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27055300000040

第40章 教育源于生活(1)

教育源于生活,但教育不等于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生活,如果说教育要回归生活,那也只能说教育要回归科学、文明、道德的生活。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然而随着教育的变迁,课程却日益被形式化、教条化,课程与生活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孩子们被禁锢在所谓的课堂之中。面对这种教育的危机,众多教育界人士提倡“教育源于生活”的现代教育理念。

1.暗示教育──孟母断机

孟轲小时读书不用功,有一天他放学回到家里,母亲问他学习进展如何,他回答还是老样子,并流露出漫不经心、不以为然的神情,母亲深感忧虑,遂将孟轲叫到跟前,断然操刀割断织机上织了一半的布匹,母亲的举动使孟轲迷惑不解,他“惧而问其故”,母亲回答:“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不以离于祸患也”。母亲的一席话使孟轲深受触动,从此,他“旦夕勤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成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齐名,在历史上素有“孔孟之道”的说法。

教子感悟:

“孟母断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父母者在知识上虽然不是“万能博士”,但他们可以在子女的学习上发挥引导、督促、激励、支持的作用。孩子的求知欲往往不是天生的,孟子尚且逃学,凡夫俗子当然更不用说了。然而怎样才能引导孩子的求知欲?根据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源于两种心理因素:一是责任感,二是兴趣。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们今天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日后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所具有的意义,那么,这样的父母就已经帮助孩子确立了责任感;如果父母平时注意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及时鼓励、善于引导,并尽可能恰到好处的把兴趣同求知欲联系起来,那么,这样的父母一定能成功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具备了责任感和兴趣这两个基础,求知欲自然会产生。然而,孩子们的思想、品格、性情、尚未定型波动大,变化快,反复多。这样就要求父母在发现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方向等方面出现不良倾向时,能够及时加以督促、指正、鼓励。总之,父母在子女的知识教育上起到的作用是宏观的,这同他们在子女品德教育上所起的微观作用是不同的。当然,如果父母能够掌握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懂一点心理学、教育学,并能在课余时为孩子做一些具体的指导,那就更加理想了。

也许有人认为,时代进步了,社会上的教育机构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家庭教育的作用就随之缩小了。其实,实际的情况正好相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知识教育的过程本身变得日益复杂,因而父母对孩子学业上的引导和督促的责任也相应加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家里完成的。此外,由于教育部门的分工日趋细致,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配合的难度也大大提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孟母的‘苦心’,至今仍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似有很多值得重视的启发。”

2.托物言志──陈毅与孩子交流的方法

陈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军事家和共和国元帅,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1906年开始在私塾读书,1919~1921年赴法国留学,毕业于中法大学文学院。从事革命军事斗争后,先后担任过团指导员、师党代表、师长、军长、新四军军长、山东省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毅元帅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功勋盖世、才华横溢而又襟怀坦荡、幽默风趣的人物。发生在他身边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和子女之间的故事都饶有趣味,让人们津津乐道。

陈毅出生于“耕读之家”,他的父亲陈昌礼是同门兄弟中读书最多的,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胜人一筹。这大概是陈毅有相当的国学基础,在以上领域亦出手不凡的根源吧!也是这个原因,陈毅能在夫妇之间、父子之间建立起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交流方式──“诗沟通”。

陈毅的长子陈昊苏回忆:父亲有暇和子女沟通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进行谆谆教诲。

三子陈晓鲁记得父亲用唐诗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

1949年仲春,陈昊苏和弟弟们自东北抵达新解放的山东济南市,而陈毅此刻刚率部打过长江,准备进攻上海。听到父亲新近的消息,已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陈昊苏随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把他和弟弟创作的一首“诗歌”抄给了父亲:

嘻嘻哈哈笑呵呵,快快活活扭秧歌,妈妈身体很健康,爸爸前方打胜仗,打垮敌人反动派。一家大小团圆过,你说快活不快活?

此后,家人便逐渐习惯以诗歌进行沟通。

1961年夏,陈毅的二子陈丹淮高中毕业,品学兼优被保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哈军工当时是中国一流的军工院校)。陈毅想到儿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做诗:

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白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试看大风雪,独有立青松。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一首写罢,他觉得还需再嘱咐几句,便又研墨展纸:

深夜拂纸笔,灯下细沉吟。再写几行诗,略表父子情。儿去靠学校,照顾胜家庭。儿去靠组织,培养汝成人。样样均放心,为何再叮咛?只为儿年幼,事理尚不明。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教子感悟:

陈毅用诗词与孩子交流,不愧为一代伟人的做法。诗词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用诗词跟孩子交流,既沟通了彼此的思想,又传授了知识,真是智者之举呀!

