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有什么成就
莫里哀本名是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他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也是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代表作品有《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等。
莫里哀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他曾享受贵族教育,后来宣布放弃世袭权力,专门从事戏剧事业。他曾经创立“光耀剧团”,因经营不景气负债而被指控入狱。此后,他不顾家庭成员的反对,也不在乎当时蔑视戏剧的社会风气,毅然选择在外漂泊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莫里哀同情劳动人民,他的戏剧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一个个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而在他戏剧中讴歌的正面人物,通常是那些被欺压的仆人、佃户、工匠等,这些劳苦大众富有超凡的智慧,总是用高超的手段使剥削者当场现形,让剥削者在观众的笑声中受到批判。
莫里哀在漂泊流浪中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由此编写演出了很多非常有影响的喜剧。随后,他作为剧团的领导重返巴黎,之后便在巴黎进行创作演出。1659年,莫里哀创作了《可笑的女才子》,因对资产者进行辛辣讽刺触怒了贵族势力,后遭到禁演。然而莫里哀并未妥协,又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因宣扬新思想,“诋毁宗教”,又无法演出。莫里哀不屈不挠地进行反击,写出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凡尔赛宫即兴》《伪君子》《悭吝人》等佳作。
莫里哀是一位喜剧大师,然而他的人生却是一场悲剧。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他演完最后一幕《没病找病》后,莫里哀因病逝世,享年51岁。
莫里哀给后人留下了近30部喜剧,他用全部的生命推动了戏剧的发展,用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不仅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代表。
古典主义有什么特点
17世纪,古典主义兴起于西欧。它是一种文艺思潮,指对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的标准即是古典时代的品味和风格,因此古典主义尽量模仿古典时代的文艺特色。
古典主义在法国形成并繁荣起来,当时的法国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相互妥协,形成了一股复古的潮流。古典主义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艺为榜样,在政治上崇尚中央集权的君主****。一些着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积极参与法国古典主义思潮运动,如诗人马莱伯、语法家沃日拉、哲学家笛卡尔等,都对古典主义的兴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理论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思潮盛行于17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文学上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以及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直到18世纪,古典主义开始衰落,从文艺思潮逐渐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复古主义”。而古典主义的余波又引发了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思潮。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极大发展,古典主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障碍,因此古典主义最终被历史淘汰,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很快取而代之。
什么是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是17世纪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巴洛克”来自葡萄牙语,原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装饰品。巴洛克的文学通常展现灵与肉的冲突、宗教的狂热、人在上帝面前无能为力等内容,在艺术上特意追求怪异,用夸张的语言、支离破碎的方式表现悲观颓唐的思想。同时,巴洛克艺术中动感强烈、华丽浮夸、表现幻想、极端怪癖、杂乱无章等,并且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和梦幻手法,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
巴洛克文艺的代表作家有西班牙人贡戈拉,他的作品被称为“夸饰主义”“贡戈拉主义”。意大利人马里诺,他写成《阿多尼斯》并形成“马里诺诗体”。德国作家格里美豪森,他的《痴儿西木传》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具有明显的巴洛克文学特征。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从哲学、科学、神学中选取意象,代表作品格律多变,比喻奇诡,具有巴洛克风格。此外,流行于17世纪的法国贵族沙龙文学,也属于巴洛克文学。
浪漫主义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共同成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思潮手法。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注重感情因素,以各种方式抒发内心情感,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反映客观现实,热烈追求理想世界,以豪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在全世界范围内,很早就有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中国古代的大作家屈原、李白等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但当时的浪漫主义并未形成正式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人们也未能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因此,浪漫主义精神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思潮的真正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高涨时期。浪漫主义在当时反映出个性解放,反抗封建领主和教会统治,同时在文艺上抵制法国的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深入探索,犹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产生了诗体长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文学视野更为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对比、夸张和想象手法,同时辞藻华丽,情感饱满丰富,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和非凡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独特的人物性格,塑造栩栩如生的叛逆形象。布莱克、华兹华斯、塞缪尔、拜伦、雪莱、济慈等都是浪漫主义代表作家。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成就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游记体讽刺小说,以里梅尔·格列佛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作者用讽刺的手法,虚构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讽刺当时英国议会中的党派之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以及殖民战争的暴戾残酷。
小说中所描写的小人国其实是当时大英帝国的缩影,当时英国两党常年争斗不息,政客们毫不关心国计民生,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钩心斗角。小说中的大人国国王对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和政教措施进行了尖锐的抨击,表现出作者对当时英国各种制度的怀疑和否定。在小说中,作者还把讽刺的锋芒指向了当时英国的哲学家、评论家、史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利用格列佛回答的一连串问题揭露了战争的实质、法律的虚假和不择手段玩弄政治的可耻行为。
