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
27100700000033

第33章 风俗传说(3)

如今,阿拉伯国家已将染指甲与婚姻融为一体,人们在指甲上染上颜色并绘上花纹,希望可以带来好运,所以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被称为是染指甲之夜。为了防止涂在指甲上的颜色褪色,一般会选在睡觉前,由专门的女司仪主持,先要在指甲上涂上软膏或者蜡,接着把调好的指甲花汁涂抹上去,仔细包扎好即可。如果想要绘上图案,也可以同时进行。新娘染指甲的时候,小女孩们也会在自己的指甲上绘上图案,这个晚上,女人们满心激动,妇女们会用舌头发出欢快的声音,在有些部落,新娘们还要在脚趾甲上绘图。

在游牧部落里,男性也可以在特定的时候享用一下染指甲,在结婚的前天晚上,部落中的男人在自己的右手上绘上对应的图案,新郎的朋友们也可模仿新郎,在自己手上绘上图案表示祝福。

阿拉伯妇女为何爱披面纱

在有些阿拉伯国家,妇女不能让别人看清她们的容颜,她们需要在头上戴着黑色的面纱将头部遮得严严实实,只留两个窟窿方便看路,而且还要穿一件黑色长袍。

阿拉伯女性必须常年披上面纱,不许炫耀美色,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可以保护男人,还可以维护妇女的尊严、权益和身心健康。

不过,阿拉伯国家不同地区的妇女戴的面纱是不同的。在农村或是牧区这些地方,没有强制妇女戴面纱,并且还能和男子一块劳动。另外一些地方的妇女,她们一般用草帽来代替面纱。还有其他地方的妇女,是用头巾或披肩来代替面纱。

这种习俗也不单单是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阿拉伯国家大部分地区日照强烈,气候干燥,沙漠纵横,风沙大,因此这些地区的信徒会穿具有保护性质的衣服,他们穿非常宽松的罩袍,使衣服内的空气把吸收的热量与皮肤分隔,这样就不会感到闷热,反而更加凉快。

印度有个女儿国吗

在印度的大部分地区,父母们都不想生女孩子,而是想要一个男孩子,他们认为女儿是“家庭的负担”。然而在印度东北部的偏僻地区——梅加拉亚邦,情形完全不同,在那里父母们都想要一个女孩,而不是男孩,男孩反而成为“家庭的负担”。因为在梅加拉亚邦的简蒂亚部落和哈西部落中,女儿有权利继承家中的所有财产,儿子们则无权继承。

在梅加拉亚邦的大多数部落中,最小的女儿成为当地男子求婚的重点对象。因为这些部落的家族财产传女不传男,而最小的女儿,可以获得家中最多的财产。在这里,家中的所有决策都由女人们作出,男人们只有听从吩咐,女人们也要负责管理家庭财务和经营家庭事务。面对这种情况,梅加拉亚邦的一些男人们感到不公平,在几年前,他们成立了一个“男人解放组织”,强烈要求给予男人平等权。然而,在梅加拉亚邦没人将它放到眼里,如今这个“男人解放组织”差不多处于瘫痪的状态,女人们仍然是部落的主导。

印度有活埋儿童的习俗吗

在印度有一个典礼叫作“活埋儿童”,也被当地人叫作“复活仪式”。这种典礼每5年到7年就会举行一次,到现在已经延续了400年之久,父母们自愿将孩子奉献出来祭祀印度传说中的神灵马丽曼和卡丽曼女神。

这个仪式对小孩子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被活埋的孩子需要提前一个月做准备,他们不能喝酒、抽烟甚至看电影。在被活埋之前,如果哪个孩子被发现并没有完全麻醉,就会取消他的资格,同时也会以“亵神罪”处罚孩子的父母1000卢比。参加仪式的女孩子要求不可以达到青春期,而男孩子只要没有结婚,在4岁到20岁就可以了。

祭祀之前,通常会对孩子们进行特殊的麻醉处理,使他们处于昏迷。孩子们被穿上浸有姜黄水的衣服,被父母或者亲戚抱到“活埋”的地点。他们会被父母放到一个半米深的土坑里,然后父母们往孩子的身上撒泥土、荆棘、树叶、花朵等,直到把孩子的脸和身体覆盖。父母们则在祭师们歌颂女神中,跪在坟前祈祷许愿。

大概一分钟之后,祭师发出口令可以打开坟墓,父母们扒开泥土把孩子抱出来,并撤掉孩子们身上的黄布,用清水洒在他们的脸上,让他们可以迅速复苏。印度人认为,这种仪式可以驱魔避邪,同时,也可证明孩子在神灵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印度妇女在眉心点痣的习俗

