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筑梦蓝天
27076600000064

第64章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李雨农

我的手机里,至今仍保留着一条短信,是老朋友沈飞公司的李常三发来的:“罗阳总经理今天中午,在航母上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时间是2012年11月25日16时29分。收到这条短信,我十分悲痛和震惊。罗阳年仅51岁英年早逝,我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播出了这条消息。看到了笑容依旧的罗阳遗像,我想起了与罗阳的几次交往。

我是1997年3月在一个会上认识罗阳的。初见时,他总是腼腆地笑着,很少说话。开了三天会,才知道他是沈阳所的党委副书记,于是我这个也在科研所工作过的记者与他多了一个交流的话题,我们慢慢地熟悉起来。在一次聊天时他告诉我,他们所的宣传部老部长对《中国航空报》有点儿意见,说是报纸上经常出现“杀手锏”,其实这是错的,应该是“撒手锏”。后来我们请这位老部长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刊登在《中国航空报》上。至今,虽然仍在许多报刊上见到“杀手锏”,而《中国航空报》上却很少有,我想这里也有罗阳的一份功劳。

2001年,为庆祝沈阳所成立40 周年,我代表《中国航空报》社去沈阳所策划连续报道。当时罗阳在那里任党委书记。报道方案很快就获得所党委会的批准,沈阳所的连续报道陆续在航空报上刊登,难能可贵的是,所长李玉海、书记罗阳和院士李明的文章都是自己亲笔起草修改的。罗阳坚持认为,自己分管的工作写起来既熟悉又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更能够打动读者。同时在行文的过程中,领导者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必然会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思考,这对今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也会大有帮助,可谓一举两得。实践证明罗阳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一系列文章发表后,在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后来罗阳调到沈飞公司,先任党委书记,后任总经理、董事长,虽然职务变了,但他的工作作风却始终没变。这期间我多次去过沈飞公司,也和他作过几次深入交谈,我几次提出要为他写一篇专访,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事情是大家干的,写我一个人不合适。令人遗憾的是,我曾经写过那么多人的专访,却没有为罗阳写下过一个字。

我们航空人“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信念不动摇,罗阳是我们中的佼佼者,是一代航空人的杰出代表。为了弥补遗憾,我特在罗阳同志牺牲一周年之际写下此文作为纪念。罗阳同志的塑像也已经在沈阳所和沈飞公司矗立,我想,如有机会前去瞻仰,我一定要向罗阳献上一束鲜花,表达我对他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怀念。

(作者为中国航空报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