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
27100700000016

第16章 文学艺术(5)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完美作品,也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他塑造了一个坚强的硬汉形象,体现出海明威的人生态度、道德理想、永不言弃的勇士精神、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该书被评为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也是美国历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歌剧有什么特点

歌剧是西方世界里的一门舞台表演艺术,是一种以音乐和歌唱为主要形式来表达叙述故事的整个剧情的戏剧。

古希腊时期的悲剧是歌剧艺术萌芽的根源,中世纪时期的部分音乐形式也是歌剧产生的催化剂。其中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是歌剧这一杰出艺术诞生的前兆。15世纪有一种幕间剧,它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之间的一些剧种,如神话剧、田园剧、寓言剧,这种幕间剧是歌剧最直接的起源。到16世纪,幕与幕之间的幕间剧发展组合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故事,简单的旋律和声伴奏也融入其中。16世纪末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出现了最早的歌剧,其标志是田园剧的诞生。在1760年代格鲁克推出“革新歌剧”之前略显矫揉造作的正歌剧一直占据了意大利歌剧的主流地位。18世纪歌剧名人莫扎特以正歌剧起家,他的《费加罗的婚礼》《女人皆如此》等作品好评如潮,其《魔笛》更是德语歌剧的标杆性作品。

歌剧演出在对剧场的元素的需要上面与戏剧如出一辙,都需要舞台背景、戏剧服装和表演等。歌剧与戏剧差别较大的是,歌剧演出更注重演出中的一切音乐元素,部分歌剧也是穿插舞蹈表演。在歌剧演出中常有一队乐器手为演出负责伴奏,它对乐队的需求也是需要视情况而定的。歌剧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虽然流行程度不高,但影响程度却很高,如音乐剧就是受歌剧影响的产物。

世界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

作为希腊神话众神之神及奥林匹亚主神的宙斯,其中当世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是为了表示崇拜而兴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就是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约公元前457年,建造了奥林匹亚宙斯巨像。

宙斯神像采用多利克式建筑,这成为了宙斯神殿的亮点。神殿共由高约17米的34根科林斯式石柱撑持着,灰泥的石灰岩铺于表面,用大理石修建殿顶,面积达4460.85平方米。用派洛斯岛的大理石雕成所有石像。附立于庙内西边“人”字形檐饰上的许多雕像,称之为“雅典风格”也无可厚非。

以木制为主体的宙斯神像是用象牙贴在身体裸露在外的部分上,衣服则以黄金覆盖。用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头顶戴着用橄榄枝编织的皇冠,右手握着象牙,左手则捧着一把由各种金属镶嵌,一只鹫停留于杖顶的权杖。至于他的宝座,神像头上雕着“典雅三女神”,头后雕着“季节三女神”;用舞动中的胜利女神与史芬克斯雕饰腿和脚。相当于现代建筑四层楼高的希腊其他诸神,底部均为宽6.55米、高1米,神像约高13米,并用耶路撒冷神庙劫掠得来的神圣布幔挂于神像身后。

竖琴有什么特点

竖琴,一种极具历史特色的演奏乐器,据史料考证,它起源于古波斯,早期的竖琴只有按自然音阶排序的弦,所以其节奏的调性也十分有限。随着历史的发展,竖琴也在不断优化完善,到了现代,它被增加了四十七条长度不同的弦和七个可调节弦音的踏板。而这样完整的第一把竖琴是由着名的钢琴制造家埃拉尔在1810年设计而成的,现代的竖琴属于大型弹弦乐器,也是拨弦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

作为现代交响乐队及歌舞剧中担当和声伴奏和华奏式角色的乐器,竖琴可谓是独具特色。当它作为独奏乐器在室内表演时,其柔和的音色和华彩的乐段自有其独特的感染力。反之,若是用于大型演奏中,它则以其优美的音质和涵养为演奏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

竖琴的外型尤为精美、极具艺术气质,它的音色清纯高雅,犹如珠玉般晶莹,又似清晨的朝阳。它的音域宽阔,独奏之时余音绕梁,可使弹者心境诚然,听者闻之起舞、心旷神怡,其意境富有盎然的诗意。

