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版益寿保健全书(健康生活一点通系列)
27091600000011

第11章 居家生活(6)

饮食安排应该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饥一顿饱一顿。因为饮食失节,很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特别是饥饿时不能饱食过量,否则会使食物壅阻于胃,损伤胃肠的功能。

正如《千金方》中所说:“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饮食有节,脾胃运纳正常,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俗语说:“少吃多滋味,过饱坏肠胃。”一日三餐,早餐要好,午饭要饱,晚食要少。

春季饮食宜简单

善养生者应善于和畅脏腑气机,调顺周身血脉,而不是“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古人认为膏粱厚味食入太多,以及醇酒饮用过量,均于人体有害。

《韩非子·扬权》中说:“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吕氏春秋·本生》中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胆结石、癌症和肥胖等,均与高脂肪食物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大丁即相当于疔痈之疾。

由于肠胃经过正月的肥甘美食,积滞较重。因此,春季饮食宜清淡,以清补养肝、通利肠胃。特别是身体虚弱者,更要注意选择平补、清补的饮食。

平补的食物有:小麦、荞麦、薏米、玉米等谷类;豆浆、豆腐、赤豆、扁豆等豆类;橘子、金橘等果类;以及芝麻、蜂蜜、山药、核桃、大枣、莲子、蘑菇、银耳、蛋类等。

这些食品性质甘平,不寒不热,不腻不燥,是性平和缓的补品,适合普通人或慢性病患者长期选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长期进行食补,也不会出现补之不当的偏差。

清补饮食主要是指性凉的食物,如甘蔗汁、荠菜、干品百合、螺、鸭肉、苦瓜、紫菜、海带、海蜇、绿豆、油菜、芹菜、菠菜、香椿、蒲公英等。

这些食物补而不腻,适用于身体虚弱、消化能力差的人,也就是所谓不受补之人。另外,还具有一定的清热作用,适用于阴虚不足,或气阴两虚,兼有口干舌燥、体质消瘦、怕热烦躁、低热不除的患者。但具有肢冷畏寒、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的阳虚征象患者忌食。

此时,应忌多食辛辣、温热的食物。因辛辣发散为阳,以免肝阳升发太过,导致肝阳上亢而引发动风。另外,过食温热、辛辣之品,易酿生痰热,加重胃肠积滞,从而损伤胃气。

春季进补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当需食补”。但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应根据乍暖还寒,人体阳气上升的特点,以清补、柔补、平补为原则,并将药补与食补结合起来。

药物通常可选用党参、黄芪、红枣、淮山药、首乌等。食物方面,鸡蛋、牛奶、豆浆等可经常食用。蜂蜜也是平性的滋补佳品,有较好的补虚损、强身益寿之效。同时,还应多吃些新鲜果蔬、冬菇、鸡肝、鲫鱼等含维生素的食物,以补充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

病中或病后恢复期的体弱者,一般以清凉、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选用大米粥、薏米粥,赤豆粥、莲子粥、青菜泥、肉松等。切忌食用太甜、油炸、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品,以免损伤胃肠功能。

每年三四月份,是野菜盛产的季节。野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多糖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黄酮能对抗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皂甙可显着改善心血管的功能。

野菜不仅是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而且营养丰富、药用保健价值高。我国历来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因此,在春天野菜当令的季节,多吃一点野菜,对身体大有益处。

野菜的食用也有讲究。树上的嫩芽备受人们的青睐,如椿芽、榆树钱等。这类野菜宜蒸吃或做酱吃,忌炒着吃。因为炒着吃既黏又涩,难以下咽,而且有损其营养价值。

有些野菜,如山药菜、山蒜等,含有微毒,在煮食之前,务必要在清水里浸泡两小时以上,进行解毒处理。另外,千万不要采食那些不认识的野菜。因为有些野菜含有剧毒,误食后,轻者会引起闷胀、呕吐,重者还会危及生命。

