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连日来,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同志的事迹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从沈阳悼念现场源源不断的人流中,从辽宁舰鸣响的汽笛声中,都可以真切感受到人们对英灵的礼赞和对他身上的拼搏精神的崇尚。
罗阳曾经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的故事读起来亲切而又自然,一方面,那些事情平凡朴素,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位朋友或者同事做过的; 另一方面,很多事迹又感人至深,能够引发共鸣,经得起夸赞。其中一个重要细节,就是他在辽宁舰上度过的生命最后数日乃至生前更多的平常时日里,所表现出的那种完全忘我超常无私的舍命付出————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经常夜以继日。正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玉海所言:“真正累坏罗阳的,是他一直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支持和推动罗阳拼搏奋进、始终不渝的,是人类社会普遍推崇的一种高尚情操,是“辽宁省劳动模范”等一连串称号所传递出的那样,也正是罗阳本人生前多次所言那样,“我们不是在做事,我们是在从事一项事业”。这就是说,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劳动岗位作为创造人生价值的最佳平台,他就完全能够挥洒生命的激情,去书写拼搏的辉煌、体会拼搏的欢愉、享受拼搏的恩典,这恰恰彰显出人生中的最丰富的价值,展现出一个劳动者最崇高的境界。
这并不是说,罗阳不食人间烟火,是个工作狂。事实上,他的巨大付出除了归因于个人价值取向外,主要与他的特殊工作性质和重要岗位职责有关。他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也只是默默无闻地工作生活,相对于同事不见得多么特殊,也许只是更敬业一些,更愿意把心思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他所热爱并且享受的事业中去。而在他的亲人和同事追述中,英雄只是把对家人、亲友、生活的热爱,融入到平常的点滴工作中,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呵护家人,为同事营造更好的环境,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也因此赢得更多的理解,收获更多的尊敬。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中很多人并不需要亲历“拼命三郎”式的工作节奏,也完全无须体验“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壮,而无论任何时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以及对家庭、企业和祖国忠诚到底的高尚情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意义上,罗阳的拼搏精神,正是一种对理性、积极的生活和工作观念的引领。学习他的这种拼搏精神,就是要尊重劳动,就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应尽的责任尽到。这是每个合格公民的义务,也是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
(2012年12月1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