印度妇女眉心的红点在印度语里叫宾迪亚,又称为“吉祥痣”。传说最初是为了模仿亲吻的痕迹点的,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驱灾避邪、逢凶化吉的象征。按照传统,是将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放到一起捣成糊,然后点在眉心,一般女的是圆形,男的是长形。同时,这个红点还是宗教符号。至今仍有不少印度的苦行僧在额前点朱砂。印度教认为,眉心是人生命力的源泉和人的活力中心,所以必须要涂抹朱砂或药膏来加以保护,否则将会招来凶祸。

以前,印度未婚的女子与寡妇是不可以点吉祥痣的,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痣。眉心的吉祥痣通常有几种含意:第一,表示她已婚;第二,表示她的丈夫还在;第三,表示她的家庭是平安、吉祥的。所以,在印度的婚礼上,点吉祥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一些地方是在婚前请婆罗门祭司给新娘点吉祥痣,另一些地方是在婚礼仪式的最后,新郎为新娘点上吉祥痣。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固守陈规,点痣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小孩和未婚女子也能点吉祥痣。而且,大家认为在额前点红点很好看,点红痣更多的是一种装饰作用,讲究痣的形状、颜色与人的脸型、发式以及服装的统一。

如今,吉祥痣的颜色和形状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必须要用红色,现在有红、紫、绿、黑等各色颜色。形状除圆形以外,还有三角形、星形、水滴形等,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搭配颜色和形状。

尼泊尔的女人节

9月2日是尼泊尔的传统节日——“女人节”。在这一天中,尼泊尔境内的印度教妇女都要斋戒,并且还要为家人祈福。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当地印度教妇女都身着节日艳服,在寺庙内唱歌,进行着“女人节”的祈祷。

关于“女人节”的来历,它来源于史前一个美丽浪漫的神话爱情故事。在很早以前,喜马拉雅山的天王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叫作帕沃蒂,她自小聪慧机敏,湿婆是印度教的毁灭和生殖之神,她对湿婆十分崇拜并深深地爱上了他。

但喜马拉雅山天王却坚持要将女儿许配给富有的毗湿奴神。帕沃蒂心情很沮丧,帕沃蒂在女友们的帮助下趁夜幕降临逃出家门,然后藏身于一片森林里,开始了像湿婆一样的苦行生活。居住在喜马拉雅山的湿婆大神得知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女正在艰苦地修炼,想要成为他的妻子时,大吃一惊,他决定亲自去考验一下帕沃蒂的诚意。湿婆化装成富有的毗湿奴,并且乘坐着华丽的马车来见帕沃蒂,试图引诱她同自己结婚,但是帕沃蒂一点也不为所动。湿婆被她的诚意和决心所感动,然后现出了自己的真身,帕沃蒂经过艰苦的修行获得了成功,并如愿以偿,最后成为了湿婆的妻子。正是由于身边女友的帮助,帕沃蒂才能摆脱遵从父母之命的命运,所以她对自己的女友们非常感激,约她们一起聚会,尽情欢乐。“女人节”由此而来。

乌克兰的民族风俗

在乌克兰,妇女的传统服装很有特点。她们的服装样式很独特,呈流线型:一般只在带有各色图案的紧身衬裙外面套上一条羊毛短裙;上身穿一件深红色、蓝色或者绿色的无袖上衣,一般是天鹅绒或羊毛料的;上衣前襟相互交叠,向左边开襟,脖子上挂几串项链或彩色珠子来装饰;脚上穿着红色长靴。乌克兰的婚礼也因为这种着装有了浓郁的民俗气息。

乌克兰人的婚礼,有一整套的习俗。乌克兰人在正式成亲之前会有一个“定弦日”,这一天男方家长要去女方家为婚事进行最后的商谈,男方要双手托着盛有包子的托盘与亲家聚集一堂商谈。如果女方的姑娘将一个大南瓜放到众人面前,就表示“拒婚”,男方的家长要悄然辞去。

在乌克兰,陌生人见面时,一般互相称呼为女士或先生,如果是熟人见面,关系亲密的只称呼他的本名和父名;至于兄弟姐妹之间,都喜欢用昵称。当地居民相见的见面礼一般是握手和拥抱。他们非常喜欢广交朋友,不敢对客人怠慢。在公共场合,如果客人做了自我介绍,对方没做自我介绍,他们认为不能直接询问,待会儿向第三者打听才合乎礼仪。

