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
27100700000006

第6章 历史起源(5)

19世纪40年代末,德国的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其特点是重视重工业,德国在统一前重工业的产量就已经超过法国。在19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赶超了英、法。

19世纪30年代,俄国的工厂手工业大规模发展,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基础。很快,国内外市场开始扩大,到了19世纪末,俄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此外,中欧、南欧等地部分国家,在19世纪末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欧洲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全球性的资本流通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发展。但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殖民活动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大陆会议

1774-1789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及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组成了联合议会,即大陆会议。

它属于一个立法机构,是为美国国会的前身,共举办了两届。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矛盾日益尖锐。英国政府为了更好地对殖民地进行统治,颁布一系列税法,不断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经济和政治压榨,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

1774年9月,北美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为“第一届大陆会议”。大陆会议向英王递交了《和平请愿书》,用来显示殖民地人民对英王的“效忠”。此次大陆会议虽然没有提出独立的问题,但是仍成为殖民地人民形成自己政权的重要步骤。第一次大陆会议后,英王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更加变本加厉地对殖民地人民采取镇压措施,激发起北美人民高涨的政治热情。

在人民反对英王统治的呼声下,第二届大陆会议于1775年在费城召开,参加代表共66人。这次大陆会议预示着反英革命已经开始,会议在性质上升级为国家政权组织,起到北美中央联合政府的作用。会议在1775年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7月4日,通过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宣言宣称“人生而平等”,并宣布美利坚合众国从此脱离英国独立。1777年11月通过《联邦条例》,1781年3月获得各州批准开始生效,依据《联邦条例》成立了联邦国会,正式代替了大陆会议。从此,大陆会议退出了北美政治的历史舞台。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又称美国革命战争,是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

这场战争始于1775年4月莱克星顿之战。当时,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殖民地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在莱克星顿与英军首次交锋,一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战争初期,双方力量相差悬殊。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拥有世界顶尖的海军,驻北美英军约3万人,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相比之下,北美殖民地军队严重不足,主要为不脱产的民兵和短期服役的志愿兵,且装备落后,缺乏训练。但美利坚人民十分懂得利用英国与法、西、荷等国的矛盾,积极利用外部支援。1776年法国和西班牙率先向美国提供财政援助,随后法国与美国签订法美同盟条约,承认美国独立,正式向英国宣战;1780年,荷兰向英国宣战,同年俄国和普鲁士、丹麦、瑞典等国组成的“武装中立同盟”冲破了英国对北美的海上封锁。诸多国际力量的加入使英国军队难以为继,被迫于1782年达成停战协议。1783年9月3日,英美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在这一战中,法、西、荷等国际力量的加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英属北美之外。所以有学者说,这是一场以美国做配角的独立战争,但美国虽为配角,却是战争的最大赢家,为其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于这场战争,列宁也作出了十分正面的评价:“现代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是指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并开发西部的群众性运动。西进运动开始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束,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地域人口压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美国的西进运动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为基础,交通运输业为先行,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以中心经济带动区域经济,是一个具有系统化、完整化的发展过程。美国西进运动的效果显着,它带动了自由市场经济,完成了美国的东南部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在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促成美国近代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与知识革命,培养了美国人民的拓荒精神,尤其是美国人民在西部大开发中表现出不畏艰辛、不惧牺牲、意气风发等特性,后来成为美国人民乐观、勇敢、进取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标志性的民族精神。

总之,美国人通过西进运动,在两百年中开发了数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耕作,对美国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但西进运动也有消极的一面,白人消灭了过多的印第安土着文明,造成了大量印第安人背井离乡,被迫迁徙分离。

拿破仑时代和百日王朝

拿破仑,19世纪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变共和国为帝国。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造者,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

在国内政策上,拿破仑镇压了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着名的《拿破仑法典》,使国家法律得以完善,并且以此奠定了西方国家的社会秩序和法律规则。对外政策上,拿破仑五次击败反法联盟的入侵,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扞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开展对外扩张,发动全面战争,以至于欧洲各个国家除了英国外,都被迫向拿破仑臣服。同时,拿破仑将掠夺来的土地分封给他的众兄弟们,形成了体系庞大的拿破仑帝国,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和辉煌成就。但是拿破仑的辉煌十分短暂,1814年3月,由普、奥、英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攻占巴黎,同盟军要求法国必须无条件投降,拿破仑也必须退位。同年4月,拿破仑在巴黎的枫丹白露宫签署了退位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拿破仑被迫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中一个小岛上。小岛名叫厄而巴岛,拿破仑在这里保留了“皇帝”的称谓,但是其管辖的领土仅限于这个小岛。拿破仑对于自己的失败并不甘心,他仍然时刻关注欧洲时局的发展。1815年初,在维也纳会议上,反法联盟的各国代表因分赃不均闹得不可开交,最终没有达成共识,各方剑拔弩张,局势紧张。与此同时,法国人民在封建贵族的残酷统治下,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开始怀念拿破仑统治的时代,拿破仑看准这一时机,决定东山再起。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地中海逃回法国,开始集结军队,准备复辟,正在维也纳分赃的各国君王们听到消息,立即放下各自的矛盾,再次组成反法联盟对付拿破仑。尽管拿破仑决定重返帝位后推行“和平主张”,但是仍未得到各国君王的认同。同年6月,法国滑铁卢战争失败,拿破仑再次被流放,法国波旁王朝又一次登台,拿破仑的统治至此结束。1821年,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病逝。由于拿破仑回归帝位总计101日,因而史称“百日王朝”。

淘金热

淘金热是美国西进运动的产物,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美国西进运动产生了淘金热,但淘金热反过来也推动了美国的西进运动。淘金热带动了美国18、19世纪的经济、农业、交通,乃至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淘金热是由于西进运动的发展引发的人口迁移为开端的。当人口第三次大迁徙浪潮来临之时,一个叫萨特的美国移民在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附近发现了金矿,随后冒险商人、土地投机家布兰那将发现金矿的消息告知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