我们也该把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平时的交流和沟通,还是课堂上,我们都应该用智慧让孩子学到东西。

当然我们可能不会写什么诗词,但我们不得不欣赏陈毅教子的独到之处。

3.立志教育法──岳母刺字

岳飞自从枪挑了小梁王,大闹比武场之后,和牛皋、王贵、汤怀、张显弟兄五人,一起回到家乡河南汤阴,闲居起来。

这时候,北方金国兴起,四太子金兀术率领大兵南侵。北宋朝廷腐败无能,无力抵抗,被金兵占了都城汴梁(今开封),皇帝钦宗、太上皇徽宗也被掳到北国。金兵在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再加上河南这一年瘟疫盛行,偏偏又遇大旱,颗粒无收,百姓如处水火,苦不可言。岳飞和母亲、妻子在家苦守清贫,甚是凄凉。王贵、汤怀、牛皋几个人的父母相继过世,几个人耐不住饥寒,未免去做些不洁之事。岳飞几次劝他们休取不义之财,他们也不肯听,最后竟一齐去山中落草了。岳飞见这般光景,心中悲伤不已。

一天,岳飞正与母亲在家中说话,有人前来叩门。岳飞把那人接到屋中,谈话中才知道来人是洞庭湖杨么起义军的部将王佐,因杨么久慕岳飞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来聘请前去相助。当下王佐拿出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聘礼。岳飞正色说道:“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坚辞不收。王佐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收拾起聘礼回山去了。

王佐走后,岳飞将这些细细说与母亲。岳母听罢,沉思了一会,就让岳飞去中堂摆下香案,端正香烛,随后带媳妇一同出来,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岳母说道:“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了!”岳飞听罢,说道:“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便将衣服脱下半边。岳母取过笔来,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尽忠报国”,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岳母问:“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岳母流泪道:“孩儿,你怕娘手软,故说不痛。”说罢,咬着牙根刺起来。刺完,将醋墨涂上,使永远不褪色。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训子之恩。

这时,宋康王在金陵(今南京)继位,为高宗。这就是南宋。

朝廷传下圣旨,聘召岳飞进京受职,率兵讨贼,图复中兴,报仇雪恨。岳飞接了圣旨,即刻收拾停当。岳母叮咛孩儿,勿忘“尽忠报国”。岳飞拜别母亲,又嘱咐了妻子,这才上马进京去了。

这以后,岳飞领兵几次大败金兵,力图恢复中原,不料朝廷奸臣宰相秦桧一伙,私通金国,陷害忠良。他们把岳飞骗进京,诬他谋反,下在狱中。审讯中,岳飞脱下上衣,露出背上“尽忠报国”四个赫然大字,凛凛正气,贯冲斗牛。但邪恶猖獗一时,岳飞终被害死于风波亭。可是,岳母训子报国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岳飞的美名却千古流传。

教子感悟: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者,皆由于志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古人常拿“渴不饮盗泉之水,饥不吃嗟来之食”来比喻一个人有“志气”。

这些句子中“志”的含义虽各不相同,但大体上可以认为有“志向”和“志气”两方面的意思。“志向”即是人心中的向往和追求;“志气”即是人对自己行为准则的要求。

我们所谓的“从小立志”就是从小引导孩子对伟大和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从小培养孩子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历史上和现代的优秀人物为榜样编织自己童年的梦。

真正成功的家教并不仅仅是智力教育,应该同时把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如意志、感情以及道德素质培养好,而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的“志”立好。

童年、少年时期是“志”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父母如果能抓好立“志”这一根本环节,就能使孩子有大的人生规模和高的品流归属。这个时期孩子虽然还没有具体的人生理想,但开始有了明确的品流归属。在心中编织起来的童年“梦”中,已开始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高档或是低档、伟大或是平庸。这可是根深蒂固的自我定位,以后基本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更改它。

一个没有好好立志的人,不管他的智力、意志、品德有多好,都不可能形成大的人生规模,更不可能有大的事业成就,顶多是个二三流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才智不错的人物沦为平庸,做任何事情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容易满足,不再有进取之心,难以再上台阶。

而一个从小立大志的孩子,则对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这样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规模也往往比较大。

4.以礼待人法──丰子教子

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给孩子们讲要对人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说“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

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有一次,父亲在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把几个10多岁的孩子也带了去作陪。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当孩子们吃完饭,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囔着想先回家。父亲听到了,也不敢大声制止,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