乌克兰人的饮食习俗和东欧国家大致相同。家里有客人时,他们不仅会准备丰盛的菜肴,而且还会事先打听客人的要求和禁忌。他们用餐时也很有规矩,在用餐过程中不能高声说话或随意走动,他们会及时制止用刀叉敲击碗碟的人。大多数乌克兰人忌讳“13”和“星期五”。他们喜欢蓝色、黄色、红色和白色,许多人不喜欢黑色。送礼时,注意不送偶数的花,菊花和枯萎的花。

吉普赛人为什么喜欢流浪

吉普赛人是很古老的一个民族,目前有三百万到六百万吉普赛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四处流浪。他们没有固定的家园,有的结伴而行,坐在颠簸的大篷车上;有的把行李和孩子背在背上,徒步前进。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充分享受步行的自由和快乐。

关于吉普赛人为何喜欢流浪,有两个民间传说。

其一: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命令一个埃及铁匠打造铁钉,准备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以便彻底消灭基督教。可是铁匠坚决不听从命令,恼羞成怒的罗马统治者将铁匠驱逐出境。然而,有一大批信仰基督教的人选择和这个铁匠共同离开埃及,去四处流浪。这些人就是吉普赛人的先祖。

其二:从前,圣乔治在骑马去耶路撒冷朝拜上帝的途中遇到了几个吉普赛人。吉普赛人就拜托圣乔治去问问上帝,他们该怎样生活。圣乔治见到上帝后,向上帝提出了吉普赛人的问题。上帝回答说:“吉普赛人从来没有打扰过我,就让他们充分自由快乐地生活吧。”

据考证,吉普赛人来自印度。德国学者格雷尔曼、鲁迪格和英国学者布赖恩发现,在吉普赛的方言中有许多词汇与印度梵文十分相近,可以推断吉普赛人的先祖很有可能居住在印度。学者们又研究了吉普赛人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进一步发现早先住在印度的多姆人与其很相似。例如,他们大多数人能歌善舞,以卖艺为生,没有特定的职业。而且他们使用的风箱大致相同。由此可以推断,吉普赛人可能是多姆人的后代。

俄罗斯人为何爱洗“冰”桑拿

在西伯利亚地区,冬季冰天雪地,格外漫长,因此当地人洗桑拿的方式也十分独特,他们喜欢洗“冰”桑拿,这是他们的传统习俗。洗桑拿的地方一般建在冰冻的河流旁边,他们会先在河中凿出一个大洞,并在旁边安上固定的梯子。当俄罗斯人身上冒着热气从高温的蒸气房走出时,有人从洞口直直地跳进刺骨的河水中,有人甚至跑到雪中打滚。

当地人认为,这种让身体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行为有利于保健。所以,在这里经常会看到父亲把儿子放到寒冷刺骨的冰水里,母亲将女儿推倒在雪地上。甚至会看到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一个个蒸桑拿蒸得全身通红的人跳进刺骨的冰水里“洗澡”,然后冻得直哆嗦才转身回到桑拿间,不一会儿,他们又冲出来跳入水中,如此往返几次才算成功。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做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锻炼意志,受到多数年轻人的青睐。因此每逢冬季的周末,冰河旁边就会聚集很多人,穿行在冰与火之间,享受着西伯利亚刺激和狂野的蒸气浴,场面尤为壮观。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狂野的方式,对于那些体质弱的人来说,不要尝试这种反差较大的方式,可用雪擦擦身体,也能感到特有的刺激和享受。

巴洞妇女为何以脖子长为美

巴洞人作为缅甸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仰光东北300千米的山区内,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很少与外界来往。

在该族语言中,“巴洞”一词是长脖子的意思,该族妇女的脖子是普通人的三倍左右。但这种脖子不是天生的,有医院曾对巴洞人进行X光检查发现由于长年颈部套着许多金属项圈,巴洞人的脖子韧带被拉长很多,同时锁骨下陷。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习俗。

一般巴洞女孩在五岁以后,族内巫师就举行仪式把一个金属项圈戴在她的脖子上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每过两年就再加上新的铜项圈。多次以后可达二十四个铜项圈,重量达到5-10公斤。这些项圈使她们的生活极为不便,只能用芦苇秆喝水,并且因为脖子长期紧箍,颈椎韧带拉长,声带也发生了变化,说起话来声音像是从深井中发出的。而去掉项圈后又会因为颈部无法支撑头部窒息而亡。

关于戴项圈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当地老虎很多又喜欢啃咬人的脖颈所以设计出这样的项圈;另一种说法是,他们自认是龙的后裔,戴上这样的项圈使他们看起来很像龙。

为什么志哀要下半旗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对重要人物的志哀方式。一般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逝世后,会以下半旗方式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这种做法最早见于1612年的一次航海事故。一天,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下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