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孙聪忆罗阳
记者: 刘文波 马 倩 姜春艳 马 宁 李 超
“罗阳跟着你走了,你怎么不给我带回来!”
当罗阳夫人拽着孙聪的手哭泣时,孙聪的心翻腾着,难受得无以复加。
罗阳和孙聪都是沈阳人,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又是前后脚儿进入到沈阳所工作,并成长为当年闻名全行业的沈阳所“七匹狼”团队中的成员。兄弟上阵,一群狼。兄弟拉车,八匹马。回忆起来,孙聪说,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就算不能说像战争年代那种出生入死,但也属于同甘共苦。11月26日,记者去采访孙聪,他说,罗阳去了,他“有点儿害怕,不敢接受这种现实”。
工作上的左右手,生活中的知心兄弟; 为了航空工业的未来,他们付出艰辛,守住信心。而今,孙聪将一个人带着他和好兄弟罗阳共同的使命和希望,更坚定地走下去。
在追求先进技术时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动力
记者: 在这次歼15航母起降试验时,现场每个人最关注的方面都有所差异,您最关注的是什么?
孙聪: 我们海试的时候不是撞大运。每名飞行员都进行了着舰特性飞行。
记者: 这种情况在以前型号试飞时是没有过的?
孙聪: 对。以前我们设计研制的人是不关心飞行员培训的,因为陆机飞行员我们已经有个强大的培训体系。但舰载机要是从零做起,飞行员的培训也要从零做起,一切都是从无到有。
舰载机设计最大难点在于,它要有与陆机相同的作战半径、机动性、载弹量等。这就对舰载机提出更高的要求。陆基飞机着陆时速是300千米左右,但是舰载机的着舰速度要更低。我们专业术语讲要有增升装备。机型面积要设计得更大一点,升力特性更好一些,使得在低速的时候飞机还能可控。与陆机相比,舰载机着舰时,在同一个迎角状态下,升力特性都要比陆机大30%以上,才能保证它的安全。
记者: 在歼15项目中,你负责设计,而罗阳负责制造。我们知道,设计和制造是既有合作,又有矛盾的。
孙聪: 我们国家搞型号遵循一个经验,所谓两个系统,就是行政总指挥系统和总设计师系统。总设计师系统负责技术的设计,行政总指挥系统负责制造工艺保障和行政支援的调配,这两个系统要想做好一个任务,必须要保证紧密合作,一定是在目标一致、思想高度统一的前提下才能干。罗阳在现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说装啥咱就装啥,你说怎么干咱们就怎么干”。他从生产制造的角度为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当然,我们设计也会考虑工艺是否成熟,会在成本、工艺、进度方面权衡来设计一个产品,这是每个设计师都会有的想法。
设计和制造的矛盾源于历史上研究所和企业的划分,制造和设计是两个部门。集团公司为改变这种现状搞了许多干部交流,通过人的交流在理念上实现融合。
我们在歼15项目中率先采用了数字化协同设计理念,过去都是设计师拿尺子、笔和纸画图,图画好了再工艺审查,再去设计工装、设计夹具等,这是一套老的体制。后来开始用计算机画图,但是这个流程没有变。歼15是第一型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同时改变了设计流程,而流程的改变需要管理跟得上。在设计之初,有人就提出联合设计,但为了控制程序,我们搞了一个五级成熟度管理,冲破了组织壁垒。设计初期,图样成熟度达到一级之后,沈飞就可以制定工业文件了; 达到二级后,就可以定做采购料了。这种高度协同并行的模式,一方面抢来了进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设计和工艺的有效融合,对飞机制造是一个全面提升。工艺和设计是互相开放的,做到单一数据团管理,实时数据共享。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突破了设计和制造这一壁垒。这套协作模式使效率提高了40%左右,如果管理得好,可以使效率提高50%。
记者: 歼15用了很多新工艺,是以前没有用过的。
孙聪: 飞机设计技术最难的就是导管的设计。飞机上有很多管子,发动机用的燃油管子、驱动飞机能保证多面动的液燃油管子等,这些管路的安装是非常复杂的。过去我们叫打式样,要到飞机上依据空间设计如何走管道,现在采用计算机三维设计就是用数控装管。我们设计的数控装管在计算机上很容易做出,所以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的数控弯管机,弯出不同的管型,然后装配好。这种工艺能力的提升,都是在制造领域上,罗阳这支团队从行政资源保证上、从工艺装配技术创新上,都在努力做这件事。无论是总师系统还是行政指挥系统,我感觉我们在追求先进技术是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动力。
我们建立了一套基础的数据流程和先进工艺的制造过程。这个过程都是我们跟罗阳一起来研究的。他需要调人时,沈飞会在不同车间把有能力的人抽调在一起,形成新的项目团队。这个团队不属各个车间,这就相当于组织模式发生了变革。我们开创了一个“沈阳快速试制中心”,在中心的筹建上他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这种技术创新,都是罗阳决策、沈飞自己掏钱干的。我们的飞机仅用很短的时间就飞起来了。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效体现在最后一飞,但其中凝结着整个团队的心血。
除了组织模式的变革,还要进行先进的手段变革,比如采用数字化技术,遵循了0.1毫米工程的理念以提高质量。飞机装配出来尽量没公差,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
记者: 0.1毫米工程理念是什么?
