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对蒋介石的大力援助,也是蒋介石敢于发动这场大规模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照解放后斯大林对中国的援助只有两亿美元,美国大老板可谓是财大气粗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蒋介石也是将中国卖了,才换来美元武器,要是没利可图,美国人凭什么支持蒋介石,这也是毛泽东后来不认账,采取一边倒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社会所有的上层人物和各路军阀,为了获得西方的支持,都是出卖了中国的未来利益的,他们凭什么获得金钱?就是他们拿中国的某种权益(如未来几十年的税收之类的看得见的钱)作为抵押的,毛泽东能认这样的账吗?不认账西方会和你建交吗?
美援使蒋介石对发动这场大规模内战充满自信,他告诉他的部下,“因为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而他们匪军则绝对没有的”,因此“我们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毛泽东早就准备打仗,既然蒋介石开打,那就奉陪到底,而且宣传上也变了调,不再描写美蒋怎么厉害、怎么凶,毛泽东指出这在过去是必要的,以后则不但不必要,且有副作用了。毛泽东开始向他的军民描述蒋介石存在的种种弱点和自己的种种优势,最后毛泽东充满自信,“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这个道理是相通的,我们不想打仗的时候,电视里放些好莱坞拍的战争神话娱乐大众,真要和美国人掐的时候,我们就该拍抗美援朝,就重新拍上甘岭了。
怎样去打败蒋介石呢?毛泽东提出几条基本的指导方针:运动战,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围歼敌军的弱旅或孤旅。在政治方面,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在经济方面,他要求必须做持久打算。
一切似乎又在重复,这一回敌人依然是蒋介石,只是多了一个美援,对付蒋介石不像对付日本人那样困难,日本是异族,没有投降的心理,只能一点点地啃。国军则不同,毛泽东自从上山一开始就设计了全套的把式来对付蒋介石,只是抗日战争中断了,现在一切都是成熟的,阶段还是三阶段,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了,战略防御阶段,不排斥某些区域直接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当年他建议蒋介石积极防御,蒋介石做不到,现在的毛泽东肯定不会守在那里等着蒋介石来打,他的打法更主动更积极。枪炮是军人的胆,我们看力量在急剧增大的毛泽东的胆识大到什么程度?
这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震惊世界的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是毛泽东对在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的。翻译将纸老虎译作稻草人,毛泽东听到后纠正了,准确表述出就是纸和老虎组成的。后来西方有人恭维毛泽东英语水平,毛泽东说我就知道几个单词,例如,tiger(老虎),paper(纸)。西方人只有苦笑,paper tiger是毛泽东发明的英语单词,西方印象深刻。
斯特朗是一位美国籍的女记者,她被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所感动,最终定居中国,她从美国到达延安采访,她与毛泽东谈话的中心点,就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列举俄国沙皇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反动力量从表面上看是强大的,可怕的,但从长远的观点看,从本质上看,“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当斯特朗问到对美国使用原子弹的看法时,毛泽东回答:“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原子弹当然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但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有人研究说,人类大规模战争的终结者是两个人,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毛泽东。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制造核武器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则使得侵略者无利可图。
毛泽东不怕原子弹,为我们中国人带来持久的和平。毛泽东摆出好战的姿态,震慑了世界上所有敌视中国的宵小。在西方世界里,毛泽东长时间以好战者著名,就是因为毛泽东说过,中国不怕打仗,不怕原子弹,就算是死一半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在这样的决绝之勇气面前,再也没有敌人敢对中国发动战争。
长时间的和平使一些中国人产生了麻痹和糊涂想法,好像是毛泽东耽误了中国的发展,早就应当像其他投靠美国的国家一样搞经济。中国人既不是美国人的亲戚,也不能做狗腿子活着,中国和俄国这样的大块头叫人不放心,想给人家当长工而不能,这是民族的宿命,要么平等相处,要么互相打,打的结果要么胜利要么失败,原子弹是什么?是新时期的大炮,过去八国联军就是靠着大炮,让中国人屈辱地活了近百年,这些拿经济说事儿的人全忘了?新中国依然受到过原子弹的真正威胁,一次来自美国,一次来自苏联。只是毛泽东不怕,这种威胁才没有意义。穷棒子们的唯一活法,要想独立平等最终超越西方地活着,只有走毛泽东的路子。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句话应当改成,在毛泽东面前,一切敌人都是纸老虎。先辈的光荣照耀着我们,中国人有理由期待我们后来的领袖再铸辉煌。
毛泽东对世界表态他是不愿意打的,时间已经成了他的助手,他的力量自动增大,所以他表现出后发制人的从容;不过真的打起来后,他就全力以赴了。
在南线,毛泽东先指挥被国军重兵包围的李先念、郑位三部立即突围。同时考虑以刘邓陈粟谭,率领三路主力针锋相对,很像是第三次反“围剿”的积极主动版。
在北线,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夺取“三路四城”的计划,相当于提前了的清理北方战区方案。
对于重中之重的东北,毛泽东则要求东北局准备持久战争,提倡自力更生,强调不求苏联,显然毛泽东已经在为胜利后的大算盘筹备砝码了。
周恩来此时依然待在南京,来表明共产党不愿意打内战的态度。
面对国军30万人的进攻,李先念部五六万人依然突围而去。情况和第三次反“围剿”极为类似。皮定均带着一个旅向东佯动,吸引敌军大部,李先念王震带着主力向西。蒋介石集中优势兵力也无法消灭共军,最神奇的是最后皮旅也突围了。这样,毛泽东的部下也能在敌人大军包围之下跑出来了,在劣势情况下,要保老本的方式已经被透彻理解并坚决执行了。在敌人多的时候,跑出来就是胜利,毛泽东十分欣慰。
关键是三路南下针锋相对的计划是否执行?
