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激情与超越:中国一航的5周年
27074400000008

第8章 改革调整篇(3)

发动机事业部包括中国一航发动机部、中国一航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一航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中国一航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航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等17个单位。这是中国一航实施“整合、凝聚、创新、卓越”大集团战略一项带有标志性的重大举措和战略抉择,对于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航空发动机事业,完善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体系,形成专业核心技术,提升、打造核心竞争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具有重要意义。该事业部把中国一航发动机相关单位整合在一起,解决了发动机行业大而散、小而全的问题。整合后的发动机事业部将以崭新的面貌和更加强大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刘高倬总经理要求发动机事业部成立后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努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改革调整中,要局部服从全局,最终取得整个团队的胜利;在调整发展中,要始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和吸引人才,注重人才交流,把人才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完成好主辅分离、精化分立任务,真正突出主业;密切事业部本部与各厂所的关系,实现无缝连接,真正成为一个实体。

——将原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和苏州长风有限责任公司整合为中国一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

2004年3月26日,中国一航对原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和长风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重组整合,成立了中国一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这是对航空电子产业的结构调整,以满足航空电子系统发展需要,实现优化配置资源、壮大实力、做强主业、拓宽领域的战略性决策。

该院组建将对集团公司航电系统和机载行业的战略性调整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有利于增强航空雷达系统综合开发和集成能力,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组整合的目标是使该院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雷达及其他航空电子设备的研发、试验、生产及交付的科技先导型科研生产实体,以满足各种飞行器装备的需求。

该院将被集团公司打造为技术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文化先进的航空雷达及相关电子产品研发、制造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高科技实体,它依靠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2001年11月19日,中国一航与空军签署企业移交协议,空军5704厂、5707厂、5711厂、5716厂等4家工厂成为中国一航新成员。

5年来,中国一航的重组整合工作在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专业优势和集团优势上迈出不可逆转的一步,为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组织基础。特别是2003年12月17日中国一航发动机事业部的挂牌成立,标志着集团公司专业化发展逐步理顺,组织框架进一步明确,初步构建了集团公司“事业部制与母子公司制并存”的未来组织结构雏形。

目前,整合后的各单位运转良好,并解决了相关领域的矛盾,转变了员工的思想观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关单位在型号研制中,合力攻关,大力协同,确保型号研制成功,彰显了大集团整体优势。

5年的呕心沥血,5年的风雨兼程,5年来取得的重组整合工作成绩令人振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之路还需跋涉万水千山,但改革调整为腾飞打造的翅膀已经张开。我们深信,几代人为之奋斗一生的航空事业,正走向振兴,走向辉煌!

小核心大协作高水平

——中国一航军品科研能力结构调整获阶段性成果

根据中央和上级领导部门的部署,近几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全面开展“军品科研能力结构调整”,以从根本上解决军品科研生产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弊端,建立“小核心、大协作、高水平”的科研生产体系。以此为切入点,紧密结合集团公司成立之初提出的“精化分立,重组整合,发展壮大”和“分业经营”的结构调整思路,结合贯彻国家经贸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军品科研能力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各项调整改革工作。

统一认识组织落实培训骨干稳步推进

为了做好军品科研能力结构调整工作,集团公司首先积极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集团公司先后召开三次专题会议,集团公司领导亲自动员,宣传贯彻上级领导讲话和相关文件精神;改革调整典型企事业单位的经验介绍以及有关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重要意义的互动性发言有效统一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焕发了工作热忱,提高了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做好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组织落实,责任到位。按照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和相关各企事业单位迅速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落实了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工作组织领导系统。三是培训骨干。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工作业务性较强,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有严格的规范限制。为此,集团公司于2002年下半年组织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主管人员全部进行了专业性培训,形成了一批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业务骨干。

——集团公司编制并向主管部门报送了总体规划方案。在集团公司领导下,经过部门协调并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2003年上半年编制并上报了集团公司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方案和专业化顶层设计方案。这两个方案从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保留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平衡人员和经费以及计划进度节点4个方面构筑了集团公司及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目标的总体框架,以确保军品科研能力和结构调整与国家相关政策接轨。

——企事业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方案诸项工作进展迅速。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目前只进行企业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方案工作,事业单位暂缓。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方案工作程序是:企业编制方案→组织专家评审方案→集团公司审查上报方案→上级审查批复方案。

自2003年这项工作开始启动至今,所有企业的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方案均已编制完毕。其中已编制方案90%已通过专家评审且经集团公司审核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已上报方案中两个获上级批复,其余方案上级有关部门已集中会审,预期近期可望批复。

——按计划节点全力推进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两个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方案已获批复的单位编制了详细的实施进度计划,目前正在按照计划节点全力推进。方案已通过专家组评审的单位,除个别由于特殊原因尚未开始实施外,其余都按照“提前启动”的原则抓紧实施。目前的军品科研能力结构调整实施项目主要包括设备调整搬迁、厂房修缮和管理改造等“硬件”项目,其他如组织机构调整、人员调整及管线改造等“软件”项目将在“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及“精化分立”过程中,结合贯彻国家其他有关调整改革政策逐步调整实施到位。

优化配置高效管理做大做强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集团公司总体规划,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工作2006年可基本完成。根据对已经专家评审通过的多个方案核心内容的分析,军品科研能力与结构调整工作可望产生预期效果。

一是解决军品科研能力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用于军品科研生产的存量资产中,设备和厂房将分别调减17%和16%,不适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陈旧的科研生产能力退出军品科研生产。与此同时,通过国家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设备和厂房、实验室将充实科研和生产一线。

二是对从事军品科研生产的组织管理机构进行科学的大幅度的合并、缩减与调整,促进组织领导的扁平化和科学高效管理。从事军品科研生产的人员调整减少了17%,并规划了人员组成结构比例,进一步精化了科研生产队伍,保持队伍的稳定性,有利于形成竞争、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