从整个小说故事来看,《格列佛游记》的政治倾向十分鲜明。它的批判锋芒集中在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宗教势力,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出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以及英国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也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精神。
谁是启蒙运动第一人
伏尔泰被称为“启蒙运动第一人”。他本名为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笔名,他是18世纪法国着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也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伏尔泰一生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平等,其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伏尔泰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教育,他擅长用自然法的理论来批判封建****和教会统治,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其中包括对封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他提倡自然神论,主张言论自由,批判天主教会,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反对****主义和封建特权,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舆论走向。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
伏尔泰的文学兴趣秉承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和悲剧创作上,如史诗《亨利亚德》。伏尔泰的哲理诗深入浅出,讽刺诗辛辣冷峻,哲理小说笔调戏谑,戏剧故事荒诞不经。他一生共写了五十多部剧本,且大多是悲剧,开创出以影射的手段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启蒙导师。他学识渊博,着述颇丰,才华横溢,在诸多领域均贡献卓着。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灵魂人物,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启蒙时代,他以崇高的威望、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推动法国启蒙运动大发展,并将影响扩展到整个欧洲。
卢梭为何被称为“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也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者,伟大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的卓越代表人物。其着作有《论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绮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于1712年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1750年,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而一举成名。之后他又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着作,也因此提高了声望。卢梭一生对音乐很感兴趣,他创作了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1752年,成功上演的歌剧《乡村占卜者》,受到法国国王和王后的喜爱。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自由平等,反对私有制压迫。他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和****。在哲学上,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教育上,他主张自然主义,改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他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自由解放的渴望。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促进了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而1782年出版的自传《忏悔录》则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剖析的作品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1762年,卢梭因《爱弥尔》一书,遭到法国当局的缉捕。1778年在法国去世,终年66岁。1791年12月21日,法国的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并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爱情小说吗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是德国着名文学家歌德,这部作品让歌德在德国一夜成名,它是歌德作品中同代人阅读最多的一本小说,并给歌德带来了荣誉和财富。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是感觉支配行为的典型角色,也是感伤主义的特征式人物,在维特身上体现出歌德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观和审美观,以及他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期待与支持。
《少年维特的烦恼》虽然描述了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其本质是表现出对封建旧势力的顽强对抗。这是歌德对自己生活时代的真实反映,体现出狂热奋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内心向往与追求。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自由、博爱、平等的口号,对欧洲当时的封建****统治产生强大冲击。在这段时期,封建贵族专治残暴,腐朽没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思想也受到了禁锢与压制。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矛头直指封建****和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展现出德国进步青年对封建制度的强烈反抗。
主人公维特崇尚自然,追求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他个性解放,思想开放,热爱生命,赞颂生命,赞美爱情,追求自由。歌德采取多种创作手法对社会丑恶现象和****暴政进行抨击和揭露,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对德国社会和文学的发展都有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司汤达与《红与黑》
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司汤达”是他的笔名。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出生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他早年丧母,父亲思想保守,是一个有钱的律师。司汤达在家庭中备受压抑和束缚,因此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这为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司汤达的一生不到六十年,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多岁才开始发表作品。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伟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十个短篇故事,数部长篇,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散文和游记。他凭借凝练的笔法、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而闻名于世,也成为最早的现实主义实践者之一。他的代表着作有《阿尔芒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红与黑》是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也是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和奠基之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着作之一,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真正杰出的文学书”。自1830年《红与黑》问世以来,特别受年轻人喜爱。作品中塑造的一位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成为个人奋斗野心家的代名词。小说中于连的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客观上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以及对青年一代的毒害和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