周恩来送来重要情报,蒋介石将以全面铺开的方式进攻,这是问题的关键。这时粟裕提出重要建议: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比针锋相对效果更好。陈毅的态度则是摇摆的,听命令也成,提建议也好,一切由毛泽东决定。
粟裕和毛泽东意见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原来毛泽东把蒋介石看得高了,他以为蒋介石还会按照“围剿”时候的老路子打,所以就来个针锋相对,但粟裕看出来了,蒋介石用兵在退步。为什么呢?因为蒋介石冲过来的时候并不是追着共军打,而是抢着去占领城市,这样在事实上就是分兵,乃是用兵大忌。
蒋介石连认真打一下都没有,就已经开始分兵了,这叫蒋介石的拥趸们难过。我们看看蒋介石用兵过程,从北伐能赢军阀,到“围剿”能集中兵力死追烂打,再到抗日时期阵地战,到了内战时期干脆兵分数路,一期不如一期。
等的就是分兵,若不分兵,毛泽东只能针锋相对,一旦蒋介石分兵,那就是运动战里歼敌人,一切又回到老路子上来。毛泽东当机立断对南线作战部署作了调整,基本遵循粟裕建议。
这是粟裕的一个较大的功劳。很多人由此得出毛泽东打仗不成的结论是比较可笑的,兵无常势,一切为了胜利,从弱势情况下的敌进我退,到较强势下的敌进我进,都是正确的。高看敌人会是错误吗?敌人不分兵,就需要针锋相对,敌人分兵,就是运动战。
仗比反“围剿”的时候好打了,毛泽东放弃针锋相对又回到诱敌深入的方针,陈粟军、许谭军和刘邓军分别取得了胜利,其中较著名的战役是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进行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一个半月中歼灭国民党军六个旅。粟裕指挥3万人马,面对敌人12万,战役结果,消灭美式军械武装的国军5万多。
苏中战役堪称是粟裕打的“神仙仗”,这时候毛泽东麾下最伟大的将星闪现出光芒,后来的军事研究也多认为它是“二十世纪战争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杰作……”我们查过军史研究,发现描述苏中战役的文字令人眼花缭乱,不过说实话,一般人还真是看不懂包含着一大堆形容词和赞美的一段话里,讲了怎么打仗的,写书的人们似乎自己也没有明白粟裕是怎样打赢的。
粟裕很谦虚,他把胜利归结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胜利,特别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毛泽东说最好是五个打一个,粟裕天才地执行了这一指示。
其中攻黄救邵一战,就是最好的案例。粟裕手下当时只有十五个团,围住敌人五个团,兵力三比一,一般人是要强打的,可是在敌人堆里讲究的是个快字,三打一远不如五打一快,粟裕打得很巧,这时候粟裕以五个团看住敌人三个团,以十个团围歼敌人两个团后,再以全部十五个团消灭敌人另外三个团,每一次都是五比一的绝对优势胜的,十五个团灭敌五个团,本来是三比一,却叫粟裕用成了五比一,这就叫本事,粟裕最大的能耐是一兵多用。毛泽东高度评价粟裕的经验,将粟裕的战果向全军通报。
粟裕指挥三万人能在优势的敌人堆里连续灭敌五万,毛泽东发现了粟裕能打仗,自此将军队向粟裕的麾下集中。一般人没有注意,这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粟裕就像是一个闯进蒋介石猪圈里的屠夫,一手拿着铁栅栏,一手拿着利刃。瞄着哪个顺眼,就用栅栏圈起来先宰掉,然后再对准下一个。
刘邓军举行了定陶战役,全歼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以上。毛泽东手下的将军们都会打运动战,毛泽东要求南线各军在内线更多地歼灭敌人。
在北线,毛泽东拟定的夺城计划遭到挫折。
这一挫折是聂荣臻准备攻打大同,久攻不下,被傅作义出奇兵绕到长城外,快速增援大同。聂荣臻只好从大同撤围,转入休整。
大同撤围后,紧接着丢了张家口,张家口其实是主动放弃的,张家口的电厂在撤退的时候都不炸毁,原因是我们还要回来的。
毛泽东给聂荣臻发出指示指出:“每次歼敌一个团二个团,并不需要很多兵力,以几个团钳制诸路之敌,集中十个至十五个团即有可能歼敌一个旅(两个团)。”毛泽东不着急,他手把手教部下打仗,他把粟裕的战法向全军推广。