春季锻炼要科学

常到户外活动,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荡涤体内污气,增强心肺功能。但是,锻炼一定要讲究科学性,让生命之舟一帆风顺。

1.适应气候变化。

春季气候多变,尤其是早春时节,在进行户外锻炼时,要随时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锻炼后应立即用柔软的干毛巾擦干身上的汗水,及时穿上御寒的衣服,小憩几分钟。

2.锻炼要有序。

春季锻炼应循序渐进,强度由低到高、动作由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锻炼之前,先做准备活动,让肌肉和韧带充分放松。锻炼之后,要做整理活动或自我按摩,调整血液循环,以防肌肉僵化。

3.合理安排运动量。

刚进入春季,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此时进行锻炼,以恢复人体的机能水平为目的,逐步增加运动负荷量,微汗即止,避免大汗淋漓。

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出汗过多,一旦被冷空气吹拂,很容易受凉。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春天出汗过多,会耗心血、损阳气,对身体健康不利。

4.选好场地。

树荫绿叶下是白天散步的好地方,却不是清晨锻炼的理想场所。晨练也不宜在马路边,因为马路边人多、废气多、灰尘多,对健康不利。春季晨练应选择比较空旷的地方,如广场、湖边等,这些地方空气较为新鲜,对健康有益。

5.运动方式因人而异。

开始任何一种锻炼项目之前,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能适应这种方式。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和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尤其容易在剧烈运动时发生意外。

比如,糖尿病患者,锻炼时不能太累,不宜进行打球等剧烈活动;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应避免做憋气动作;颈椎病患者,应减少头部的突然运动。

6.运动贵在坚持。

锻炼不仅仅是练身体,也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炼,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7.雾天不宜进行户外锻炼。

雾滴中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各种有毒有害物。锻炼时吸入空气的量比平时多很多,以致很容易吸入这些有害的雾滴,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夏季养生大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里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其意思是说:夏天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的季节,这个时期,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无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的美。这是对夏季“宜养”的呼应,违反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夏季避暑湿

《理虚元鉴》中说:“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明确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即盛夏防暑邪,长夏防湿邪。同时,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导致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若津液的耗伤超过了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导致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因此,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是南方,夏季既炎热又多雨,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致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因其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黏滞,病损往往多缠绵难愈。

湿邪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易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症状。甚者,水液随之滞留,导致水肿,患者目下呈卧蚕状。

《黄帝内经》中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因为湿邪的形成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

因此,夏季防湿邪的侵袭,一定要做到居室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多种不适。

入夏重养阳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外发,皮肤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每易损伤阳气。素体阳虚之人若不注意保养,则阳气虚损的情况会更加严重,所以夏季宜养阳。

另外,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夏季阳盛阴衰和冬季阴盛阳衰是密切联系的。要使人体保持阴阳之气的平衡,必须注意在夏季保养阳气,为冬季的阳气不足作好准备。

其实,夏季养阳,就是顺从自然界夏生长的规律,以达到健体颐年的目的。

夏季宜养脾

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运转,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另外,夏天大量食用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因此,夏季应健脾益气,以达到开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

用生蒜泥、糖醋少许饭前拌食,有醒脾健胃之功,而且可预防肠道疾病。也可用山楂条和生姜丝拌食,有消食开胃之功。

选用各种药粥护脾益胃。

常做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上,以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可有健脾之效。

夏季宜养心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夏主火,内应于心。因此,古人认为,夏季应注重对心脏的养护。

心的阳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以维持生命活动,使之生生不息。在炎热的伏天,体内血流加快,心脏负荷较大,因此夏季应顾护心阳,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夏天养心要慢,不能劳累。只有心先慢下来,呼吸才慢得下来。工休时要减慢生活节奏,使心跳减慢、呼吸频率降低,生命活动的节奏慢下来,心脏才能得到休息。

同时,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

夏季气候炎热,心神易受扰动,出现心神不宁。所以,夏季不可有过激之处,应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保持心静,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

