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27088600000016

第16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3)

宋朝时,有位名为刘恒的人因父亲遭受祸害,被侯姓人养大,便以所养之这有姓氏为姓,姓侯。

侯姓人的得姓渊源大抵如上所述。因为主要发源于今山西、河南等地,所以在早期也以北方中心发展、繁衍。汉朝末年,出自共叔段和侯宣多之后的侯姓人因故迁居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子孙世代留居,后来还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强宗大族,称侯姓上谷望。这一郡望,直到今天还是侯姓中最为着名的郡望。

侯姓如今是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2位的大姓,其广泛传衍分布除有源流众多等原因外,历史上名人众多也是一个不容视的原因。在这些名人中,如战国时信陵君谋士侯嬴、汉代名臣侯霸、权臣侯览、北朝大将军侯景、隋代艺术家侯白、唐初大臣侯君集、宋代水利专家侯叔献、名臣侯蒙、金代政治家侯挚、明朝航海家侯显、名臣侯恂、情代文学家侯方域、侯涵、近代艺术家侯俊山、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医学家侯宝璋等人,无疑都是最着名的。

邵姓

邵姓古作召姓,是周代召公的后代。据史书记载,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同胞兄弟。他在周朝初年被封于燕,因故留在朝廷,燕国只由他的长子去管理。他在周朝初年是位手握重权的大臣之一,因功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为公爵,子孙世袭召公之位。他去世后,子孙也被称为召公,在成、康、厉等王朝中担任要职,曾为“周公东征”和“成康之治”作出过重大贡献。至周厉王时,厉王暴虐无道,禁止百姓议论朝政,这时的召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着名论断劝谏他。数年以后,周朝衰落,强秦在西方兴起,召公的封邑也被秦国吞并。失去封地的召公及其子孙为纪念故土,便在原封邑名称“召”旁加上“邑”字,使二字合而为“邵”,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姓氏。

由召公封邑而来的邵姓,在早期除召公外,又有邵穆公、邵武公、邵昭公、邵伯、邵廖、邵不疑等人。他们的子孙后来在汝南、安阳、博陵等地发展,称邵姓汝南望、安阳望和博陵望。唐朝时,邵姓中出了位州刺史邵说。宋代,又有哲学家邵雍、名臣邵必、邵宏渊、邵焕、邵炳、名将邵兴。明朝,有画家邵弥、名宦邵捷春、邵元节、邵伯正、邵南、邵智、邵坚、邵宝。清代,有诗人邵大蘅、文学家邵齐焘、史学家邵晋涵、经学家邵懿辰、名臣邵大叶、画家邵云。近现代,有政治家邵力子、省长邵式平、作家邵荃麟等。

邵姓今天也与其他大姓一样,分布较广,人口较多。据1984年统计,邵姓人口在百家大姓中居第83位。

孟姓

孟姓的来源有两支,其中之一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鲁国是由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建国的方国,姬姓。春秋初年,伯禽裔孙鲁桓公有子名庆父,是鲁国原国王鲁惠公的孙子,在鲁桓公时被分邦建氏,称仲孙氏(仲,意排行第二)。鲁桓公以后,鲁国接连发生内乱,仲孙庆父也被卷入进去,后来出亡莒国。为逃避鲁国人的追捕,他又将姓氏改为“孟孙”,称孟孙氏。此后,他率子孙归国,病逝于鲁国边境。他的长子公孙敖抚尸归鲁,后继承爵位,仍称孟孙氏。数年之后,孟孙氏又被简称为孟氏,这样便正式有了孟姓。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据某些姓氏书籍记载,卫灵公有位庶兄名孟挚,孟挚的子孙后代姓孟。一些孟姓谱牒则说,卫襄公有位儿子叫公孟,公孟的子孙以“公孟”为姓氏,后来又省作“孟”。

孟姓尽管都是王公贵族的后代,但成为天下着名姓氏还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出了大思想家孟子的缘故。孟子名轲字子舆,初从孔子弟子子思受学,后全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为以后被作为统治者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的形成作出过重要贡献,是儒家学派中仅次于孔子的大学问家。所以,孔子后来被称为圣人,他则被称为亚圣,在历朝历代中享受仅次于孔子的待遇。

