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筑梦蓝天
27076600000092

第92章 罗阳成长故事透视杰出创新人才共同基因

记者: 堵 力

11月29日上午10点30分,歼15 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沈阳举行。在同一时刻,记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见到了罗阳大学时代的系团总支书记、退休教授郑彦良。

“我从事学生工作12 年半,接触了1000 多学生,罗阳是我最看好的三个人之一。”每天看着缅怀罗阳的新闻报道,63 岁的郑彦良教授满脸的伤感和疲惫,“罗阳是最让我们骄傲的学生,是最让我们心疼的学生”。郑教授介绍,罗阳是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高空设备专业1978 级学生。

他回忆,11月25日和26日是大喜大悲的两天,所有媒体铺天盖地都是舰载机成功起降的报道,我非常激动,本想给他打个电话。后来一想,他的老师、同学、同事很多人都会打电话给他,就没有打。没想到第二天,大喜转为了大悲,网上到处都是罗阳的遗像,真是让人无法承受。罗阳大学时代的系党总支副书记、78岁的蔡德麟老太太一直不相信四处求证,最后才放下电话嚎啕大哭。

为有牺牲多壮志。罗阳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事业和当代年轻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郑教授回忆了罗阳的大学时代,总结了他们这一批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基因。

基因一: 坚守

78级学生是在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理想中成长的。大学时,即使在除夕晚上,罗阳与班里的学习委员李兆坚都不回家,坚守在教室里复习功课。郑彦良教授说到这儿问了一句,“现在的大年三十还有谁能在教室学习吗?”

罗阳1982年大学一毕业,正赶上国家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裁军,军费减少,军工行业不景气。20世纪90年代军民并举,发展民品,军工的日子不好过,很多人忙着跳槽。但罗阳坚守在601所,一干就是20年!

罗阳当了一把手,为几个重大项目的研发呕心沥血,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坚守着,把巨大的压力全部转化成攻关的动力。

在辽宁舰上8天7夜,罗阳身体不适,也一直在坚守。郑彦良老师分析,歼15试飞,罗阳的信念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他一直紧绷着神经,直到试飞成功。

郑彦良问,谁能说罗阳后面三个坚守,不是在大学期间第一个坚守的延续和发扬呢?

罗阳班里有30个同学,其中一个叫黄宏的,得了某种传染性的疑难病,住院了。罗阳和他的同学自发组织,两个人一组,一组半天去医院陪护。在进病房之前,为预防传染,每个同学都要吃一片大拇指盖大的白药片。罗阳是最积极的同学之一,一周排了3次班。

郑彦良认为,对黄宏的看护,就是对这些学生如何关爱他人、如何组织协调、如何坚守的一种锻炼。

基因二: 团队精神

罗阳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届大学生,班里同学年龄跨度很大,最大的31岁,最小的就是17 岁的罗阳。郑彦良老师经常能看见罗阳与同学李兆坚在“争吵”,其实他们是在讨论问题。学问学问,除了“学”就是要“问”。

当时最火的专业是飞机制造,而罗阳学的是研究飞行舱里的生命保障系统。他们班同学没有出太大风头,但学习都有拼命三郎的劲头。从刚刚公开的罗阳所在班的成绩册看,成绩在90分以上的同学占40%以上。

“那是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温暖的班集体。”郑彦良回忆,罗阳所在班的排球队打遍北航无敌手。罗阳并不是主攻手,但对组织比赛非常热衷,经常研究队里的战术,同时忙着张罗越野赛、篮球赛。这对他的能力是一个锻炼。

20世纪80年代初恰逢出国大潮,但这个班是出国最少的,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担任了国防工业的老总、司局级以上干部。

“同学感情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校庆聚会的时候罗阳住了一晚就要走,同学也不挽留,知道军工行业就是这个性质,大家不是吃饭玩乐的关系。但今天,他们全班同学都去沈阳送行了。”郑彦良说。所以,“我们的本科生我们的研究生,要用最大的努力,维护好班风,维护好团队,这对你们的未来有极大的好处!”郑彦良呼吁。

