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发展了数千年,各地各国都留下来不计其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这些特色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滋生繁衍,从古至今长久不衰,不断推动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发展。虽然各国的风俗迥然有别,但无论风俗具有怎样的独特性,都保留着一定的文化心理和民俗价值。
西方为什么忌讳“13”
“13”在西方国家看来是个最污秽的数字,在有信仰的国家中更是如此。至于为何会如此的忌讳“13”呢?实际上是源于两个传说。
其一,传说在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稣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出卖了耶稣,让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给耶稣带来灾难的是第13个人,晚餐的日期也恰逢是13日,“13”给耶稣带来了没顶的灾难和不幸。从此,“13”便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其二,在古希腊神话中,在哈弗拉宴会上,本来只邀请了12位天神。可在宴会当中,不速之客——烦恼与吵闹之神洛基忽然闯了进来。作为不请自来的第13位来客,他大闹了一番,并招致天神万分宠爱的柏尔特丢了性命。
真是因为以上两个影响深远的传说,西方人才千方百计避免和“13”接触。在大部分西欧国家,人们很难找到13号楼和13号的门牌。通常他们用“12A”取代了13号。在英国的剧场,也不可能找到13排和13座。法国人更聪明,他们把剧场的12排和14排之间设计成人行通道。此外,人们也忌讳13日出游,忌讳吃饭时点13道菜,13人共餐更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了。
西方人为什么在坟墓上竖立十字架
很多民族在埋葬死者时会在坟墓上竖立纪念物或者其他标记,这反映出每个民族不同的社会心理及宗教信仰。而西方信仰基督的国家却喜欢在坟墓上竖立十字架。
十字架原先是古代罗马帝国用来处死无罗马公民权的人的残酷刑具,由两根木料相交而成,形状酷似“十”字。根据基督教的传说,由于人类的始祖所犯的罪使整个人类都有与生俱来的原罪,基督为了替世人赎罪选择被钉死在十字架之上。基督教徒因此十分尊崇十字架,他们制作各种十字架模型,将它们放置在各个角落以作为信仰基督教的标志。基督教教义认为,世人虽都有罪,应入地狱受处罚,但只要信奉耶稣便可以得到救赎,并且得救者死后,其灵魂便可以上“天堂”同上帝共享永生。所以基督教徒临死前都要由神父或者牧师举行隆重的忏悔仪式,亲吻或者抚摸十字架,才会放心地死去。
西方人在坟墓上竖十字架带有明显的宗教意图,以此来表明死者的信仰,同时也包含着对死者灵魂早日升入天堂的美好祝愿。
仲夏节是为了纪念谁
仲夏节是北欧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每年6月24日前后。仲夏节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左右。最初可能是为了纪念夏至日而设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它是为了纪念基督教的施洗者约翰而设的,因为约翰的生日是6月24日,所以仲夏节就设在了这个日子。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位名叫色列斯的女神。她把许多种子撒向了人间,赐给了大地富饶的物产:树木、花卉、谷物。
人们为了感谢女神色列斯,虔诚地祭祀她,同时祈求她年年都给人们带来丰收,把祭祀女神色列斯的日子定为仲夏节。现如今的人们早已不再信仰封建迷信,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另一个传说认为它本来应该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圣经》中的施洗者约翰。传说中约翰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在耶稣传教前,他就在巴勒斯坦一带劝人向善,不偷不盗,不说大话,不贪恋美色,有错就改。约翰为人慈爱,是基督教的伟大先行者,他慧眼识耶稣,向耶稣传授心中的虔诚与信仰,后来因为对犹太王的不满而惹上杀身之祸。随着基督教在北欧的影响越来越大,北欧人开始了纪念约翰的活动。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仲夏节也渐渐失去了宗教色彩,成为民间庆祝光明和祈求丰收的盛会。
埃及为什么忌讳针
埃及人从古至今就十分憎恨针这个东西,主要是因为埃及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口耳相传的风俗。
