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想着趁敌主力出动的时机去端敌人老窝蟠龙。蟠龙之战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将胡宗南主力调得越远越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攻坚时,让胡宗南没有力量回援。得到毛泽东同意后,彭德怀以三五九旅为主,伪装成野战军主力,造成狼狈溃退的假象,使追击的胡军敢于放胆北进。同时三五九旅还可以绕个圈,转过头来担任对胡军主力的阻击任务。陕北有的是山,只要会借力,大自然就是你的助手。
彭德怀端了胡宗南老窝,只花了两天时间,全歼守军6700余人,缴获颇多,当胡部主力赶回来的时候,已是四天之后了。
在主动放弃延安后的一个半月中,彭德怀3万兵对胡宗南近25万,完全就是第三次反“围剿”的翻版。彭总三战三捷,消灭胡军14000多人,灭敌不多但拖住了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队。比起十几年前的反“围剿”,毛泽东的空间更大,更从容。
一直到了数年后,美国人和蒋介石才反应过来毛泽东的仗是这么打的。
这个过程中,毛泽东的力量在增大,蒋介石的力量在减弱,总的来讲毛泽东是防御,军事上没有吃亏,是在不断占便宜,但经济上吃亏了。因为战争是在解放区进行的,所以被称为内线作战,相当于毛泽东反“围剿”时的诱敌深入。这个阶段蒋介石的日子并不难过,他有钱有枪有人,虽然老是在损失,但依然能补充,一时间还能过得不错。毛泽东肯定不干,他是一个把握渐进和突变的天才,战争伊始他就设想过南下针锋相对,后来做了调整,现在蒋介石已经把十个手指头都伸出来了,露出了敞开的胸膛。在一节一节剁掉蒋介石的手指头的同时,毛泽东决定给他胸膛上来上一刀子,杀不死也得让他多流点血。
在陕北,毛泽东苦苦支撑,在发现能够支撑下去的时候,他指挥彭、习在陕北钳制胡宗南集团,许(世友)、谭(震林)在山东牵制进攻胶东的范汉杰集团,相当于牵住了蒋介石的两条胳膊。
将陈赓、谢富治部转向南下,陈赓部是一个战略支队,本来是想着要他西进支援延安的,但毛泽东改变主意挥兵南下,这是一个狠招,就是毛泽东自己承担胡宗南部的巨大压力,腾出手来兵指蒋介石左肋,再以陈、粟大军在东边指向蒋介石右肋,指示刘、邓不要后方,以千里跃进的方式,直插蒋介石胸膛,这就是著名的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东北战场和华北战场,毛泽东则要求林彪和聂荣臻一口一口吃掉敌人,实现全面胜利。北线胜负没有太多悬念,所以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南线作战。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12万人出敌意外,南渡黄河,打着打着,突然穿过黄泛区,直插长江北边的大别山区,威胁蒋介石的腹地之一南京、武汉。
这是毛泽东才能有的大手笔。蒋介石不是毛泽东,他大惊失措,急忙调动大军保护自己的根本,在手忙脚乱中,蒋介石开始被动,他失去了主动权。战争的形势就这样发生了逆转。
紧接着,陈(赓)谢(富治)大军也以突进方式从晋南南渡黄河,进军陕南、豫西。这个位置据说就是当年项羽破釜沉舟之地。
随后,陈粟大军(华野外线兵团)在鲁西南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接着南下,进军豫皖苏。
三路大军逐鹿中原,大战一年,实现解放战争由防御到进攻的转换。也就是说刘邓大军以较大的牺牲完成了战略逆转。所以战争不光是要看杀敌多少,还要看战略目的的完成,以及后方支援也就是战争潜力能否支持,这个问题上美国人的战略思想是比较先进的,英国和俄国次之,其他国家不入流,多是穷兵黩武,没有后劲。
胜利在预设的轨道中行进,毛泽东距离最近的战场只有二十里。彭、习部又歼灭胡宗南6000多人,毛泽东听到了胜利的炮声,他高兴地说:“好!我看这回胡宗南怎么交代!”
