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27055300000009

第9章 平等——教育的基础(4)

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难免因为担心失败而有许多犹豫,这个时候,是最需要父母给予鼓励的。父母的一句“你可以尝试一下”,会让孩子轻松不少。至少他们明白了,结果好坏并不很重要。那种过于严肃与正式的气氛也因这句话而被打破,孩子的紧张心理也能够慢慢消除。鼓励孩子去尝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只要没有重大危险,都应该鼓励孩子“你应尝试一下”。比如,他要求做切菜、煮饭这样的家务活儿;他主动要求上街买东西;他要学骑自行车等。二是孩子没有主动要求的时候,家长要适时地鼓励孩子做某事。例如,对胆小的孩子,你可以让他试着一个人睡一个晚上;一个不爱跟人说话的孩子,你可以让他帮你打电话;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你可以让孩子来付款结账。

时时给孩子机会做他们没有做过的事,孩子的经验和阅历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对自己也会逐渐产生信心。同时也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苛求结果。你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一次尝试获得经验,锻炼能力,培养自信。结果只是一个形式,最实质的内容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真正受益。所以,在你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强调他一定得成功。第二,不论孩子失败与否,都要对他的勇敢尝试给予赞扬。孩子在你的鼓励下做了某件事,不论他做得好不好,都付出了努力,并且战胜了自己的怯懦,这一点是必须给予肯定的。那么,做父母的也不要吝啬你的称赞,它对于孩子的意义,是让孩子明白他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有这样的父母,是他的幸运!

“你可以尝试一下。”这句话会给孩子以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孩子懂得,只有敢于尝试,才能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亲身体验。

9.慈父严师──吴铁秋教子

“六十年笔褥舌耕,治学不富,万千卷编残书破,教子有成。”这是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1985年在他举办第四次个人作品展览时,对他父亲辛勤培养他的概括。

吴印咸出生在江苏沭阳一户书香之家。他的父亲吴铁秋毕生从事教育,家境虽然贫寒,但为人率直公正,学问精深广博。吴印咸兄弟五人,他排行居二,与兄弟同在父亲主办的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吴铁秋既是吴印咸弟兄几人的老师,又是父亲。因此,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训育课上既教他们学习文化,又教他们忠实做人,言行一致,持以之恒,以便将来“改变国家社会危弱之面貌”。

对吴印咸来说,父亲吴铁秋在学校和在家里一样,都是一位“严师”。

性格内向、性情温和的吴印咸,从小不善言谈交际。但读书做事认真诚实,从不后人。父亲的话对他来说,句句是真理,是鼓舞,是希望。吴印咸从高等小学毕业那年,正赶上沭阳遭受水灾困扰。吴铁秋无力供吴印咸和其三弟同入中学,便决定让其三弟报考公费的江苏第八师范,让稍大一点的吴印咸去淮阴考半工半读的省立第四工厂。这是一家生产棉布和线毯的工厂,吴印咸半日学文化,半日当织毯工人。在掌握了织毯的基本工艺后,吴印咸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查看各种图案设计资料,并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设计出了不少新颖图案。厂里的技师十分喜欢他。结业后,他被留在厂里教图画课。这是吴印咸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启蒙期。在这期间,吴印咸边工作,边从艺,边学习全部中学的文化课程。

1919年,父亲吴铁秋根据吴印咸的爱好和特长,提出让他以“艺”为职业,继续入学深造。这正是吴印咸的希望所在。果然,这一年他在亲戚和朋友的资助下,考取了刘海粟大师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美术系,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

从沭阳县城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常常使吴印咸目不暇接。但当他一旦进入艺术的海洋后,身边这个纷繁喧嚷的世界好像就不存在了。他从大自然的万千变化到人们服饰的千姿百态,总是习惯地用艺术的眼光去追索美好的素材,希望采集到美好的画面,以便运用到他的绘画创作中去。

一次,他偶然路过一个旧货市场,见到一架勃朗尼方匣式旧相机,标价3块银元。3块银元虽算不上昂贵,但对一个穷学生,却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决心。最后还是艺术的渴望战胜了困难,父亲资助他买下了这个“洋货”。从此,他便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后来的名声显赫。

教子感悟:

几乎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可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一直没有定论。英国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家长既要对孩子严格教育,又要温柔关怀。这是培养高素质孩子的关键,尤其是培养女孩,既要严格规范又要温柔关爱。

伦敦教育研究所分析了多个育儿研究报告,研究家庭教育的质量,寻找最好的教育之道。英国《每日邮报》引述研究报告报道,如果父母“刚柔并济”,既对孩子的行为严加约束,又能展现“柔情一面”,关爱有加,那么,孩子在学前、上学期间和青少年时期会比同龄人表现优异:他们自信、竞争力强且不易沉迷毒品。

研究人员认为,最佳方法包括:父母要求孩子的表现与年龄相符,制定纪律,监督他们的行为。同时还要非常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作出回应,既善于倾听,又能与孩子温和地交流。