孟子以后,孟姓人又有所迁徙和发展,并且形成了“平昌”、“武威”两大郡望。其历代名人,在孟子以前有学者孟胜、勇士孟贲,孟子以后有西汉经学家孟喜、东汉才女孟光、三国名臣孟宗、夷族首领孟获、唐代诗人孟云卿、孟浩然、孟郊、名宦孟简、五代后蜀国王孟昶、孟知祥、南宋名将孟珙、元代经学家孟梦恂、清朝戏曲家孟知舜、近代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以及当代女艺术家孟小冬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孟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4位。

龙姓

龙姓来源不一,最早的一支与黄帝时期驯养龙的人有关。相传,这位养龙人名为董父,因善于养龙和驯龙而闻名于世,还被黄帝赐姓为豢龙氏。后来,董父的后代世掌豢龙之职,至夏朝帝王孔甲时,又有一位名为刘累(相传是帝尧的后代)的人向豢龙氏学习养龙的技艺,被赐姓为御龙氏。以后,豢龙氏董父的后代和御龙氏刘累后代中各有一支以职业为姓氏,姓龙。

大约在帝舜时,朝中有位名为“龙”的人任纳言之官,专门负责“出纳王命”。后来,“龙”的后代也姓龙。

战国及秦朝时,原楚国故地有两位龙姓人:龙且,项羽部将;龙未央,也是原楚国人。二人的祖先虽不明所出,但后代却都姓龙。

南北朝时期,在我国西部地区有焉耆国和且弥国,两国的国王也都是龙姓人。

由上述可见,龙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在发展中,龙姓先后形成了武陵、天水、渤海三大郡望,出现了后晋工部侍郎龙敏、宋左武大夫龙大渊、画家龙升、元经学家龙仁夫、明四川巡抚龙文光、广西参政龙浩、太堂寺卿龙鹰、清内阁中书龙汝言、戏曲家龙燮、近代将领龙汝元、龙济光、当代政治家龙云、战斗英雄龙世昌等着名人物。如今,以人口多寡计算,龙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5位。

万姓

万姓出自姬姓,是周代诸侯王芮伯万的后代。相传,西周初年大分封时,有位同姓宗室被分封于芮(今陕西大荔朝邑城南),建芮国,为伯爵,成为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春秋时,芮伯中有位名万的人在位,称芮伯万,他因不受生母芮姜喜欢,被迫迁居魏城(今山西芮城)。

他的子孙,后来便都以他的名字“万”为姓。

此外,万姓中还有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春秋时,毕公高的裔孙毕万在晋国任大夫,子孙贵显当朝。后来,也以他的名称“万”为姓。

万姓在得姓前后,主要在今陕西、山西一带发展。后来,又形成了扶风、河南、槐里三大郡望。其中河南郡望主要是指由鲜卑姓“吐万”改姓而来的万姓人。北魏时,鲜卑人入居中原以后,由于不断与中原人民融合,原来的鲜卑姓氏的习俗也越来越不利于民族融合,于是在北魏孝文帝时,便在下令禁止鲜卑习俗的同时,也把鲜卑姓氏全部改为汉族的姓氏,此外还规定鲜卑人的籍贯通通改为河南(郡名,今河南洛阳)。当时,由于吐万氏是鲜卑贵族中的一支,也被随例改姓“万”,同时注籍为河南人。这样,万姓中便有了河南郡望。

万姓中历代名贤众多,其中尤以战国时着作家万章、东汉偏将军万修、北魏大将军万安国、隋朝音乐家万宝常、唐代县令万齐融、宋朝画家万齐、元朝枢密使万清、明代进士万士和、万元吉、万民英、布政使万衣、吏部尚书万堂、御史万观、名僧万玉山、清朝文学家万树、经学家万斯大、史学家万斯同、近代革命家万福华、当代国民党军长万福麟,以及剧作家万家宝(曹禺)、中共女省委书记万绍芬等人最为着名。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万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6位。