另外,夏天属阳,阳气主泄,所以出汗多。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并且,夏天出汗多,易引起血液浓缩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脏负担。

因此,夏天既不能闭汗,但也要避免过度出汗,并及时补充水分,以养护好心脏。

精神饱满度炎夏

夏季精神调摄,应符合自然界阳气旺盛、万物生机活跃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的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即中医养生学主张的“夏季要放”。

只有精神饱满,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华英成秀”,即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

要使精神饱满,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不能无所事事,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充实的生活,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钓鱼、旅游等,均能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但嗜好不可太深,应适可而止。

要使精神饱满,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用微笑与豁达对待一切人和事。有了较好的精神修养,就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精神自然会饱满。

俗语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笑,还能振奋精神,消除烦恼,使人轻松。笑口常开是延年益寿的良药,也是愉快度夏的良方。而且,舒畅愉悦的情绪,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调节,促进内分泌、免疫、消化功能等,对延缓脏器衰老、减少动脉硬化及其他恶性疾病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健身锻炼也是保持精神饱满的良方。夏季早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舞剑、慢跑、散步,会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既能增强体质,又调整了情绪。

对老年人来说,还应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交流思想,获得信息。另外,讲究仪容,不仅使外表显得年轻,而且心态也会年轻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对促进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要使精神饱满,还应调整自身心态,要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不要搞家长作风,注意平等待人,无须事必躬亲,大事要清楚,小事可糊涂。

总之,夏季应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便顺利度夏。俗话说:“热天睡好觉,胜吃西洋参。”

睡眠是人类一个最基本的需要。充足的睡眠可以让脑组织获得休息,使记忆在睡眠中得到整理。缺少睡眠会导致人体的功能紊乱,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尤其是骨骼肌的活动几乎全部停止,同时心脏的跳动次数减少,血压下降,使身体各个器官,尤其是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夜间睡眠多有不足。并且,经过上午的劳作后,体力和精力消耗较大。因此,每天应安排短时间的午睡,以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

午睡时间一般以1小时为宜。午睡时间过久,大脑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时间越长,越是感到疲倦,不利于醒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甚至醒后有不舒服的感觉。

午睡应采取平卧或侧卧姿势,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不宜坐着打盹儿,这样易导致脑部供血减少,会出现头晕脑涨等症状。也不宜伏桌午休,以免眼球受压,导致眼疾。

为了保证午睡质量,午餐时不宜饮酒,喝咖啡、浓茶,以免兴奋而难以入睡,并且不宜餐后倒头便睡,应活动10分钟再上床。

不要在喧闹的场合午睡,以免影响午睡的质量;也不要在屋檐下、过道里或露天迎风睡觉,避免受凉感冒;不要为了午睡而服安眠药,应顺其自然,不必人为地催睡。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午睡醒后不要即刻起床,而要伸伸懒腰,打打哈欠,然后再慢慢起床,以缓解醒后突然运动造成的血压变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

老年人应避免日晒过多

夏季,日光中紫外线的含量较高,尤其是中午阳光直射,且室外气温高达40℃以上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室外,以免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和中暑。

而且,夏季日晒过多还是皮肤癌、白内障、青光眼发病的原因,也会增加患淋巴癌、血液病的危险。若必须外出,需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戴太阳镜,并适当用防晒霜。

对户外活动时间应作一些调整,避免在上午10时以后,下午3时之前到户外活动。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尤其是老年人,其脏器功能减退,体内含水量比年轻人少,所以高温天气对老年人危害就更大。

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一般来说,老年人应停止体力活动,应尽可能待在阴凉的地方,或待在通风或有空调的室内,或用温水擦浴,以便安全度夏。

夏季居室环境

夏季,居室环境静谧安逸,对身心健康尤为有益。因此,夏季到来之际,首先要全面打扫一下居室,将多余的或暂时不用的家具搬掉,使居室拥有较宽敞的空间。室内应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窗子应挂上浅色窗帘。

早晚室外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洒些凉水,保持室内的清凉舒适,使人心静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