孙聪: 当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为了提高汽车的制造质量,提出了2毫米工程的概念,牵涉到组织变革、管理理念等。而我们造飞机要比它精度更高,我们叫0.1毫米工程理念,是为全面提高飞机制造质量的。这种理念必须有行政支援的配合、支持、投入。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罗阳要管理两万多人的大厂,吃饭问题、发展问题、稳住节点等问题,事务非常繁忙,这些都需要平衡。若没有对技术追求的理念,他很难下决心做这件事。他作为总经理,在这方面,对飞机研制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记者: 歼15的拦阻钩设计要求是比较高的,高在哪?据说在生产时还碰到了很多难题。
孙聪: 拦阻钩是一个制造工艺难点,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搞这个东西。首先拦阻钩的连接和精度的要求很高,在制造加工、热变形处理方面遇到了一些阻力。焊接的精度、钩头表面的耐磨性都是在研制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沈飞公司在制造领域给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在歼15中使用了大量新工艺,这需要企业领导决策的支持。关键是新技术的采用在初期成本都会高,但从长远来看,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有两种新技术的变革,一种是跨越式的,另一种是不断更新改进。这两种创新模式都需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来决策,看到早期的投入和后期的收益。罗阳在沈飞新技术的推广上做了大量决策。
我们有的是一份坚守,一份担当
记者: 这几年因为沈飞有很多型号任务,“白加黑”是很常见的事。
孙聪: 沈飞和沈阳所每年的工作计划都排得满满的,但是我们为了技术进步、为了企业发展,还要加班干事。有的项目国家没有立项,按理说罗阳完全可以不干,而且这个项目恐怕到他退休也还没形成利润,是给下一代人打基础的,我们这代人做事不能只想着自己,一定要想着企业长远的、未来的发展。
我们经常坐在一起讨论筹划。当时我们就说,为了沈阳地区的发展,我们也要把这个项目做了。
记者: 听说罗阳经常待在工厂生产现场。
孙聪: 到现场看一看,这是对航空工业企业一把手的基本要求。他作为领导往那儿一坐,团队士气就不一样,就像打仗一样,指挥官在前线指挥和在后方指挥,战士的士气是不一样的。他基本上没有早回家的,几乎都是半夜。
记者: 不管歼15项目还是其他,应该压力很大,罗阳性格比较内向,困难较大的时候他是什么状态?
孙聪: 罗阳是很沉稳,比较内向的一个人。你别看他不言不语,实际上内心是很澎湃的,压力很大。经常会遇到重大技术问题,遇到了还得往前走,得想办法。看到网上有网友讽刺沈飞,我跟他说,你看看人家说咱啥。他就叹气,他说,我们得努力。
别看这几年沈飞默默无闻,但是贡献极大,每年交付飞机量非常高。无论是“612”工作制,还是“712”工作制,在沈飞都是一种常态。作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自己说过,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压力。
记者: 宣传部的人说,活动时拍照片,很难找到罗阳合适的角度,因为他不爱往前冲,总是往后边躲,而且他总是双眉紧锁。近几年多种型号并行过程中,他内心很焦虑,您也应该有过同样的心情吧?
孙聪: 就像他自己说的,一到型号任务节点要求快接近的时候,内心确实是焦虑的。比如歼15着舰,前一天晚上根本睡不着觉,其实都飞行演练上千个小时了,晚上依然睡不着觉。第二天我们站在指挥台,看着飞机往下落的过程中,手心全是汗,无法用语言描述。当飞机平稳着舰,就连海军的张永义副司令员,他是负责这个项目航母现场的总指挥,62岁的老人热泪盈眶。罗阳当时的心情估计大体相同,大家都激动得不能自已。我是一个不常流泪的人,但是当时眼泪含在眼眶中,很激动。
记者: 歼15的成功,你觉得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孙聪: 技术进步,航空报国。
记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孙聪: 文学里总说这个精神,那个精神,我认为精神是基于技术进步、管理进步的。为什么要把技术进步放在前面呢?航空报国是一种报国的理念和热情,没有具体的手段和方法不可能实现。
记者: 您觉得航空报国这个理念是怎么深入到我们这个团队中的呢?
