居民逃税和官员扣税的现象。此外,杨坚还下令整顿户籍,并实行了均田制,使每个居民都能分配到不同数量的田地。同时又下令开凿了广通渠,大力兴修粮仓,一方面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粮食的储备提供了充足的后盾。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同时也使国家人口数量逐渐倍增,到公元604年已经从最初的400万户增加为近900万户,成为了当时的人口大国。

隋朝在杨坚的统治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尤其是经济的繁荣,更是十分罕见,天下粮仓全部呈现出充盈的状态,使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人们便将杨坚统治的时期,称之为“开皇之治”。

至此,杨坚的发家之路已经达到了巅峰。与史上其他发家人物不同,杨坚绝对属于大器晚成的典型。因为他在中年之前,寸功未建,仅仅凭着家族根基和政治联姻,而轻松地成为北周上层统治集团的一名重臣。但在北周政权的延续中,杨坚的行事稳健和相貌奇特却被视作潜在的政治炸弹。在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政治生态中,杨坚为求自保,终于一鸣惊人,爆发出罕见的斡旋能量,他以高超的政治智慧,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朝代的更迭。大隋帝国的构建,为杨坚的叱咤风云搭建了一个广阔的政治平台,他不但以金戈铁马的方式统一了中国,还开创了史上最值得炫耀的“开皇盛世”。

发家感悟

从一个夹着尾巴伺候小皇帝的朝廷大臣,到史上一流强盛帝国的掌舵人,并拥有那么多的世界级“超级粉丝”,杨坚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杨坚靠其足智多谋的领导艺术、出神入化的政治韬略和所向披靡的军事才干,将他的发家史展现得淋漓尽致、惊心动魄,让人无不称赞。因而,他也在中国历代皇帝中赢得了才智最高的美誉。

应当说,如果没有大隋这个政治平台,杨坚可能会永远蜗居在北周的朝廷中,做一个低眉顺眼的大臣。但在这个政治平台的基础上,杨坚本人所具有的能力也是不可低估的。当他的政治仕途乃至身家性命受到威胁时,为寻求自保,从而激活了他潜在的政治能量,并通过不流血的形式达到了朝代的更迭。这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足以令人们对杨坚的智谋才干钦佩不已。

4.李渊——老骥伏枥的大唐奠基人

唐高祖李渊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开创封建盛世的伟大帝王,他凭借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雄才大略,准确把握了隋末农民起义和群雄纷争的政治情势,审时度势,积蓄力量,集中精干兵力起兵反隋,进占关中,继而一统华夏,建立了历时300年的大唐帝国。他所开创的大唐帝国,不仅沿袭了隋朝的文治武功,而且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封建社会文化发展到了高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封建帝国,国际声望远达四海,唐朝的都城长安也成为整个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令人备感荣耀和自豪的伟大时代。至今,在海外华人华侨的聚居区还被称为“唐人街”,华人被称为“唐人”,唐朝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渊不仅是中华民族一段辉煌历史的开创者,而且还是整个人类文明伟大历史的开创者。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其名垂青史。

背景身世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他是所有开国帝王中出身最显赫的一位,据史载,其先祖的出身为北朝以来的关中世袭的军事贵族集团,从北朝开始一直到隋朝都是世袭政治贵族,且其家族与隋朝皇室还有血缘关系。

李渊的祖父叫做李虎。当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李虎就跟在一个名叫宇文泰的人手下,建立西魏后,宇文泰没有当皇帝,而是让北魏的一个小皇子当了傀儡皇帝,自己跟在后面遥控。李虎是开国功臣,后来当上了太尉,尚书左仆射,还封了一个爵位——陇西郡公。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就一脚踹开西魏的皇帝,自己当起了皇帝。改国号为周,也就是历史上的北周。这时李渊的祖父李虎也已经去世了,李渊的父亲李昞继承了他的爵位,并且由陇西郡公晋升为唐国公,这个“唐”字就成了后来唐朝的国号。

李渊的父亲李昞,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似乎也是那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李昞历任御史大夫(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等职,他继承了父亲李虎的地位。

李渊生于长安,七岁就继承父亲的爵位,被封为唐国公。李渊从小倜傥豁达,宽仁容众。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李渊就受到了隋文帝的重用,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深受隋文帝青睐,历任蕉、陇、岐三州刺史及荥阳、楼烦二郡太守。由于他履历丰富,宽以待人,所以隋炀帝继位后,曾让他担任过山西、河东两地的宣慰大使,后又改任太原留守的要职。

发家秘史

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说到李渊的发家史,自然首先得益于他自己的政治远见和才干,但是不得不说到的是他的贵族家族背景,他的先祖从北朝开始到隋朝时一直是关中的世袭政治军事贵族,与隋朝的皇室有着很近的政治和亲缘联系。李渊的母亲是当时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四女儿,还是隋炀帝杨广的姨妈,细论起来,隋炀帝和李渊还是姨表兄弟的亲戚。