基因三: 纯粹

罗阳17岁入大学,是班里的小弟弟,既非党员也非学生骨干。那时他在班里担任体育委员,身体好,学习棒。工作多年后,他又回到母校攻读可靠性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罗阳的老师们认为,他做事韧性足,与他年轻时候喜欢打排球有关,有种不服输的精神。

罗阳是单纯的人纯粹的人。“不吸烟、不爱喝酒,不喜欢官场上的应酬,一身正气。”在郑彦良老师的描述下,这位航空报国英模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展现出来。

是个普通同学又如何?“搞自主研发、设计制作,要的是敢为人先、不迷信权威、不唯上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传统。不然,北航的7项国家科技大奖怎么能得来呢?”郑彦良问。他鼓励北航学生,罗阳的精神遗产告诉我们,一个普通学生,他的生命之花也能璀璨绽放。

罗阳40多岁就成为单位的一把手,很多人评价他“内向”“敢拍板”。郑彦良认为,他的学生不是外向的人,在充分讨论后,在重大决策中作决定很快,而且一旦决定就绝不回头,亲自抓亲手干,所以做事成功率高。

网上的年轻人昵称歼15是“我们的战神”,但其研发挑战巨大。“舰机融合,就是创新”,郑彦良教授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说,面对技术封锁就是要有这股劲头。“歼15上舰两个月就起飞了,西方舰载机从上舰到起飞需要5~8年。所以很多外媒都说中国是琢磨不透的国家。罗阳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奇迹!”

基因四: 感恩

搞工程设计,传帮带非常重要。

郑彦良1975年大学毕业留校,就住进了学生宿舍,罗阳他们商量个什么事,都是推门直接进来。

郑老师现在最遗憾的事情是,罗阳几次邀请他去沈飞,他都没去。“当老师的最大幸福,就是在远处看着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上走,不能给他添麻烦!”郑老师认为,罗阳要腾出精力接待他就是给学生添乱。

有学生跟郑彦良开玩笑: 郑老师,你什么都好,就是没教会我们请客送礼,这可对发展不利。

“你就不是在这种浮躁环境里长大的,赶快回到业务队伍里来吧!”郑老师回敬他。

罗阳所在班的师资是这个专业历史上最强的。他的本科毕业设计是王浚院士带的,参与研究“工兵和地雷爆破设计的实验室”。在这个过程当中,他非常认真,出色完成了工作,“我们后面的工程施工完成以后,在1989年得到了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因五: 内敛

“如果不是走得那么壮烈,罗阳会像其他从事军工的同事一样,默默无闻地走向八宝山。”一般在入学的第一堂课上,郑彦良会告诫自己的学生,入这一行,就别想出名,想出名就别入行。

罗阳在业务领域的贡献,郑彦良教授无法评价,因为很多还在保密期。很多人说,现在的学界、科技界浮躁追名逐利,而郑彦良说,“我们国防人、军工人不是这样的。”

罗阳做事不张扬。同学聚会见面那么多次,但大家既不知道罗阳已经是沈飞的掌门人、多个重要机型的设计者牵头人,也不知道他获得过航空金奖。

国防人就是这样的。郑彦良曾经拍过一张照片,一位研发人员摸着无人机机尾,无限留恋,“就像嫁女儿一样。”但无人机还没有解密,很多80多岁的老科研工作者就要默默无闻地走完此生。这张照片也进入了保密档案库。

郑彦良教授这几天一直在总结罗阳昨天和今天的因果关系,他是体育委员,身体最棒,是班里提拔最快的同学,也最早离开我们。“这给人的刺激太大了”。失眠了几天后,郑彦良给很多老师发短信,“告诉自己的同学,警醒自己,保重身体”,他告诉记者,“罗阳这样的人走了,国家损失很大。”

(2012年11月30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