传说在埃及人所供奉的庙里,有个管财富的神会在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降临人间,给人们发放财富。但这位财神的发放原则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就是越富有的人被赐予的越多,越穷困的人被赐予的越少。很多人不明就里,寻找原因之后发现,财神判断贫富的标准竟然是看家里有没有穿针引线,如果有,那就是穷人了;如果没有,那八成是富人了。因此埃及的穷人们就想出了办法,那就是:在财神下凡期间,把家里针都收起来,不做也不谈关于针的事。这样,他就搞不清哪家穷哪家富了,只能公平地撒钱了。
在古老传说的影响下,一些人在夜晚也不敢用针线。时至今日,埃及人忌讳针的风俗也有了发展:在埃及农村,妇女很忌借针。即使在平时,向埃及人借针,也是一件很犯忌的事。如果非借不可的话,人们会把针藏在面包里,递给借针人,而借针人接过面包,也要另寻他法把针取走,而不能当面直接拔取。市场上,会出售一种特殊的没有眼的针,据说可以驱魔避邪。
另外,埃及人喜肥胖,而针的形态细小纤长,这也是忌讳的原因之一。针还沦为一些妇女骂人的口头禅,如果一个身形苗条的女人被一个身形丰满的女人骂为“针”时,那便是奇耻大辱,甚至会因此而闹出命案来。
世界各地奇特的“处女禁忌”
处女是指未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子。在古代,泛指未曾结婚的女子。在《荀子·非相》中曾提到:“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在很久以前,由于人们的认识缺陷,缺乏对自然、生理现象的正确认识,产生了诸多忌讳习俗。
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古老土着部落中,有一种现象叫作“处女禁忌”,意思是说如果部落里有人结婚,居民们会前来送出祝福,并且尽情地载歌载舞,喝酒狂欢,当婚礼达到最高潮时,人们会把新娘带到其他房间里,用一些东西破除她的贞节。之后,一个人会拿着带有处女血的东西给大家看。至此,婚礼仪式才算真正完成。这在以前的社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当姑娘们到达青春期的年龄时,她们的******就会由年长的妇女来破。
有这样风俗的通常是一些保守落后的民族。在赤道非洲的马萨、在马来亚的沙凯族、苏门答腊的巴塔斯族等等。而在古希腊时期,处女会向神的代表献出童贞。中世纪的欧洲,拥有姑娘******的是其领主。在印度的很多地区,新娘会用木制的器具破除童贞。
这些“处女禁忌”千奇百怪,有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先民对处女流血的一种恐惧心理的防范行为。原始民族大多觉得红色很神秘,原始埋葬中也经常把红色粉末作为殉葬品,认为它能注入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原始人有喝血情操。他们经常喝动物或敌人的血,认为血会引起人疯狂的杀欲。诸如此类原因,导致很多原始部落出现这种处女禁忌。
你听说过非洲的布须曼人吗
布须曼人是非洲南部的民族团体,也叫作桑人。其分布地区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津巴布韦、南非和********等地。他们被认为属于科伊桑类型尼格罗人种,但布须曼人在很多方面与蒙古人更为相似。他们是非洲南部以及东非最原始的土着居民部落。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整体的社会形态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像原始的生活一样,打猎和采集,用鸵鸟蛋壳来储存饮用水,有自己独特的图腾。
布须曼人依照血缘关系居住,用双系续族谱。他们相信万物是有灵性的。布须曼人虽然生活很原始,但是艺术发展得很好,擅长画岩壁画,他们擅长调和上色,通过使用各种颜料、石灰、油烟加水和动物油,使岩壁画千年不变色,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喜欢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狩猎和战争的激烈场面,十分生动形象。而各分支的人由于生活条件不同,发展状况也不太相同。其中东南非两支布须曼人正被同化而渐渐迈入现代社会。而西南非的分支仍旧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一些在白人的农场做工;另一些人在为班图各族当牧奴。
布须曼人与其他非洲人不同,他们比身材矮小的俾格米人高一点,成年人身高约1.2米,皮肤通常呈黄色或黄褐色。并且从小面部就有皱纹,稀疏蓬松的黑色头发卷曲成胡椒子状。面部平平,颧骨、额头向外突出,鼻子宽又扁,眼睛很窄小,无耳垂。
但与众不同的是,布须曼人的臀部很大,尤其是女人,臀部和大腿很粗,形成一种很奇特的肥臀,那是由于他们脊椎骨下部向前弯曲并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并且他们以臀部肥胖为美,所以,一般未婚男青年在选择配偶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看姑娘臀部有多大。