当年隋文帝在世的时候,李渊只不过就是一个州郡级别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已,等到自己这个表哥隋炀帝登基做了皇上以后,他瞅准机会,一个劲儿地取悦隋炀帝,结果隋炀帝就把他调到中央,负责宫廷保卫的工作。这个官职虽然并不显赫,但绝对是皇上的心腹,对此,李渊也心知肚明,因而,对隋炀帝也算忠心耿耿。

当然,仅凭着这点因素,并不能成为他后来发达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隋朝末年那个农民起义烽火连天,群雄并起的年代,李渊作为一代王朝的创建者必有他的过人之处,而李渊本人非凡的政治大略和才能,能够掌控乾坤,逐鹿群雄,最后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以及农民起义,才是他最后成功的根本因素。

李渊的表哥隋炀帝杨广虽然很有才华,头脑精明,但他却是个出了名的暴君。当时隋朝国力强盛,但隋炀帝却荒淫残暴,生活奢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他下令在洛阳西郊建造了一座西苑,占地200多亩。苑子里有海,海中还修建了三个仙岛,每个都高达100多尺,上面修着亭台楼阁,非常壮观。在海的北面还开凿了一条龙鳞渠,这样,海里的水就可以顺着水渠流到外面。沿着这条水渠,隋炀帝还让人修建了16个别院,每个别院由一个妃子来管理,个个都装饰得非常华丽,整个西苑被点缀得如同人间仙境一般。不仅如此,隋炀帝为了游玩和加强对南方的统治,还征调了100多万民工,花费了6年的时间,修建了一条长达4000多里的大运河。河的两旁是红花绿柳,每隔两个驿站就设置一座行宫供自己休息,全程下来,行宫竟有40多座。

隋炀帝的这些举动,把老百姓折腾得苦不堪言。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隋炀帝如此的横征暴敛,公元611年,各地的农民起义是风起云涌,就连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突然之间,全国上下竟然一下子冒出了100多支反隋武装。在这些队伍里面,有三股较大的力量,它们分别是河北起义军、瓦岗起义军和江淮起义军。而隋朝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地方官也是拥兵自重,自立为王。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隋炀帝忧心忡忡,总是怕别人夺了自己的位子。

当时,长安的大街小巷上流传着一首童谣:“杨氏将灭,李氏将兴”,一些溜须拍马之徒,就建议隋炀帝,应该杀尽天下所有姓李的人。但因李姓族人太多,隋炀帝因为这样的清洗工程太过浩大,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却从此对姓李的名门望族保持着高度的戒备,对于李渊,他也不再放心。

有一次隋炀帝外出,半路突然召见李渊,李渊却因为生病没能及时赶到。当时李渊有个外甥女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就问她:“你舅舅得的什么病?是要人命的病吗?怎么连见我都不见了呢?”李渊听说后,害怕会引起隋炀帝对自己的猜忌,就假装天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想打消皇帝的戒心。

但李渊的这些举动,还是没有彻底打消隋炀帝的疑心,便在隋炀帝十三年的时候,将李渊调到太原,等于排除了一个“李姓”的政治地雷。当时瓦岗起义军已经把洛阳围了个水泄不通,眼瞅着隋朝的江山是危在旦夕。而李渊驻扎的太原是北方重镇,对隋王朝来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李渊心里明白,隋朝大势已去,自己也不愿意做陪葬品,只是时机还不成熟。

和李渊一起在山西做官的,还有一个他的好朋友,叫裴寂。他认为凭借李渊的家族实力,一定可以举起反隋的大旗,而且还能成为这些起义军当中的佼佼者。于是他悄悄找到了李渊的儿子李世民,两人开始密谋起义。李世民从小就胸怀大志。尽管当时李世民只有18岁,但他早就目睹了隋王朝的兴衰,也想劝父亲早日举旗造反,私底下也是网罗了各路的英雄好汉。裴寂的想法,刚好和自己不谋而合,于是,两人便开始商量起怎么才能劝李渊早日谋反。

当二人把此想法告诉李渊后,李渊并不惊讶,只是说目前时机并不成熟,现在各路义军与隋军厮杀正酣,此时出手必有伤亡,还不如招兵屯粮,等待最佳出击时间。二人当下大喜,没想到李渊早有此等打算,于是便按李渊吩咐,以太原长官的名义招兵买马、囤积粮草。

其实,李渊自隋炀帝把他调到太原时,就萌生了造反之意。隋炀帝说是让他固守重镇太原,实际上就等于削去了他的兵权,是调虎离山之计,甚至想借义军之手将他除掉。但李渊不动声色,看到儿子李世民自降身份暗中结交各路江湖好汉,也并没有加以制止。