从18世纪起,竖琴就已经被用于歌剧乐队中,它无与伦比的音色能在演奏时自由改变音阶,使琴音的音阶更有行云流水的境界。虽然它的音量不大,但也是不容忽视的。侧耳倾听,那神秘而静谧、春意盎然又如彩虹般绚丽夺目的声色,是自然界美的集中体现。

为何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城”

被称为音乐之城的维也纳,矗立在奥地利国境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多瑙河畔,它是奥地利首都、着名的音乐城市、享誉国际的旅游胜地。在维也纳盆地中,蓝色的多瑙河从奥地利市区静静流过,着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这座城市,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

维也纳是一座具有古老历史的城市,公元1世纪时,罗马人曾在这里定居过;1137年它成为了奥地利公园的首邑;13世纪末期,大批宏伟的哥特式建筑逐渐出现在城内;15世纪之后,维也纳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首都以及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随着艺术的流行与繁荣,“音乐城市”维也纳闻名于世。

18世纪时,欧洲古典音乐“维也纳乐派”以维也纳为中心。19世纪,舞蹈音乐从这里诞生。这里保存着世界各地许多着名音乐家的故居,他们在这座梦幻般的城市里,从事着创作和演出活动。漫步在维也纳市区,随意间,都能看某个着名音乐家的雕像,城市中许多公园、街道、剧院、会议厅等,基本上都是用世界着名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

说起维也纳,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音乐。它拥有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只要提起维也纳,人们都会想到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的名字,因为这里是欧洲众多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是着名圆舞曲华尔兹的故乡。

印度舞蹈的正宗——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的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

公元3世纪之前,关于婆罗多舞的描述就出现了,印度学者一度认为,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与这种舞蹈渊源颇深,但值得注意的是,婆罗多舞却在南印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了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

婆罗多舞在南方的演变,是与南方寺庙里的神奴密切相关的,在传说中,这种舞蹈的祖师就是仙人婆罗多,这也给婆罗多舞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在印度,婆罗多代表感情、音乐、节拍、动作等多个含义。由此看来,婆罗多舞是一种由情绪、音乐、节拍组合的舞蹈艺术。它的形式多姿多彩,内涵也丰富多样。

首先,婆罗多舞蹈服饰十分讲究,常被看作是用金子制成的服饰,非常华美。另外,它的舞蹈种类繁多,譬如它的种类除了祈愿和奉敬奉神的舞蹈段子外,还有抒情诗歌为主的“沙巴达玛士”和纯舞蹈类的“欧比希那亚”“堤拉那”等,为了更生动形象地展现婆罗多舞的韵味,并彰显婆罗多舞蹈的精致和难度,舞者需要在不同的情景里十分熟练而优雅的交替转换动作、并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情绪和各种手语。因此,观众完全可以通过舞者的眼睛、手势、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音乐节拍的快慢来读懂舞者所要叙述和表达的思想、情绪和故事,因此,也有人称婆罗多舞蹈为“哑舞”。

婆罗多舞的价值有目共睹,印度也极力的进行保护传播,进入20世纪后,经过无数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他们从印度古老的庙宇里保存下来的碑文、壁画、石刻、文里,临摹再现了宇宙舞之神湿婆神的108种舞蹈动作,并经过创新加工,使古老的婆罗多舞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芭蕾舞与《天鹅湖》

芭蕾,欧洲古典舞蹈,由法语ballet音译而来,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路易十四的宫廷中。17世纪后半叶,芭蕾舞在法国出现,不断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芭蕾在近四百年之久的历史成长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广的影响,传布广泛,已成为世界各国都栽培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芭蕾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美学观点。

一种认为,芭蕾是“纯粹的舞蹈”,16世纪的意大利舞蹈教师、《王后的喜剧芭蕾》的编导博若耶认为芭蕾是“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这种观点着眼点全在芭蕾的形式美上,几乎不考虑芭蕾的内容或情节,往往导致单纯追求技巧的高超、华丽;另一种观点强调芭蕾是“戏剧性舞蹈”,诺韦尔的“情节芭蕾”理论最集中地阐释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剧情才是重头。