胡宗南有过战绩吗?除了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直接走进延安,胡宗南似乎就没有消灭过共军,这实在是叫渴望胜利的蒋介石难堪,什么原因呢?后来蒋军将领们无可奈何地说,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想一想是真的。
在山东,许(世友)、谭(震林)军把国军硬硬压在济南等几个孤立的城市里。
在北线,林彪不断进攻,陆续歼灭国民党军队20多万,把国民党军队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狭小地区内。
同期间,聂荣臻手下攻克河北重镇石家庄,使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徐向前率兵先后攻占晋南重镇运城、临汾,使阎锡山部缩据太原附近地区,完全处于守势。
毛泽东的战略进攻目标全面实现,1947年年底,毛泽东高兴地宣布:“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些重大胜利,都是毛泽东在转战陕北过程中指挥的,大功率电台这一现代化的工具,帮了毛泽东大忙,使得他不用亲临前线,可以同时指挥诸路人马。那时,周恩来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多数重大战略决策由他们两人商议后就付诸实施了,后来,周恩来曾说过: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任弼时则是以骆驼精神承担起其他所有的工作。
毛泽东除继续指挥解放军的作战外,还在考虑一些重大的政策问题。
他召开会议,强调加强统一战线,现在统一战线的成分有了变化,在他的公式里,他的这一边,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一部分,这是比较罕见的,一般来讲,他的这一边总是在增加的。
他指出:减少的是解放区的地主,可能增加的是南方的地主和民族资本家。土改是必须的,地主也分给土地,在城市保护民族工商业。新区摊派缴税,暂缓土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是多么小心谨慎了。为了胜利,他精细地规划着各种政策。
这也是转战陕北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毛泽东、周恩来都饿得打晃,原因是有一段时间彭大将军没有进展,彭德怀没法子不谨慎,没有战机宁可等待,这是毛泽东的原则,胜了,是应该的,打不赢没有办法交代。但这样一来,毛泽东、周恩来的处境艰难。
在陕北的最后七个月,陕北和全国的战局都已大为好转,毛泽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
他修改并审定了《土地法大纲》,明确提出土改是“完成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他审定了政治口号六十七条,他还重新修订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此时,毛泽东公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目标,胜利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他不再藏着掖着了。
定好政策后,毛泽东需要知道他的政策是否执行,他自己下去调查研究。
前一阶段忙于指挥战争的毛泽东,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干部为了表明自己革命,放任农民报复富人,制造新的敌人和仇恨。毛泽东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实现最后胜利的目标,他要制止这种行为。他不再是年轻时候热烈地欢呼农民去摧毁一切,他引导革命的力量朝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这一段不是可有可无的闲言碎语,而是历史的真相。认真体会就能解释革命胜利后很多令人不解的迷茫。
毛泽东依然不离开陕北,因为他说过不打倒胡宗南,他不离开。毛泽东在陕北告诉全党,怎样打倒蒋介石,怎样建立一个新中国。
在这时毛泽东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打歼灭战。
由于胜利在望,毛泽东把目标对准了蒋介石大家族,却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
资料表明,毛泽东也开始考虑对外关系。
1947年冬季,毛泽东指导解放军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这次休整是以诉苦为主要方法,这一招高明之极。浑浑噩噩被抓来当炮灰的俘虏们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人,是和长官一样的人。平等的教育和追求唤醒了每一个人心底潜伏的巨大的力量,使得国民党的俘虏快速转变成自觉地为自身利益而战的勇士。
军事上的胜利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但毛泽东依然谨慎。他知道人民不喜欢蒋介石,但也可能不喜欢共产党。这个可能性在理论上并非不存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人类社会往往不仅仅是非A即B的两个答案。袁世凯让中国人选择他做皇帝,无非是认为中国人无路可走。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前,也是只给张学良、杨虎城两种选择,他们这样都自恃力大,而忽视了社会的多样性。毛泽东谨慎地防止这种错误,他说出了一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解放军已全面反攻,刀锋已及长江北岸。西北战场则根本逆转,彭德怀以七万人的兵力,用攻城打援法,歼灭胡宗南部三万人,胡宗南溜走了。这样,毛泽东就可以离开陕北了,他没有违反自己的誓言,哪怕是再危险和再困难。
他在陕北生活和战斗了十三年。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转了一年的圈,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这是一段人类历史上少有的传奇。
大决战
渐进还是跃进?