抓住时机,起兵反隋

随着隋末起义烽火成为燎原之势,隋朝的覆亡已成定局,李渊审时度势,吸纳了不少有才能的人加入幕僚队伍,为其出谋划策。最后他在次子李世民及其他幕僚的分析建议下,决定起兵反隋。

李渊先是将正在河东打仗的大儿子李建成和三儿子李元吉召了回来,让他们抓紧时间招兵买马,打造兵器。又将狱中的刘文静放了出来,并且听从他的意见,派人跟突厥结盟,约他们一起反隋。李渊亲笔致书突厥,卑辞厚礼,遣使驰送始毕可汗。与突厥人达成共识之后,李渊开始采取军事行动了。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正式竖起了反隋的大旗。七月,他在太原誓师,设立大将军府,让自己的几个儿子率领3万军队,直逼关中。一路上李渊“开仓库以贩穷乏”,于是“远近响应”,一路上他不断招募兵马,并且学农民起义军的做法,打开官仓发粮给贫民。因此,李渊的部队所过之处,老百姓们无不降服,他的队伍也迅速发展到20万人的规模。虽然在进发途中唐军遭到了霍邑(山西霍县)守军的抵抗,但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大力支持下,李渊率义军巧施调虎离山之计,最终攻下霍邑,很快就攻入了长安。

李渊占领京师以后,为了稳定局势,立即把驻军迁出皇城。同时严明军纪,和百姓约法12条,免除了隋朝的各种苛捐杂税,在政治上完全占据了主动,展示出了一个新王朝开创者的风采。

李渊虽然背叛了隋炀帝,但李渊却不想落个臣子篡位的恶名,于是把隋炀帝的孙子杨侑推上了皇位,让其做了个傀儡皇帝,历史上称为隋恭帝,还尊称隋炀帝为太上皇,这也为李渊后来的改朝换代提供了便利。13岁的隋恭帝登上皇帝宝位后,李渊就被授为大丞相,还晋封了唐王,以大丞相的身份来辅佐国政。从此,以李渊父子为首的新的封建政治集团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踢开傀儡,另立门户

李渊虽然占据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但此时天下仍是群雄割据的形式。瓦岗起义军占有中原的大片地区,在江都的以隋炀帝为首的隋朝统治集团虽然分崩离析,无力再实行有效的统治,但效忠于隋炀帝的军队却仍然控制着南北方的一些重要城市和交通线,隋炀帝也仍然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要想高枕无忧,李渊任重而道远。

公元618年,从江都传来了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的消息,李渊所拥立的小皇帝也不免有些紧张,才当了一年皇帝的隋恭帝就想以李渊“功德无量,众望所归”为理由,把皇位让给他,朝中的大臣也都觉得李渊应该顺水推舟接下这人情。但是,当时的李渊却开始故意卖关子。李渊心里很明白,要是皇上一说,自己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下来的话,那不是明摆着暴露自己的野心吗?在这之后,满朝的文武百官是三番五次地劝进,一直拖了好几个月,李渊才假装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接受了隋恭帝的禅让正式称帝后,李渊改国号为唐,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当上了皇帝的李渊史称唐高祖,他的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唐帝国时代。

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李渊以关中为基地,一面采取措施争取民心,一面派兵扩大领地,先后攻占南阳、安陆、荆襄等地。李渊在关中站稳脚跟后,首先对威胁关中的薛举、李轨和刘武周采取武力征讨与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各个击破。并且派李世民统率大军征讨四方,剿灭中原以及江南地区的各路诸侯,一个统一强大的唐帝国由此开始,雄踞于世界东方300年之久,开出了辉煌的文明之花。

发家感悟

应当说,李渊的发家之路,既有历史的契机,也有他个人的决断。当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群雄并起的大分裂割据出现时,当时的隋朝统治集团已经呈现了分崩离析的态势,而作为隋朝地方官员的李渊面对当时的形势,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暗中积蓄力量,积极准备起兵,他表面上服从隋朝的政令和隋炀帝派来的亲信,但私下采取了一些镇压农民起义的措施。他的战略意图在于麻痹隋朝统治集团,为自己扩充力量准备条件,保持自己的战略主动权,得以使自己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以确保日后的政治崛起。

李渊在占领长安后,也没有立即称帝,而是扶持隋炀帝的孙子继位,自己担任丞相,掌握大权,等待时机成熟后,才废掉隋恭帝,称帝建唐。这一切,都表现了其政治上的远见和雄才大略。李渊还重视人才的作用,派李世民等积极联络广大军事人才和地主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提供政治谋略。他还积极与北方的突厥实行联盟,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后方的稳定,在晋阳起兵以后,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解除了李渊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