《天鹅湖》是芭蕾舞的代表曲目之一,它是由柴科夫斯基在1875年到1876年间完成的作品,1877年2月20日,《天鹅湖》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随后,作曲家将原曲改编成了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天鹅湖》组曲,组曲于1900年11月出版。天鹅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芭蕾舞剧,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目前最权威的《天鹅湖》版本是1895年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的。舞蹈的编写是由马利乌斯·皮提帕和刘·伊凡诺夫主持的。后来的演出也大多以此版为蓝本。

《天鹅湖》的音乐像一首浪漫的抒情诗,每一场的音乐都完美地完成了场景、矛盾及心理的刻画,具有深刻的交响性。作者用这些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舞剧音乐,对芭蕾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国际标准交谊舞

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舞,它来源于各国传统的民族舞蹈,是在古典舞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公元十一二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将一些民间舞蹈加以提炼和规整,形成了流行于皇室中的宫廷舞,然而其舞蹈动作高雅繁杂,拘谨做作,失去了民间舞的魅力,所以只在宫廷盛行,专供贵族们欣赏习跳,也是专属于贵族的专权。

法国大革命后,君主被废除,“宫廷舞”也流传进了平民社会,成为社会中人人可舞的社交舞。1768年,巴黎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舞厅,交谊舞在欧洲社会中开始流行,这个时期的交谊舞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被称为美国学派的社交舞。1905年,英国主办了一届世界性的大赛;1997年9月4日,拥有74个会员国的“国际舞蹈运动总会”正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员;2000年,国标舞成为悉尼奥运会表演项目;2008年,国标舞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国标舞虽和交谊舞相似,但对舞姿、舞步要求确实非常高,一般情况下是两个人一起跳。舞步和舞姿规范化,具有国际上统一的口令用语。由于国标舞的舞步、舞姿要求特别高,所以就出现了要求相对低一些的交谊舞,它保持了国标舞的风格,却多了许多随意性。

社交舞、国际舞的发源地是英国,所以当今世界公认最早的舞蹈协会组织是“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学会”,它成立于190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的教师们整理了拉丁舞蹈,并将它纳入国标舞范畴,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最着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丽莎·乔宫多的肖像画,由列奥纳多·达·芬奇绘制而成。

这幅世界闻名的肖像画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城市中富裕的有产阶级妇女形象,代表当时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画中人物笑容微妙,坐姿端庄优雅,背景中的山水意境幽远,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达芬奇那奇特的“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绘画手法。画家力图将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和优雅的外形巧妙地结合,对于人用来表露感情的唇边等关键部位也着重刻画,力图达到神韵之境,最终达·芬奇画出了蒙娜丽莎那神秘莫测、如梦似幻的妩媚微笑中蕴含的千古奇韵。

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达·芬奇在绘画上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将历来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画法弃之不用,而以正面的胸像构图,使整个布局呈金字塔形,最终的结果就是蒙娜丽莎显得更为端庄、稳重。另外,达·芬奇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画技也在蒙娜丽莎柔嫩而丰满的双手上体现了出来,这双丰满的手展示了她无与伦比的温柔和高贵的地位。另外因为化学反应,本来有眉毛的蒙娜丽莎不见了眉毛,而且原画的背景还曾经有过蓝天。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高兴占大多数,少部分的是厌恶、恐惧、愤怒。现如今这幅画被法国政府保存在巴黎的卢浮宫供公众欣赏。

小提琴和小提琴之王

15世纪时,意大利人在埃及乐器“里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用马尾做弓子,并命名为“小提琴”。直到16世纪中叶,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小提琴才出现。安德里亚·阿玛蒂在1560年制成的“查理九世”,是现存最早的小提琴;收藏于英国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安东尼奥·斯特拉底瓦里于1716年制成的“弥赛亚”却是最有名的小提琴。

小提琴共有四根弦,是一种拉弦乐器,依靠弓和弦的摩擦而发出声音。小提琴不仅在管弦乐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器乐中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提琴作为交响乐队的顶梁柱,与古典吉他、钢琴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