孙聪: 能在改革大潮下留在航空的这批人,是能够切身体会到当时外面诱惑的,走到今天,靠的是一份坚守、一份担当。你知道那个时候我们航空工业多穷啊!我们全所2000多人只干一个小的改进型号,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八十几块钱。我们一年分配来的学生有六七十人,结果30 多人都走啦,我们当时都嘲笑自己: 没能耐的人留下来了,有能耐的人全都出去发大财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批人赶上了国防大建设。历史给了我们这个良好的时机,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怎么能不珍惜、不努力呢?航空报国理念深入到我们这代人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罗阳走了,觉得特别孤单
记者: 您和罗阳的经历特别像,而且年纪也差不多。
孙聪: 他比我小4个月。我们“七匹狼”之间都很有默契的,现在,虽然我们都离开沈阳所这么多年了,但是每年家庭都要聚一次,这种感情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林总和玉海总安排我在庆功会开完后再回沈阳。昨天我一进门,罗阳夫人拽着我的手说:“罗阳跟着你走了,你怎么不给我带回来!”我当时特别难受。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就算不能说是战争年代那种出生入死,但也属于同甘共苦,为了一件事我们同时熬夜,也为了一件事在一起哈哈大笑。
记者: 您在舰上一直跟罗阳在一起吗?
孙聪: 我们在舰上是比较忙的,跟他接触的时间只有晚饭以后散步的那段时间。他的任务主要是负责飞机保障,他要了解最前方的情况,要指挥机场基地里的保障,备件、修理维修等。因为飞机每次下来都要进行检测,对实际飞行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看看有无潜在的故障,在哪里,保障第二天飞行。我们的飞行强度非常大,保障工作也非常重要。他要针对这些问题指挥后方作战。
歼15着舰成功,他高兴,在舰上跟这个照相跟那个照相。晚上吃完饭散步,我们俩坐在一个舷梯口边上聊,他很兴奋地说,“我们得总结我们的成绩和问题,回去要从技改、条件能力建设、人员培养等方面改进、完善。”我感觉他一直没想自己的事儿,想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情,他还是雄心勃勃地想去干好。我经常跟他开玩笑说,“你肚子大,肚子里都是智慧。”那天我们在一起,最后他给我留下那段话是: 沈飞的能力如何提升,沈飞的管理如何提高,沈飞的产品质量如何更上一个台阶。
记者: 那是晚上几点?
孙聪: 9点多钟。试飞结束我们返航的路上。
记者: 然后你就没见他了?
孙聪: 然后再也没有见到他,虽然在一个舰上,但是好几千个舱室。到大连港就下来了。下来的时候,他显得很疲惫,但是很高兴。
记者: 您和罗阳的兄弟关系就像左手跟右手一样,平常觉不出来。可是他不在了的时候,这种左右手的关系体会得更深刻。
孙聪: 我们这些人感情不是很丰富,但失去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怎么活蹦乱跳的人就没了?!
头一天庆功会开完我满脑子都是罗阳,坐在屋子里心烦意乱,有点儿害怕,不敢接受这种现实。后来我给王永庆 (沈阳所总设计师) 打电话,我说你过来陪我坐一会儿。我们默默地坐着,什么话也没有说,彼此对着坐了两个多小时。我不敢一个人待着,觉得接受不了,觉得特别孤单。昨天晚上我也是一个人在家里坐着,就是发呆。
记者: 当时您去医院了吗?
孙聪: 去了。我们下船以后各自都干各自的事,听说罗阳到医院抢救,一开始没当回事儿,不舒服抢救也没觉得有这么严重。后来我给谢根华书记打电话打不通,我心里很害怕,又打了一遍还是没打通。结果谢书记给我回电话说可能有点儿悬,我撒丫子就往医院跑。
我去的时候已经抢救了一个小时。院长把整个抢救过程描述了一遍。林总表态,用全力继续抢救。医生解释说,罗阳是主动脉血栓,相当于血管供血主动脉,它一血栓旁边分支全部死掉,造成大面积坏死。我们恨的是,他前一天晚上是不是难受?难受为什么不找医生?舰上是有医疗条件的!
记者: 之前他也没有说过他难受?
孙聪: 我没听着,因为我们聊到晚上9 点多钟就散了。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有时工作压力大,劳累,50多岁正好是个危险期。我们在舰上住在不同区域,但吃饭时常能碰到,没有发现他任何异样。
记者: 庆功会时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吗?
孙聪: 庆功会有人知道了,有人不知道,因为没有宣布这件事,只说林总有特殊的事今天不能参加了。因为那种场合宣布这个消息,不合时宜。组织者也考虑得比较全面,毕竟不仅有中航工业,还有其他单位。
记者: 你们在平时有没有聊退休之后打算干些什么,或者工作上还雄心勃勃想要干点什么事?
孙聪: 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聊工作,偶尔谈谈家庭,聊聊孩子上学。我们俩将近30年的情谊了。不像有的人经常抱怨,说不能再拼了,得享受生活了,罗阳从来没说过这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