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27082100000037

第37章 冬至到,数九始

冬至是中国农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故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些地方还会吃汤圆。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一般处于12月21日与12月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活节的来源

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公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冬至大如年

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冬至节。《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唐宋时期有“冬至大如年”一说,《吴中岁时杂记》记载:“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节。”南宋都城临安冬至节官府要大宴宾客,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这一天也是天子祭祀昊天上帝之日,《周礼》有“祀昊天上帝于园丘”之说,注谓“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淮南子》也有“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记载。

中国古代人有庆贺冬至的习俗。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的食俗

相传在江南水乡,共工氏有一个不肖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吃饺子是中国北方的人的习俗,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一天,中国南方还有吃汤圆的习俗。

延伸阅读

冬至为何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寒娇耳汤”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