非洲“小人国”的奇特生活
非洲小人国位于中非热带森林地区,这个族群被外界称为俾格米人。据不完全统计,俾格米人现约有20万人。他们居住在热带丛林里,自称是“森林之子”,依靠森林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中非共和国想让他们过现代人的生活,曾经试图让他们搬出丛林,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俾格米人虽然身材矮小,但和侏儒不一样,他们身材匀称,身高一般在1.2-1.4米。他们常年生活在气温高达30℃的热带原始森林里,所以他们都不穿衣服,只在下腹部裹上几片树叶。他们主要靠男的打猎和女的采集为生。男人会制作一种麻醉剂,将它们涂抹到弓箭上,用来捕获动物,有时,他们甚至可以捕获大象和狮子,而女人主要是采集一些树根和野果。他们处于原始社会状态,没有数和时间的概念,因此人们也不清楚他们的确切寿命,但是因为他们生活条件艰苦,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一般寿命都在30-40岁。他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听不懂其他部落的语言,无法与除自己部落之外的人进行交流。
俾格米人一般在8岁时即发育成熟,可以结婚,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俾格米人在世界上已濒临灭绝。目前有些非洲国家已相继采取措施,希望他们走出森林,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以进入现代社会生活。但是,绝大多数俾格米人并不接受这种帮助,仍然依恋祖先的生活方式,继续过着封闭的原始生活。
过生日为什么要吹蜡烛
过生日点蜡烛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是究其本源却无人知晓。过生日点蜡烛这一习俗的来源争论在古希腊神话和丹麦之间争执不下。
据传,在古希腊,人们都十分崇拜敬仰月亮女神阿尔特弥斯,为了表达对其崇敬之意,人们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生日宴会为她庆生。在庆生的时候,人们把许多燃烧的蜡烛插在用面粉和蜂蜜做的饼上,以此来歌颂月亮的光辉,表达心中的崇拜和敬仰,营造出神圣的气氛。后来,因为古希腊人对孩子十分疼爱,也会像对月亮女神那样重视,在为自家孩子过生日时,便仿照祭月亮女神的形式,在桌子上摆上蛋糕,插上很多蜡烛。同时他们相信烟是可以去往天堂的,于是便增加了吹蜡烛这一新的活动项目。他们坚信点燃的蜡烛会被赋予某种神奇的力量,只要过生日的人对着它许下心愿,并一下子把蜡烛吹灭,那么愿望就会跟着烛烟一起飘到神那里,从而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
另一个说法则是点蜡烛来源于丹麦。据说丹麦的一个贵族,在为自己的孩子庆贺生日时,由于祝贺的人很多,将女神挤得无处落座,为此女神十分生气,便指着燃烧的蜡烛诅咒道:蜡烛燃尽之时便是孩子死亡之时。众人听了很是着急,这时又一位女神的到来挽救了这一局面,她一口气吹灭蜡烛,并把蜡烛交给孩子的父母,不再点亮,让他们收起来。这样孩子的生命就可以延续。从此,人们为了可以长寿,就将过生日吹蜡烛的习俗传承了下来。
两种说法看似相悖,但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也在时间齿轮的转动下,影响力不断扩散,继而遍及世界各国,并一直流传至今。
为何要付小费
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在美国支付小费几乎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定,不论你去餐厅吃饭、酒店住宿、搭车或者给街头艺术表演者拍照,甚至是找人问路,都要给为你服务的人小费。
小费的起源可以上溯到17世纪的英国。实际上,小费刚开始流行是在英国的乡村里,有些农庄住宿的客人会另付一些钱给为他们服务的仆人以示奖赏。之后这种行为很快就传到伦敦,并在之后随移民传入美国。不过小费在那时的美国被看作是炫耀财富的行为,而付小费也是富人的权利。
如今的欧洲,小费仅仅是对服务十分满意的嘉奖,并不像在美国给小费那么正式和约定成俗。在20世纪的经济衰落时期,美国颁布了禁酒令,餐厅、酒吧的收入直线下降,老板无法支付员工丰厚的工资,因此员工开始拿小费,并将其作为劳动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会把小费算成收入,作为对工资的补偿。自此,小费渐渐变成了美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v”字手势的来源是什么?
在很多国家,人们喜欢用“V”这个手势来代表胜利和成功的意思。这一手势起源于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