段姓

段姓主要有四支,其中的一支与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李聃)有关。据《史记·老子列传》

记载,老子有子名宗,在春秋时期任魏国的将领,被分封于段干(今址不详),此后便以封邑之名“段干”为姓氏。后来,魏国有段干木、段干子,齐国有段干朋,都是他的后代。战国时,段干木的子孙西迁入关,在姓氏中又去掉干字,单姓段。

段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初年郑国的共叔段之后。史称共叔段是郑武公的次子,与长兄郑庄公不合,被庄公封于京城,号曰京城太叔。后来,他在母亲姜氏的帮助下打算推翻郑庄公,由于事不成功,逃亡于共(今河南辉县),又称共叔段。他的子孙便留居于共,为了表示与郑国王室的区别,便又以共叔段的名字“段”为姓氏。战国时韩国的宰相段规,便是共叔段的后代。

段姓的第三支出自鲜卑族中。汉魏时期,鲜卑族部落大人檀石槐的后代段务目尘、段匹王单等人归顺朝廷,被朝廷委以重任,并让他们世袭“辽西公”

之职,史称辽西段氏。两晋十六国时期,这支段姓人入迁中原,渐渐和汉族人民融合。隋唐以后,他们已与汉族人毫无区别,成为汉族人民的一员,仅在郡望上仍称辽西段氏。

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世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相继统治这里达317年(公元937~1253年)。白蛮也就是白族的前身,而段姓又一直是白族中的大姓之一。特别是大理王朝灭亡以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带,段姓仍是大姓之一。

上述四支段姓,是使段姓成为当今百家大姓中第87个大姓的主体。在发展中,段姓还形成了京兆、天水、武威、辽西等郡望,诞生了一大批各有建树的历史名人。如西汉时,段会宗是开拓西域的名臣。东汉时,段熲是朝中名将。十六国时,段业被推举为凉王。唐朝,段文昌、段成式父子相继为文学家,段佐为名将。金朝,段成己、段克己也都是文学家。清朝,段玉裁是着名文字学家。民国初年,段祺瑞是北洋政府总理。当代,德德昌是中共红军名将。他们都在历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

雷姓

雷姓起源很早,相传出自炎黄时期的原始部落时代。当时有一个方雷氏部落,与黄帝部落的关系较为密切。在黄帝正式成为部落联盟长以前,曾娶方雷氏部落女子,生下青阳氏玄嚣。

两部落有了婚姻联系,关系更为密切。后来,出自方雷氏部落的雷公还在黄帝手下担任了官职。之后,方雷氏和雷公的后代便以雷为姓。

东汉明帝时期,原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羌族人中的一支-烧当羌被东汉朝廷迁到冯诩(今陕西大荔)等地居住,其中有一支姓雷的人因为势力较大而与同族的党、不蒙、钳耳等姓极受优待,继续保持了原有的地位和势力。这支雷姓人便在冯诩一带发展,在南北朝以后又与当地的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他们在东汉以后世代居住在冯诩,便以冯诩为郡望。

上述几支雷姓,在早期的发展中各自独立,界限分明。其中出自方雷氏部落的一支,在后汉、三国时相继出了雷义、雷同等着名人物。他们的后代中有人在汉魏以后南迁豫章(今江西南昌),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史称雷姓豫章望。此后,雷姓一在冯诩、一在豫章独立发展,直到隋唐以后,才因一些特殊的原因,迁徙、发展、合流在一起。如今,雷姓已成为百家大姓中的第88大姓。

历史上,雷姓也不乏名士俊杰。如东汉的雷义以善于交友而见重当时。十六国的雷弱儿因功勋卓着而官至大司马。唐代,雷海青是音乐家。宋朝,雷允恭、雷有终、雷孝先是政界名流,雷宗道是画家,雷协是经学家。明朝,雷仕梅、雷宗是名臣。清朝,雷发达是着名建筑师,雷仁、雷以诚是朝中重臣,雷学淇是着名学者。当代,雷经天是法学家,雷洁琼是妇女活动家。至于雷锋,更是妇孺皆知的雷姓名人。