研究报告说,家教对女孩的成长尤其重要。如果父母教育“不温不火”,没有给予足够关怀和监督,会使女孩更容易有性格缺陷,可能缺乏信心,甚至吸毒。

10.鼓励孩子自由发展──老舍教子

1942年8月,老舍先生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写道:“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他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

儿童宜多玩耍

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他主张儿童“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和“少年老成”。

不以儿童为玩物

老舍先生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老舍先生提倡待儿童必须有平等的态度,主张尊重儿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在这方面,他是身体力行的。他爱给儿童写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话开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儿童宣布自己的写作计划。《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写作大纲便是在给冰心的大女儿──一位中学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说话,他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态度和胸怀。

鼓励创造

老舍先生喜欢看儿童写大字,认为是一大乐趣。“倒画逆推,信意创作,兴之所至,加减笔来画,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亦且淋漓之致。”这是他对孩子们的描述,推崇孩子们的这种创造性。

教子感悟:

教育专家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引导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

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他的身体增长,更主要的是他的语言、精神、气质、思想以及为人处世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可是为了使孩子的成长迅速一些,许多父母往往采取一些过于积极的教育措施,例如请家教、报特长班等,根本无视孩子的兴趣。

不可否认,孩子多掌握点知识,多学点本领,本没有什么坏处,但关键是要孩子自己愿意。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不但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还可能极大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这是得不偿失的。

父母指导孩子太多,关注孩子太多,或者采用的强制措施和管束太严格,都会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所以,对于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因人而异,一定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孩子是十分必要的。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尊重孩子却有一个“度”的问题:只有讲究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才能使家长的有意引导和孩子的自主发展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处理好平等地位与主导作用的关系。

平等地对待孩子是尊重孩子的首要条件。家长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鼓励孩子自己做一些决策。比如问问孩子:“你想吃苹果还是香蕉?”和孩子一起协商:“星期天你想怎么安排?”等。其次,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多和孩子一起嬉戏玩耍,成为孩子的伙伴。另外,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的感受,经常与孩子保持平等的谈话,从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到教育方式的运用上都要体现与孩子的平等。

强调平等,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家长的主导作用。孩子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差,时时处处都需要家长的悉心引导才能进一步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家长的这种主导作用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体现的。针对孩子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式,往往更能体现平等与主导的结合。比如,想让孩子听故事,常常不是直接提出这一要求,而是说:“你看布娃娃太孤单了,他想听故事,你陪他好吗?”想让孩子玩橡皮泥,就说:“小熊肚子饿了,你做一些面条给它吃吧!”孩子不肯洗手,家长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和孩子做洗手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家长的要求,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2)处理好自由发展与遵守规范的关系。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成长规律,只有尊重这一规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调动孩子内在的发展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家庭中,只要无碍孩子的健康、安全和他人利益的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尽情探索、自主选择、自由创造。比如,规定星期六晚上是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只要孩子不干出格的事情,家长就不干预。家里的电器设备,除了电源总开关及插座规定不允许孩子动外,其他都鼓励孩子动手操作。这既增加了孩子探索的乐趣,又使孩子学到了必要的生活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尊重孩子的自由需求并不等于放任孩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给孩子自由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规则约束。比如,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各种用品、玩具都有固定的位置,使用后应物归原处;每日饮食起居也要有一定的规律,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在外面,要告诉孩子有关公共秩序和文明规范,并在家长的带领和示范下自觉遵守。家规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些是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而有一些家规在家庭生活中却要因人而异。我有个朋友,曾为看电视闹过一场“纠纷”,孩子每天要跟着父母看完电视才肯睡觉,后来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每天晚上不看电视。这种情况,应该耐心地对孩子说:“你年纪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有比大人更多时间的睡眠,这样才能长得更快。”孩子听后会口服心服。由此可见,在规范孩子行为时,要给孩子说清道理,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规范。

(3)处理好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要求的关系。

兴趣是孩子认识事物的内驱力。孩子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倾向它、注意它,并且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它。因此,家长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善于启发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陶老的孩子在5岁时,曾经按照他们的意愿开始学习书法,在我们的督促下,他每天都要进行1小时的书法练习。有一天,孩子竟哀求说:“妈妈,我实在不喜欢写毛笔字了,一点意思也没有。每天你们都逼着我写,其实我是为你们写的。别人夸我,你们就高兴。”这一番话,使陶老震惊,也使他伤心,他就问孩子:“那你喜欢什么?”孩子说:“我喜欢钢琴,想学钢琴。”陶老思考再三,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他的要求。由于有了兴趣,现在孩子学习钢琴非常自觉,在完成作业之后,他把丰富的想象融会在对乐曲的理解和弹奏过程中,充实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把付出的努力作为一种满足和享受。

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不是说家长不能对孩子提出要求。特别是处于学龄前期的孩子,他们的兴趣往往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为此,家长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要帮助孩子形成较为稳定的兴趣。另外,由于孩子判断能力差,有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提出要求,及时引导。为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消极兴趣,并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教育,从而防患于未然,使孩子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而爱而不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则是家教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