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7067700000047

第47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

“一国两制”是******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这一科学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有利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以江****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为总书记的中央新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新世纪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纲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一节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进一步考虑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这一科学构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香港、澳门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澳门才被从中国分割出去,分别被英国和葡萄牙强占。台湾在1945年结束日本殖民统治,重归中国版图。1949年后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造成两岸长期分离。因此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不同。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对于香港和澳门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拥护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不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但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保留港澳地区这一传统的对外“窗口”和“国际通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没有立即回收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而是采取了“暂时不动”,“暂时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待时机成熟后通过谈判解决的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进一步考虑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这一科学构想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而扩展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过程中,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其要点有: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强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提出首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提出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和进行经济贸易交流,后来被概括为“三通“。

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其要点是: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平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主张;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受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提出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1982年1月,******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这是******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条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这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1984年6月,******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1985年3月,六届全会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所松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当局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统一方针污蔑为“统战阴谋”,严禁台湾同胞讨论和平统一的问题,并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等缓和台海紧张局势的措施。从1986年底开始,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在各方的压力下,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从1987年起至今,海峡两岸交流大体经历了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和两岸交流持续、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三个阶段。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制造“********”、“********”、“********”的言行。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仅台湾、香港、澳门同胞现有各种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而且他们希望获得的其他权益也将得到充分实现,真正实现当家做主的夙愿,充分行使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繁荣稳定,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图谋的。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的重要力量。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就需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交流,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的言行。“****”活动与国际反华力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将使台湾沦为外国附庸。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返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国家内一般只能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新话,是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既不是传统的单一制,又不是通常的复合制,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结构组织形式,即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和平共处是处理国家关系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一国两制”构想将这一准则应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以解决祖国的和平统一问题。******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3]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所谓原则坚定性,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中国国家主权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坚持国家主体即祖国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所谓策略灵活性,就是在一个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允许非主体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存在及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只有实行“一国两制”,在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身边,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有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同时,也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一国两制”确实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不仅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正如******指出的:“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也为国际社会解决世界争端,稳定世界局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第二节 “ 一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虽然最早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但却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随后用于解决澳门问题,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时付诸实践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香港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对内对外政策方针的战略调整和我国对外关系状况的日益改善,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国际、国内条件也日趋成熟。

1982年9月1983年6月,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两国政府主要就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了商谈。随后,两国政府代表团又就具体的实质性问题经过22轮艰苦谈判,于1984年9月最终达成了协议,双方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