傅作义这位抗日名将,出奇兵破了聂荣臻的大同之围,接着收复张家口,获得蒋介石大力表彰,被称为戡乱英雄、中兴名将,他踌躇满志,得意扬扬,就没有注意到,毛泽东的部下是主动撤出的。傅作义发表致毛泽东的公开电,号称他之所以能够打败贺龙聂荣臻这样的长征名将,是民心所向,这是一篇极其奇特的文章,说它奇特是因为,他说共产党要是能取得胜利,他甘愿为毛泽东执鞭,充当小卒,没有想到这话到最后真的应验了。
这样,毛泽东改变了原定计划,而采取内线作战的方针了,内线作战就是红军时期诱敌深入的翻版。狮子也没有办法抵挡野牛的集团冲锋,只能等野牛散开了。蒋介石以为自己的美式装备下的大军如猛虎下山,却不知道实际上是羊质虎皮。而经过了八年抗战,毛泽东的麾下已变成狮子般的勇士。
毛泽东试验了积极防御针锋相对,阵地战、攻坚战等战术,最后毛泽东确定了回到老办法上去,就是三次反“围剿”时的诱敌深入的战术。有人由此得出,毛泽东打别的仗不灵,共产党不一定能确保胜利,这只能是感情问题,毛泽东的这种试验对后来抗美援朝作战方针都有帮助,指挥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同情况下打法不同,但原则却可能是相通的。
这时候毛泽东的指示中开始允许杀敌一万自伤三千,这是军人们普遍认可的战争观。可你知道吗,毛泽东在起家最初是坚决反对的,他一直强调少死人甚至不死人的打仗方式,叫正经科班出身的军人很难接受,其实毛泽东更主要是个政治家,他是为了胜利走入军事领域的,那是因为他的人少,没有后方支持的情况下,伤亡都意味着减员。他起家才数千人,如果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打不了几仗,自己的力量就没有了。而他的敌人很多,他要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拥有几百万军队的蒋介石,他的目标大到别人不敢想的程度,把自己的力量拼光了就是失败。所以在红军时代、抗日战争时期,他都是坚决反对这种拼光式的鲁莽,但随着力量增大到了某个接近平衡的阶段,后勤有所支持时,他就又支持这一观点了。原因是内战要快胜,这是毛泽东天才的决策。
在最初四个月战争中,战报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蒋军30万人,人民解放军损失兵员12万人,国民党军队的损失是解放军的2.4倍。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被俘的国民党士兵,大多转为人民解放军战士,成了人民解放军兵员的重要来源之一。人民解放军方面虽也有被俘的,但为数甚少,仅占兵员损失的3%左右,即3000多人,而国民党军队没有也不敢将他们补入部队。二是解放军损失的兵员中,约80%属于负伤,负伤人员中又有大约80%治愈后仍然回到部队,而国民党军方面很少有伤愈归队的,所以,双方头四个月实际损失兵员数的对比,远远不是表面上的30万对12万。这还是蒋介石挟着抗日胜利领袖的威风,凭借美援的火力、国军养精蓄锐好多年、集团出动诸多优势下,才取得的战果。
这就能看出来,毛泽东下大功夫建党,抓支部建立在连上,每一个班组都有党员以及大力培养干部这些措施的威力了,他的这些措施看上去效果慢,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能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来了。他的建军原则和建军纪律都成为未来事业的坚实基础,即使是原来的国民党兵,只要将枪口转向,立刻就能成为他的力量,比自己招兵还快,招新兵需要培训,而俘虏直接就会打仗。
仗打了四个月,国军占领了解放区城市153座,解放军只收复或攻占了48座县城,得失相较,解放军丢失了105座县级以上城市,包括大片土地。初看上去蒋介石赢了。但恰恰就是在这时候,蒋介石已露败象。
他贪图过大,而他的兵力根本不支持,战争刚打了四个月,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队已经减少30%,在前线,一半部队变成了守备队,大大减少了用于第一线进攻的机动兵力。
这就是经过四个月战争后军事形势的基本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