毛、周、任离开陕北倒不至于伤感,因为他们在朝着胜利迈进。到达河北聂荣臻防区后,中央开会,毛泽东提出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他的几点意见,后来被归纳成“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二十个字,成为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的行动方针。
毛泽东强调加强纪律性,这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要收权,他要减少下级的决定权。为了确保战车沿着他设置的轨迹前进,他抓紧了缰绳,毛泽东规定各方面一把手按时向中央报告,并树立在大别山坚持的邓小平为榜样。
随后毛泽东到达河北的西柏坡,他主要是指挥作战了。
此时,林彪已把东北的蒋军压缩在锦州、沈阳、长春这三个互不相连的狭小地区内,彭德怀攻占宝鸡,收复延安,各路大军都有斩获。
把战争引到蒋管区去,是毛泽东的一个大策略,因为战争不能老是在解放区来打,这样太吃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毛泽东的大手笔,刘邓大军虽有陈(赓)谢(富治)战略支队侧面支撑,力量仍显不足,在蒋介石大量兵力的围攻下,还有被迫撤回的可能。为了防止功亏一篑,毛泽东考虑动用陈毅、粟裕,直接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也就是说毛泽东为了实现中路突破,有效地掩护刘邓大军的挺进并在大别山地区立足生根,加大了攻击力度,使出陈粟力量来确保成功。
这是毛泽东考虑得万无一失的战略决策,他原来准备的就是五年时间打败蒋介石。
刘邓、陈粟、陈谢三军挺进中原,对蒋介石的长江防线和南京、武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蒋介石慌忙应战,调集兵力,“围剿”刘邓,刘邓坚持了一个多月,没有被国军赶回去,但也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共两军相持在中原。
怎样打破这种僵持局面?一个方案是渐进,以刘邓军在大别山坚持待援,粟裕所部和陈谢军在中原地区一口一口吃掉敌人,山东兵团的许(世友)、谭(震林)南下加强力量,在合适的时候刘邓再杀个回马枪。
另一个方案是跃进,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再给蒋介石腹部来上一刀。周恩来、陈毅也同意这个跃进计划。
毛泽东向粟裕发出一份绝密电报,把几种方案告诉粟裕,毛泽东希望粟裕“熟筹见复”。粟裕一开始似乎表态执行立即渡江的方案。不过随着形势变化,粟裕产生了新的想法。一来刘邓站稳了脚跟,兵力得到补充,加上陈谢和陈粟左右两肋积极作战,蒋介石已经不可能将刘邓赶走或消灭。
二来,在彭德怀歼灭胡宗南集团三万人后,胡宗南从中原战区抽调一个兵团回援西安,刘邓压力已经减轻。
这样刘邓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时候粟裕再次斗胆直陈,建议毛泽东放弃第二跃进,回到原定的渐进计划中,粟裕的意见是渐进比跃进更快。
此时的粟裕四十一岁,已是战略区级领导人。粟裕做得滴水不漏,很是漂亮。一方面他表示完全服从指挥,根据毛泽东的再次跃进方案,率三个纵队,准备经过一段时间整训后执行渡江南下的任务,这态度是相当的端正。
同时,粟裕提请毛泽东考虑几个因素:一个未来他将进入的水网地区很不利于机动作战。二来,大兵团远离后方作战,将会有许多困难。三是关键,深入敌后的目的是调动敌人,但有可能作用不大,不会像刘邓跃进大别山那样有效,刘邓插入敌人胸膛,蒋介石不能不救,第二跃进计划,感觉上是给蒋介石腹部捅刀子,但有可能变成扎在敌人腿上,蒋介石可能会忍着,靠着有利地形用小兵力死守来削弱粟裕的进攻,这不是不可能,一旦蒋介石这样做,粟裕南下的作用就不是很大。
粟裕表示要是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兵力可以直接歼敌三至五个整编师,这对打开中原战局将更为有利。
这话也就粟裕敢说,留在中原,在他手下三个纵能灭蒋军三个师,过去粟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最后,粟裕建议主席放弃跃进,让他留在中原渐进灭敌,逐步向刘邓靠拢。
这就是粟裕的战争智慧,这也需要勇气,粟裕先向刚从中央回来的陈毅作了汇报,说服陈毅后,他又致电刘邓,报告了自己的构想,这样粟裕做得很是完美,他知道按照毛泽东的计划,是要他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为目标的,所以他先将意见报告给刘邓,两天后,他才以个人名义致电毛泽东和华东局,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毛泽东收到粟裕电报的同时,也收到刘、邓发来的电报,刘邓态度很好,同意粟裕建议,压力和困难自己先扛住,毛泽东自然很是欣慰,粟裕的建议被采纳。
这是重大的战略上的变化,改变了南线作战进程,令行禁止与虚怀纳谏相得益彰,粟裕与毛泽东共同书写战争史上一篇华章。
重头戏由粟裕来唱,华东华中的兵力继续向粟裕集中,豫东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9万多人,开了一个好头。这就打破了中原僵局。
其他胜利也相继而来。
在华东战场,许世友、谭震林歼灭蒋军6万多人,山东只剩下省会济南。
韦国清、陈丕显、姬鹏飞兵团则打通了苏北同山东的联系。
在晋中战场,徐向前歼灭阎锡山部10万人,完全孤立了山西省会太原。
徐向前只有6万人,却灭敌10万,毛泽东大为高兴,见了面就问:“快说说,你们是怎么用6万人把10万人消灭的。”徐向前谦虚地说我们是按照你的思想嘛,毛泽东说:“不是靠我的思想,是你们打得好。”只有毛泽东没有把毛泽东思想看得多么高,可是解放军最会打仗的将军徐向前、林彪、刘伯承和粟裕都将胜利归于毛泽东军事思想。
徐向前一生充满神奇,是机缘的另类解释,1927年没有找到毛泽东,长征途中没有理解毛泽东一起走的暗示,张国焘的路线带来失败,西路军则是弹尽粮绝,天性中的温和与惨败,再加上身体不好,使得他十分谦虚,终其一生,他没有说过对毛泽东不满的话。
在中原战场,刘邓大军活捉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康泽可是搞宣传的,蒋介石怎么会让文人掌军呢?手底下没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