钱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是人们熟知的《百家姓》开头的两句,其中钱姓也因排在第二位而早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具体到钱姓是怎样来的,以及是怎么繁衍发展的,并非人人都能了解。

相传,钱姓是一个由掌管钱财的官名“钱府上士”而来的姓氏。这一官名起源于周代,其职责是负责钱财的管理和调度。周代时,担任这一官职最着名的人物是彭孚。相传,彭孚是彭姓人始祖彭祖后代,其远祖是颛顼和黄帝。由于他所担任的官职起着服务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他也因此而被人称为钱孚。此后,他的后代沿袭了这一称呼,世代姓钱。

从钱姓的来源上看,钱姓是由彭姓分化而来的,与彭姓有着共同的祖先。历史上,钱姓和彭姓常常自认是一家人,有着遇难相帮、互不通婚等共同的约定。事实上,钱姓发源于下邳(今属江苏),与彭姓的发源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并不在一处。但是,钱姓人一向把彭城作为郡望之一,其原因也正是由于彭姓的缘故。

汉魏以后,一些钱姓人又从发祥地下邳一带迁出,渡江向江南发展,最后定居在吴兴郡(今浙江湖州)一带,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以至人们在沦及钱姓郡望时,也把吴兴作为其中之一。

钱姓中的着名人物,有南朝天文学家钱乐之,唐代诗人钱起,五代吴越国王钱鏐、钱亻叔宋朝文学家钱易、医学家钱乙、诗人钱惟演,元代画家钱选,明朝名臣钱龙锡、钱肃乐、钱博、画家钱谷、学者钱德洪、钱福、清朝画家钱杜、钱沣、钱楷、政治家钱江、学者钱塘、钱大昕、钱大昭、钱侗、诗人钱载、词人钱枚、名臣钱谦益、书法家钱土占、篆刻家钱松、藏书家钱曾,近代文学家钱玄同,当代中共烈士钱壮飞、政治家钱英、科学家钱崇澍、女部长钱正瑛等。

今天,钱姓人不仅已遍布在大江南北,而且在海外许多华人聚集的地方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

从人口数量上看,仅在大陆地区,钱姓人就有数万之多,是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9位的中华大姓。

汤姓

汤姓出自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商汤又称成汤、履、天乙、武汤、武王、成唐、大乙、唐、高祖乙,是夏朝末年商部落的首领。他见夏王桀昏庸无道,便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与另一强大部落有莘氏结成联盟,并娶有莘氏女为妻,任用贤人伊尹辅佐自己,渐渐使商部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势力。接着,他又率众攻灭了夏朝的盟国葛、韦、顾、昆吾等国。前后经过十一场战争,对夏朝统治中心实行包围,最后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建都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后来,他的子孙相继统治中国达四个世纪,所建的商朝,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纪才被周朝灭掉。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子孙中的一些人便以他的名字“汤”为姓氏。

汤姓的得姓距今已有3000多年。在正式得姓以前,汤姓的远祖是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帝喾生契,亦即商部落第一位着名首领。从契再传14世,便是汤姓始祖商汤。

汤姓得姓以后,早期主要在中原地区的东部和中部发展,后来随着商朝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又适居祖国的四面八方。大约在汉唐时期,汤姓人的一支北迁至中山(今河北定县)、范阳(今北京西南)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史称汤姓范阳望和中山望。唐宋以后,汤姓人开始大批南迁,定居沿海各地及江南各省。明清时,又迁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近年,又到达欧美。如今已是分布遍及海内外、在大陆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0位、人口数万的着名姓氏。

汤姓以名贤开基,得姓以后也名人辈出。在这些名人中,最知名者有南朝诗人汤惠休、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名将汤和、汤克宽、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清代画家汤贻汾、史学家汤球、进士汤斌、近代改革家汤化龙、汤寿潜、民国将领汤恩伯、当代学者汤用彤、科学家汤飞凡等人。

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